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日,新版《传染病防治法》将正式施行。这部法律历经36年演进,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经验基础上,完成了系统性升级。它不仅首次将“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风险”写入立法目标,更以“多点触发预警”“医防协同”“中西医结合”等新机制,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划定了新时代的
施胜兵:新版《传染病防治法》即将实施
中国公共卫生体系迎来历史性跃迁
新机制·新时代的坐标
2025年9月1日,新版《传染病防治法》将正式施行。这部法律历经36年演进,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经验基础上,完成了系统性升级。它不仅首次将“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风险”写入立法目标,更以“多点触发预警”“医防协同”“中西医结合”等新机制,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划定了新时代的坐标。
法律修订背后的时代逻辑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
新法要求建立“监测哨点+症候群监测+多病原监测”的智慧化预警体系,这意味着中国的传染病防控,正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
从“行政主导”到“科技赋能”
新法明确支持现代信息技术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并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加强疾控信息化建设。这意味着,未来的公共卫生体系,将不再依赖“人海战术”,而是依托数据、算法和智能决策。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
新法强调“医防协同”、“人畜共患病联防联控”,并要求重点场所制定防控预案。这意味着,未来的传染病防控,将不再是卫健系统“单打独斗”,而是全社会协同作战。
生物科技企业的使命与机遇
作为一家深耕公共卫生的生物科技企业,我们深知,法律的修订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纸面上的条款,转化为守护生命的现实力量。
新法对我们大家
提出了三个核心命题:
01. 如何让预警更智能?
• 未来的监测系统,能否在病例尚未确诊前,就通过症候群数据、环境监测、社交媒体舆情等多维度信息,提前发出预警?
• 人工智能能否帮助基层医生更快识别不明原因发热、腹泻等症候群,避免漏诊误诊?
02. 如何让数据更流动?
• 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数据孤岛”如何打破?
• 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诊疗数据与流行 病学调查的高效协同?
03. 如何让防控更精准?
• 如何利用基因组学、环境微生物组学等技术,建立病原体变异预警网络?
• 如何通过大数据建模,预测传染病传播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命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问题。它们需要政策制定者、科技企业、医疗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写在法律施行前夜
新版《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公共卫生体系进入“数智化防控”的新时代。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核心,仍然是“人”。
未来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
• 更开放的协作生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必须打破壁垒,形成合力。
• 更务实的技术落地:科技企业不能只追求“炫技”,而要真正解决一线防控的痛点。
• 更普惠的科技应用:智慧化防控不能只停留在三甲医院,更要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和偏远地区。
站在法律施行的前夜,我们既看到机遇,也深知责任。科技的价值,不在于标榜创新,而在于能否让每一个普通人,在传染病面前多一分安全保障。
延伸思考:
当新法将“中西医并重”写入条款,中医药大数据如何赋能传染病辨证施治?当法律开放“超说明书用药”紧急授权,如何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的智能监测体系?这些命题,值得行业持续探索
来源:伟翼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