摘要:前不久赴港递表的泰国椰子水公司IFHB,年营收规模11.6亿,差不多是光明乳业的4.7%,农夫山泉的2.5%,可口可乐的0.3%。
前不久赴港递表的泰国椰子水公司IFHB,年营收规模11.6亿,差不多是光明乳业的4.7%,农夫山泉的2.5%,可口可乐的0.3%。
但考虑到这家公司只有46名员工,其人均营收贡献高达2521万,是贵州茅台的5.3倍,椰树集团的30倍,也是人效之王拼多多巅峰期的水平。
IF不是知名度最高的饮料品牌,也不是最赚钱的饮料公司,但他们绝对是最合格的大自然的搬运工。
IF在中国是一个知名度有限的品牌,在泰国却无人不晓。
创始人彭萨克(Pongsakorn Pongsak)今年45岁,父亲是当地知名集团Suwan的创始人,旗下三大块业务完美展现了东南亚国家的产业结构[1]:纺织生产加工,高端酒店,高尔夫球场。
作为一个有实干精神的富二代,彭萨克大学毕业后在家族公司短暂轮岗,在2011年创办了饮料代工公司GB(General Beverage),2013年又创办了IFBH,专做IF椰子水。2017年,IF通过电商渠道进军中国大陆市场。
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IF进入中国市场时,刚好赶上椰子水低脂低糖的特点撞上了健康化的餐饮消费趋势。作为反例,可口可乐在2012年就收购了椰子水品牌Zico,但因为过于前瞻导致卖不动,在2020年挥泪砍掉。
2021年,瑞幸的生椰拿铁爆卖上亿杯,彻底扭转了椰子品类的命运,茶饮品牌用椰子的频次迅速超过葡萄、草莓这类经典品种[2]。2019到2024年,椰子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82.9%。
从2020年算起,IF连续5年稳定中国市场第一,去年市场份额高达34%,是第二名Vita coco的7倍多。
考虑到市场老大一年“只有”11.6亿营收,足以说明椰子水这个细分市场实在是大的有限。真正值得玩味的,是IF恐怖人效背后的轻资产模式:
(1)业务结构极其简单。95.6%收入来自IF椰子水,唯一的区别只有包装和规格。剩下的其他饮料零食可以忽略不计。
(2)极致的轻资产。IF没有自己的工厂和仓储物流体系,富二代彭萨克创办的General Beverage就是IF的代工厂。不仅生产全靠外包,销售也都由大型经销商解决。
按照招股书披露的数据,IF的前五大分销商承包了97.6%的销售额。
简单的产品结构和轻资产模式,换来了极其精简的组织结构。IF截至去年末的46名员工里,除了三位驻扎在新加坡的领导干部,剩下的分别是20名销售、5名研发、6名仓配和12名行政人事。
一般来说,将生产加工甚至销售环节都外包出去,意味着高附加值环节也会拱手让人。这也是为什么无论瓶装饮料品牌还是现制茶饮品牌,都会覆盖供应链上尽可能多的环节。
然而,IF的全外包模式不仅没有被平替产品替代,反而创造了极高的效率。
答案藏在椰子身上。
正所谓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农产品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
爪哇岛的面积只占印尼领土的7%,但生活了印尼超过一半的人口。原因不是岛民勤劳勇敢,而是爪哇岛的水稻可以两年九熟。
咖啡常用的阿拉比卡豆,需要高纬度高海拔、降水丰沛、土壤肥沃三大自然条件。以中国国土之广袤,也只有云南能养活。因此,云南贡献了全国98%的咖啡产量。
与之类似,椰子原产于东南亚,主要产地几乎集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全球十大椰子生产国中,有8个东南亚国家。
椰子产地分布
因此,IF的经营模式其实非常古典:把泰国的椰子卖到不产椰子的地方——按照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中国大陆为IF创造了92.4%的营收。
中国虽然也能种椰子,但产量极为有限,仅占亚洲的0.32%,全球的0.26%,并且集中在海南岛。
椰树成功的原因可能是椰树椰汁好喝,也许是椰树超脱于时代的艺术风格,但一个重要原因是,椰树通过“致富价”、“忠诚奖励金”、黑名单制度等多种方式与椰农绑定,在事实上垄断了低成本的原材料的供给。
在中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东南亚掌握椰子产地前,只有椰树可以“坚持在海南岛用新鲜椰肉鲜榨”,其他品牌要么承担进口椰子的高成本,要么就只能“用椰浆加香精当生榨骗人”了。
瑞幸在今年3月包下印尼邦盖群岛,拿下了年产量20万吨的椰子产能[3]。作为对比,2023年,中国全国椰子产量也就37.16万吨。
按照CEO郭谨一的说法,2024年,瑞幸的生椰系列咖啡卖出了7亿杯,每天要消耗50万颗毛椰子,导致瑞幸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椰子进口商和销售商之一。
瑞幸位于印尼的生椰岛
和椰树类似,IF本身是个注册在新加坡的泰国公司,一个椰青中国卖15块,在泰国只要3块,有天然的成本优势。IF用的椰中贵族泰国Nam Hom“香水椰”,原材料成本比竞争对手低18%。
另一方面,大部分果汁和茶饮都需要各种各样的配料,实现理想的口感和风味。但椰子水的配料就是椰子水,主打纯天然无添加,基本谈不上什么研发和创新,这使得原材料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
配料表:IF椰子水与元气森林气泡水
因此对IF来说,只要控制住原材料供给,就能保持稳定的增长。
在泰国这种到处是椰子“现开摊”的地方,工业化饮品自然没有市场。而椰子又是极少数中国的气候条件攻坚不了的水果,原材料产地带来的优势会非常明显。
中国缺原料,泰国缺市场,只要把泰国的椰子卖到中国,生意就成功了99%。
在招股书中,IF自信的表示:自成立以來,我们凭借轻资产业务模式实现快速扩张。过去仅依靠46名员工的精干团队便取得高增长。
如果换一种中国能种植的水果,相信他们一定会改口。
IF椰子水有一个近乎镜像的同类品牌:Vita coco。
2014年,诞生在美国的Vita coco借道华彬集团进入中国大陆,其模式和IF别无二致[x]:从从菲律宾、巴西等地进口椰子,生产和销售环节全部外包。
但由于不谙国情,Vita coco一瓶卖15块,且专攻健身房和进口超市渠道,不仅与广大工薪阶层彻底绝缘,也与健康化的消费趋势完美错峰,惨遭华彬集团放弃。
Vita coco椰子水
但说Vita coco毫无建树也有失公允,通过明星网红的狂轰滥炸,Vita coco很大程度上帮助IF椰子水完成了“椰子水=健康”的市场教育。
2023年,更便宜、销售渠道更主流的IF在电商平台三个月内复购率是38%。
相比瓶装饮料公司,IF更接近一个品牌运营公司或广告公司。无论是签约肖战作全球代言人,和瑞幸推出“生椰拿铁PLUS”,还是与泡泡玛特做联名限定包装,都是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帮经销商出货。
2024年签约肖战后,IF抖音旗舰店单日GMV迅速突破2000万元,粉丝复购率达到43%。
在这个过程中,IF巧妙的利用了中国高度成熟的基础设施,比如发达的物流体系,成熟的销售系统,完善的履约能力,让他们可以把几乎所有的环节都交给第三方完成。
另一方面,椰子水这个市场看上去很小,其实根本没多大。即便有低成本的原材料来源,可能也会二次加工变成附加值更高的商品,比如椰浆、椰蓉和瑞幸的生椰拿铁。11.6亿的营收大公司未必看得上,但对一个只有46名员工的公司来说堪称完美,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竞争。
在公司并不算长的历史上,IF最正确的决策,就是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竞争力其实是椰子——产品线全部围绕椰子开发,在北回归线的南北两端稳定套利。
作为对比,椰树集团曾推出了“火山岩矿泉水”、“椰树纯净水”、荔枝/菠萝/芒果汁、菊花茶/冬瓜茶等多条产品线,但大多不温不火。
原因在于,一旦脱离椰子,椰树就会从带着特许经营特征的生意,变成市场化环境下的充分竞争。在供应链整合与销售渠道管理这些环节上,椰树很难和可口可乐、农夫山泉这种公司对抗。
富士山也许不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山,但它的上空恰好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航线。澳大利亚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不是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制度,而是他们把国家建在了铁矿石上。
同样的道理,IF能在中国赚大钱,无论如何都要感谢那条北回归线。
作者:黄茜琳
编辑:李墨天
制图:黄茜琳
责任编辑:黄茜琳
[1] 健身人捧出一个IPO!“泰国富豪”卖椰子水年入11亿,野马财经
[2] 带货主播们卖的廉价椰子水,都是东南亚进口边角料?,知危
[3] 瑞幸“包岛”:一颗椰子的全球供应链暗战,凤凰网财经
来源:远川研究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