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一线指挥所”和“前沿先锋队”。近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指引,通过选优配强“领头雁”、实施学历能力“双提升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一线指挥所”和“前沿先锋队”。近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指引,通过选优配强“领头雁”、实施学历能力“双提升”工程、构建常态化培训体系等举措,推动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中央组织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48.8万名村党组织书记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4.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驻村第一书记20.6万名,覆盖全国42.2%的行政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行走在广袤田野间,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成效可感可及,但“成长的烦恼”也清晰可见。一些老支书像老黄牛般勤勤恳恳,可面对直播带货、智慧农业这些“新把式”,难免会有心使力却找不准方法。有些地方,“三会一课”成了“拍照留痕”的过场,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和和气气”的客套话,就像旱地里的庄稼,根扎不深就难结出实打实的穗子……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牢牢抓住党员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筑巢引雁”的全链条培养机制,锻造过硬农村党员队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头雁领航,锻造政治过硬“主心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书。当前,全国绝大多数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建强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是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田间地头,群众最爱那些裤脚沾泥、手上带茧的领路人。要像挑选良种般精心培育带头人,既要张开双臂欢迎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也要在田坎上发现善经营的“土专家”、懂技术的“田秀才”,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计划,把党校课堂搬到蔬菜大棚,让云端教学对接果园管理,用跨村挂职拓宽眼界格局。建立“能上能下”的赛马机制,让干得好的党组织书记享受待遇提升、考录优先的“双车道”,对混日子的及时“回炉再造”。让村书记们既能用乡音土话讲政策,又能带领群众拿着手机直播卖山货,乡村振兴的航船自然能更好地破浪前行。
群雁齐飞,锤炼本领过硬“先锋队”。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是党的活力源泉。党员队伍的质量是党组织生命力的决定性因素,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离不开农村党员的力量。推开农家院的门,看看谁家党员主动包联困难户;走进村头议事亭,听听谁在调解纠纷时说得在理。要打破“填鸭式”学习的老套路,把党课开在秋收的晒谷场、春耕的灌溉渠,用方言快板传唱新政策,借民俗节庆传递好声音。给党员们划分“责任田”,设置“技术帮扶岗”“文明督导岗”,让种粮能手结对传授高产秘籍,电商达人义务培训直播技巧。建立“红黑榜”动态考评,对带领乡亲增收的“先锋党员”大张旗鼓表彰,对长期不参加活动的“休眠党员”敲响警钟。当党员们把承诺写在村务公开栏,把汗水洒在项目工地上,群众自然愿意跟着干、齐心闯。
筑巢引雁,培育作风过硬“生力军”。建立“乡土人才储备库”,给返乡大学生备好创业扶持“政策包”,为退伍军人搭建技能培训“充电站”。打造“成长孵化器”,安排青年骨干深度参与乡村建设,选派他们到农业企业、发展较快的乡村跟班学习。创新“师徒传承”模式,请老书记传授群众工作经验,让技术能手指导产业升级。完善“暖心保障网”,解除青年人才子女入学、老人就医的后顾之忧,设立“乡村振兴青年榜”,增强青年们的荣誉感。
乡村振兴路上,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既是夯基垒台的战略工程,更是凝心聚力的民心工程。唯有让头雁领航有方、群雁协力有为、雏雁成长有路,才能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当党员干部与群众汗洒在一起、路走在一起、梦追在一起,基层党组织必将成为凝聚人心的“强磁场”,党员队伍必将成为推动发展的“生力军”,在广袤田野上书写党群同心谋发展的振兴篇章。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