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在群众心中的三件往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8:02 2

摘要:在波澜壮阔的中共党史中,廉洁自律之树常青,遵规守纪之花流芳。在苏、鲁两省交界处的沭河两岸,在陇海路南北,关于党的好作风的3件往事一直在民间流传:胡服(刘少奇)同志与香瓜的故事,罗荣桓元帅处罚身边人的故事,刘锡九县长家不吃救济粮的故事。在夏夜农村的乘凉场上,在冬

在波澜壮阔的中共党史中,廉洁自律之树常青,遵规守纪之花流芳。在苏、鲁两省交界处的沭河两岸,在陇海路南北,关于党的好作风的3件往事一直在民间流传:胡服(刘少奇)同志与香瓜的故事,罗荣桓元帅处罚身边人的故事,刘锡九县长家不吃救济粮的故事。在夏夜农村的乘凉场上,在冬日的围炉夜话中,这3个故事被当地百姓无数遍提及,讲的满怀深情,听的备受教益,深感“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深远意义。

胡服同志与香瓜

1942年麦收后的时节,当时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同志正住在中共山东分局以及八路军115师师部所在地西朱范村(当时属山东省临沭县,现属江苏省东海县),指导山东的抗日斗争。一天下午,战斗在沭河两岸的115师老4团派人给师后勤部送来了十几筐香瓜。这沭河滩地的香瓜远近闻名,皮薄多汁,又酥又脆,又香又甜,于是师后勤部门专门给刘少奇送去了一筐。

圆滚滚的瓜摆在屋内的地面上,香气扑鼻,十分诱人,可刘少奇没有舍得吃一个,却叫警卫班的战士全部送给了西朱范村抗日小学。当时警卫员要留下几个,叫首长尝尝,刘少奇则笑着说:“我们是暂时住在这里的,不要给地方带来什么麻烦。好东西人人都想吃,但得分个先后。这几天天气这么热,大人少吃一口没有什么,抗日小学的学生们确实不容易呢!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为了抗日这个神圣的目标,才汇聚到西朱范村这个地方来……我们应该想到他们,记着他们。”

当年抗日小学的校长高敬斋还清楚地记着学生们吃到香瓜时兴高采烈的一幕。警卫员把瓜送到抗日小学后,一共有24个瓜。抗日小学当时有3个班,每班就分了8个。这些甜甜的瓜被切成片,分给了学生。高敬斋说:“胡服同志严以律己,到嘴的好东西不吃,舌尖上的美味不尝,让瓜与学生,关心下一代,体贴下一代,高风亮节,给了学生多少慰藉、多少激励和前进的信心啊!”

几个香瓜的事不大,为什么能够在西朱范村传为美谈?西朱范村老书记王步达的话发人深思:“小事不小,小事中有如何为人的大道理,小事中有如何做事的要义!”

罗政委与译电员

有些往事影响深远,在人们心中如春风盈怀、明月朗照。故事还是发生在1942年,那个年头确实不平凡。

那一年盛夏的一天傍晚,大约是在8月,酷热难当。吃过晚饭后,八路军115师师部机关除了值班的同志,不少人都到西朱范村东面不远处的沙河里洗澡去了。这时,师部机要科的译电员认为没有什么事也去了。他很年轻,在家乡山西省是位在河里捉鱼的高手。他知道罗荣桓政委身体不太好,走路都有些困难,但还和战士们一样啃粗糙的山东糁子煎饼或高粱煎饼,于是便想借这个机会徒手摸一些鱼来改善一下首长的生活。由于他摸鱼是个行家,不一会儿便收获颇丰,捉了十几斤大大小小的鱼儿。他用几根细长的柳条把鱼儿串起来,送给了师部的炊事班长。班长也很高兴,说要变几个花样做给首长吃。

谁知就在译电员抓鱼的这个当口,上级来了电报,因而电报便晚译了那么一会儿。机要科科长汇报了这件事,罗荣桓严肃地说:“战争年代,军情如火,晚译那么几分钟就会贻误大事,对一个译电员来说,这是常识……”于是,他当场决定给译电员关3天的禁闭。炊事班长赶来讲情,说他洗澡是假,摸鱼是真,是设身处地地关心首长。但罗荣桓仍然坚持关了译电员3天禁闭,并在译电员出来之后动情地说:“及时译电,分秒必争,是头等大事,是译电员一点儿都不能马虎的职责,你误了大事,理应受到处罚。部队应有严明的纪律,令不行,禁不止,怎么会有战斗力?你摸的鱼儿再多,也代替不了纪律。你的心意是好的,但也代替不了纪律……”

不为人情所动,执纪如山,“道是无情却有情”的严肃的政纪军纪之风,透过历史的风尘,透过和平岁月的柳暗花明,依然扑面而来。

刘县长与救济粮

翻开历史的另一页,跨过陇海铁路,时值1948年春天,山东省(路南)东海县(当时陇海铁路南北,同时并存两个东海县,路南属中共华中工委淮海区,路北属中共山东分局滨海区)县长刘锡九面对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低头,不弯腰,正带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下湖挖芙子根吃,以节省粮食、救济灾民。

一次上级领导路过刘锡九家,看到他家生活过于困难,往往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而他整天忙于救灾工作一点儿也顾不上自家生计,就特批给他家75公斤苦麦条子。刘锡九回家后知道了这件事,面对即将到手的可以使家人果腹的粮食,他掷地有声地对家人说:“那么多受灾群众,就我的家人肚子金贵?说句实话,我们家没有权利吃救济粮,谁叫我是县长!我绝不当为个人吃救济的县长!”

据县政府的一位老人回忆,刘锡九当时就把上级的批条交给了县政府办公室。办公室的秘书人员说:“这批条是上级领导特批的,我不能收。批条不是批给你的,而是批给你全家的。你天天在外跑工作,顾不了家里,家里苦成那样,谁看了也不好受……”

刘锡九说:“不好受也得受,等大家的日子都改善了,我家的日子也就改善了。上级的心意我领了,我只有甩开膀子干好工作,和大家一起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才对得起领导的关心,才对得起群众的信任,才对得起政府对我的期望。”

在场的干部群众无不肃然起敬,有的群众感动得流下泪水,说:“这才是共产党的县长,不是旧社会的县长!”刘锡九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东海县的救灾工作无一例违纪事件,县域内出现了“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的大好局面。

1948年底,在东海县房山镇逢大集的日子里,号称刘大鼓的说书老艺人自编大鼓词,说唱起了东海县的抗灾自救:

话说一九四八年,东海县灾情重如山。

路上逃荒老和少,不知何处把身安。

何时才能有口饭,何时才能把饭碗端,

何时才能不饥寒,烟筒何时能冒烟?

话说县里有个刘县长,钢铁意志铁打的汉。

他说不靠神来不靠天,要靠咱们双手写新篇。

机关干部到田头,挖泥挑土干在先,

拉犁翻地当黄牛,号子声飘出十里远。

刘县长吃住在帐篷,春月朗照夜风寒,

一天播种几十亩,救灾前线美名传。

…………

人民不会忘记党的好干部,如今仍有一首顺口溜在当地广为流传:“刘县长,意志强。带群众,战饥荒。浮肿病,扔一旁。挥铁锨,汗水淌。挖草根,饱肚肠。民为先,放心上。民有难,全力帮。刘县长,自身硬。刘县长,好儿郎。”

这就是民心所在,这就是党的好干部的榜样。

文章来源:《文史精华》2025年第4期点个「在看」

来源:河北政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