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金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在短短13年时间内相继灭掉强大的辽国和经济繁荣的北宋,这一历史事件令人震撼。传统观点往往将辽国和北宋的灭亡归咎于末代皇帝的昏庸无道、任用奸臣,但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细节,会发现这种解释存在诸多漏洞。
在历史的长河中,金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在短短13年时间内相继灭掉强大的辽国和经济繁荣的北宋,这一历史事件令人震撼。传统观点往往将辽国和北宋的灭亡归咎于末代皇帝的昏庸无道、任用奸臣,但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细节,会发现这种解释存在诸多漏洞。
同时,关于“文明必将战胜野蛮”的历史观点,在金国崛起的史实面前也受到了挑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看似“野蛮”且人口数量处于劣势的金国能够打败辽国和北宋呢?这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逻辑。
一、辽国与金国:文明程度的鲜明对比
辽国是一个在历史上被低估的朝代。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在占领燕云十六州后迅速汉化,并创造性地实施了“一国两制”的两院制。北苑大王管理草原,采用草原的部族制度;南苑大王管理中原,采用中原的郡县制度。
这种制度的应用十分成功,北宋建立后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却发现当地百姓并不希望回到北宋统治,因为在辽国的制度下,他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生命不再如五代十国时期般轻贱。
这充分证明了辽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其制度甚至比同时期的北宋还要领先一个级别。反观当时的金国,女真族在文明程度上相对落后。
从几个历史故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在《契丹国志》中记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辽国首都与契丹贵族下棋时,因对方悔棋,竟立刻拔刀欲砍对方,虽被完颜娄室按住刀鞘,但仍用刀柄猛击对方。
此事被告到辽道宗那里,辽道宗秉持“契丹国要以诚信名示天下,不能随便杀戮”的理念,并未严惩完颜阿骨打。这一事件凸显了完颜阿骨打的冲动和不计后果,与辽国皇帝成熟的政治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三朝北盟汇编》中记载,公元1117年北宋与金国第一次会面,北宋派出的使者看到岸上的女真人后,因对方看起来像原始人,担心性命不保而不敢下船,导致首次交流无果。
后来使者马政带领使团上岸,刚一上岸东西就被抢,使团成员也差点被杀,最后靠翻译反复沟通才幸免于难。这些事例都反映出当时普通女真人较低的文明程度。
在辽史中还记载,辽国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举办头鱼宴,按照习俗喝酒尽兴时酋长们要跳舞助兴,但轮到完颜阿骨打时,他拒不跳舞,即便天祚帝相劝也无动于衷。
事后天祚帝虽想杀他,但因大臣萧奉先以“完颜阿骨达是山野粗人,不知礼仪,无大错杀之恐伤其他部落的心”相劝而作罢。这也体现出辽国有着完善的官僚制度,皇帝的行为受到一定约束。
从人口和生活方式来看,当时女真人大概在30万到50万之间,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而辽国人口已达900万以上,契丹族人口就有150万,且早已进入先进的农耕生活。
无论是文明程度还是人口力量对比,金国与辽国都存在巨大差距。然而,正是这样看似实力悬殊的双方,最终金国却打败了辽国,这背后显然另有原因。
二、契丹军队的战斗力:并非因汉化而衰弱
有一种观点认为,契丹人被汉人汉化后,战斗能力变弱,所以打不过女真。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辽国被金国灭亡前夕,耶律大石的事迹充分证明了契丹军队的战斗力。
耶律大石是辽国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在女真与辽国开战之际,北宋背弃与辽国的盟约,出兵15万攻打辽国南京(今北京),当时守南京的耶律大石仅有2000名契丹骑兵,却成功抵挡住宋军15万人的进攻,直至援军到来。
随后,耶律大石指挥3万多人的契丹军队,将15万宋军打得大败。当女真军队打败辽国主力,天祚帝逃跑后,耶律大石带着200名骑兵逃往蒙古大草原,一路上收拢被金国打散的残兵败将,到达蒙古时已拥有一万多人的军队。
他一路向西征战,征服了大半个蒙古、西域以及中亚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西辽。在与中亚强国塞尔柱帝国的战争中,塞尔柱帝国号召周围多个穆斯林国家组成10万大军,而耶律大石仅以3万人就打败了这10万联军。
此战之后,西辽威名远播,契丹的名声甚至传到欧洲,以至于在俄语、阿拉伯语、拉丁语中,“中国”的发音都与“契丹”相似,这都是耶律大石及其契丹军队的丰功伟绩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契丹军队并没有因为汉化而丧失战斗力,他们依然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
三、战马品种:金国取胜的关键因素
既然金国打败辽国与政治、文明程度以及辽国军队是否退化无关,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出人意料——与马的品种有关。在古代,战马对于军队至关重要,拥有什么样的马种,决定了能组建什么样的军队,也决定了采用何种战术。
当时社会主要有五种战马来源。突厥马是最好的马种,平均身高在1.41 - 1.5米之间,体重约450公斤,奔跑速度极快,但产地遥远、来源稀少,只有达官贵人能够享用,无法用于大规模作战。
西南马是被用作战马中最差的一种,平均身高1 - 1.25米,体重155 - 255公斤,是北宋后期主要使用的马种。由于西夏崛起,北宋丧失北方马种来源,只能从西南买马。
这种马载重能力不足,骑着西南马的宋军基本无法穿盔甲,只能靠左手挽盾保命。宋军骑兵90%都是弓箭手,他们的骑兵更像是机动性较好的步兵,与北宋初期拥有好马时的骑兵相比,战斗力差距巨大。
蒙古马,契丹人称之为契丹马,是蒙古马的祖先,身高1.25 - 1.35米,体重260 - 360公斤,奔跑速度和载重力一般,优点是耐力好且好养。契丹人凭借蒙古马数量多的优势,每个骑兵配备三匹马,辽军骑兵多为重装骑兵,人和马都披甲,但由于马种限制,辽军重骑兵无法达到刀枪不入的境界,宋军的神臂弓能在百步之外射杀只穿一层披甲的辽军骑兵。
契丹骑兵的战术以突袭和骑射为主,冲阵为辅。河曲马是西夏人骑的马,比蒙古马更大,身高1.33 - 1.43米,体重330 - 400公斤,载重能力较强,西夏骑兵人和马穿的是冷锻甲和铁鹞子。
西夏骑兵以中央突破为主,靠骑兵冲锋击垮敌人,但河曲马负重350 - 400斤左右时,只能高速冲击几里地,无法进行第二次冲锋,马的能力极大限制了西夏重甲骑兵的发挥。
而女真人拥有当时能上战场的最好战马——黑龙江马,还有各种改良的杂交马。黑龙江马平均身高1.49 - 1.56米,体重约500公斤,比河曲马更大。以现代东北杂交马铁岭挽马为例,其平均身高1.55米,能拉着一吨重的东西在45分钟内跑完8.5公里,由此可推测金国改良马种的强大性能。
黑龙江马
金国军队的两大利器拐子马和铁浮图,正是得益于优质的马种。拐子马是金军的两翼轻骑兵,凭借黑龙江马对蒙古马在速度上的绝对优势,在战场上追能追得上,逃能逃得掉;铁浮图是金军的重甲骑兵,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巅峰之作。
据《三朝北盟汇编》记载,金军头盔坚固,只露双眼,枪剑难透,士兵身披两层铁甲,基本刀枪不入。宋军骑兵要射杀金军,需先用长枪挑掉对方头盔才能斩杀,可见金军骑兵防护之强。而且金军骑兵不像西夏骑兵只能进行一次冲锋,他们可以连续冲击几十次。
在战场上,金军的重甲骑兵能够完全吊打契丹的披甲骑兵,再加上拐子马的配合,金国军队一旦形成规模,便具有碾压当时所有对手的实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辽国人会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四、金国对北宋的冲击:军事技术革新的降维打击
金国凭借先进的军事技术,不仅打败了辽国,也让北宋在战争中毫无还手之力。北宋与辽国虽在骑兵运动战中处于劣势,但凭借神臂弓等武器,在阵地战中能与辽国抗衡,两国得以和平相处100多年。
然而,当宋军与金军开战时,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宋军擅长的阵地战在金军铁浮图的冲击下不堪一击,铁浮图的重甲骑兵凭借强大的冲击力,将宋军的阵地冲得七零八落。最终,北宋的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金国的崛起,本质上是一次军事技术的革新。完颜阿骨打在给辽国当小弟时,学会了制造盔甲的技术,结合当地优质的战马,发明了铁浮图和拐子马。这一军事技术的突破,使得金国在战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实现了落后战胜先进、野蛮战胜文明的逆袭。
从金国灭掉辽国和北宋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并非简单遵循“文明战胜野蛮”的规律。在战争中,谁能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制造出更强大的杀人武器,往往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虽然从长远来看,野蛮战胜文明后,征服者通常会被更高的文明所同化,但历史的进程却充满了反复,文明也可能再次面临被野蛮征服的命运。这一历史经验也启示我们,在当今社会,科技和军事力量同样是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唯有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来源:青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