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中铁十二局二公司测量大队队长田国锐:在测山量海间绘就人生坐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06:59 2

摘要:从技校毕业生到全国技能冠军、再到全国劳动模范,从操作生疏的学徒成长为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从业二十五载,他用奋斗镌刻荣光,在测山量海间定位工程人的人生坐标——他就是中铁十二局二公司测量大队队长田国锐。

从技校毕业生到全国技能冠军、再到全国劳动模范,从操作生疏的学徒成长为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从业二十五载,他用奋斗镌刻荣光,在测山量海间定位工程人的人生坐标——他就是中铁十二局二公司测量大队队长田国锐。

2000年7月,刚刚毕业的田国锐成为一名铁路建设者。怎么能让手头的测量工作更快更精准呢?田国锐尝试用口算处理简单数据,用手指感受计算器每个按键的分布和反馈,并一有空就反复练习仪器架设和瞄准。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他的手指像长了眼睛,能靠手感准确快速地操作计算器,计算器盲打人机合一;能够做到30秒完成仪器组装架设,瞄准目标一次到位,作业速度提高了1倍以上。

凭借这些绝活,田国锐在国家一类竞赛——中央企业职工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创下精度满分且三个单项速度最快纪录,一举斩获大赛金奖,还与队友一起为中国铁建夺得团体第一名。

获奖之后,他选择清空自己,把心态归零,回到工作岗位,继续深耕专业。

拉萨至林芝铁路是我国首条高原电气化铁路,其重点控制性工程巴玉隧道全长13公里,进口独头掘进达7015米。洞内无约束条件的导线末端极易出现横向摆动,如果隧道洞口有1毫米的误差没能及时处理,掘进7000多米后极可能会偏出数米,将无法与山对面的隧道精准对接,造成极严重的质量事故。

为选出最优的控制方案,田国锐和队友克服严重高原反应,在雪山上反复比选最优控制方案。为减少短边对方位角传递的影响,摸索研发出“主副导线网控制双洞隧道测量工法”。为提高导线精度,他们在洞内反复进行导线测量,一进洞就是30多个小时,手中的全站仪多次“罢工”。最终,巴玉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不到允许误差的一半,创造了高原施工的新纪录。

2024年,受中国铁建精细化管理思路启发,田国锐带领团队梳理形成了《测量质量事故案例库》《测量精细化作业排查清单》,建立了换手复核、隐患排查激励、测量业绩考核制,让每个数据都有了可追溯的“成长档案”。

2024年,作为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田国锐走进清华大学“深造”。之前,他把干了25年的工作从头捋了一遍,逐一复盘施工测量的每个环节、优化每道工序,并制作微课。多年来,他详细记录了亲历或经多方核实了解到的79件测量失误案例,这一案例库成为他投身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参考。

通过在清华大学“充电”,田国锐对国家智能制造转型、高端装备技术、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主导的测量技术研发课题更是得到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新时代工匠,既要在学无止境中反复淬炼,更要在带徒传承中播种匠心。”回忆起培训历程,田国锐说。

从业以来,田国锐先后组织实施过拉林铁路巴玉隧道、中老铁路万和隧道等298座、全长873公里的重点工程长大隧道测量控制,控制难度和精度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带领团队累计攻克154项技术难题。

近年来,田国锐还先后被山西省工匠学院等特聘为兼职教授,积极开展精神弘扬、技能传授、创新引领等活动。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带徒的105人中,46人成为技师,18人晋升高级技师,10人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奖。同时,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先后主持参与研发施工关键技术154项,参与编写行业标准9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省级工法、专利80余项,创效显著,并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

翻山越岭二十五载,精益求精铸就匠心。在田国锐看来,工匠的荣耀在每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程里。新征程上,他表示将继续做大国工程的“眼睛”,争当新时代大国工匠,用精准丈量匠心,用数据镌刻担当,在测山量海间书写中国建造的壮丽诗篇!

山西日报 记者晋帅妮 本报通讯员赵桂军 杨卓超

来源:太原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