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河南许昌市场监管局的通报为一场持续数月的舆论风暴画下句点:胖东来销售的和田玉毛利率未超20%,明码标价手续齐全,彻底粉碎了网红“柴怼怼”的“百倍暴利”指控。
让胖东来寒心,就是让中国人民失去信心;守护胖东来,就是守护中国经济的良心。
2025年5月,河南许昌市场监管局的通报为一场持续数月的舆论风暴画下句点:胖东来销售的和田玉毛利率未超20%,明码标价手续齐全,彻底粉碎了网红“柴怼怼”的“百倍暴利”指控。
然而,这不过是冰山一角——从“裤头姐”虚构内裤质量问题索赔百万,到“躺平叔”污蔑帮扶企业为资本运作,一场针对中国零售标杆企业胖东来的“围猎”正在上演。
当流量经济裹挟恶意诋毁,当商业伦理让位于审丑狂欢,胖东来的困境折射的不仅是企业危机,更是中国消费社会价值观的深层震荡。网红对胖东来的猎巫式围攻,让一家良心企业成为流量祭品。事实上,胖东来遭遇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套完整的“碰瓷产业链”。
首先,网红通过虚构事实博眼球,蹭胖东来的流量。比如,网红“裤头姐”伪造内裤染色实验视频,利用消费者对纺织常识的认知盲区,将“初次洗涤轻微浮色”扭曲为“致癌毒裤”,制造了2亿阅读量的恐慌狂欢。
其次,网红通过阴谋论建构,来无中生有对胖东来进行攻击。比如,“柴怼怼”宣称胖东来“玉石业务毛利率超500%”,将企业帮扶永辉、步步高的公益行动污名化为“资本收割”,甚至制造“胖东来即将倒闭”的谣言。
第三,进行舆论绑架。比如,部分自媒体以“消费者维权”之名行流量勒索之实,有博主要求胖东来支付50万元“撤稿费”,否则持续发布负面内容。实际上,这已经涉嫌敲诈勒索,胖东来完全可以保留证据然后报警。这种攻击模式的破坏力远超传统商战。胖东来法务数据显示,2025年仅第一季度就处理侵权案件8起,预估商誉损失达19亿元,相当于其全年利润的6倍。
更危险的是,恶意抹黑正在消解社会对“中国制造”的信任根基——第三方调研显示,在“裤头姐”事件高峰期,许昌本地消费者对胖东来食品检测可信度下降27%。当然,面对汹涌舆情,胖东来也构建了教科书级的防御体系。
一是进行科学自证。48小时内完成涉事产品三重检测,直播对比实验拆穿染色谎言;公布53页调查报告,用数据说话而非情感煽动,将舆论焦点从“道德审判”拉回“事实核查”。
二是用法律亮剑。对“裤头姐”索赔680万元,创下中国消费维权反向追责金额纪录;启动对9个账号的集体诉讼,追偿850万元,形成“维权成本>造谣收益”的震慑效应。
三是进行价值重构。推出“安心穿”计划,赠送检测试剂盒,将危机转化为品质承诺的“压力测试”;公开员工薪酬(月均9886元)、利润分配(95%给员工)等核心数据,以透明对抗猜疑。 这套组合拳的效果立竿见影。在“柴怼怼”事件中,抖音平台24小时内下架29条侵权视频,限制账号权限,形成“平台-企业-司法”联防机制。不要让胖东来这样的良心企业寒心。假如造谣者不受到惩处,让胖东来寒心的代价,就是从企业创伤到社会信任的崩塌。
胖东来遭遇的围攻,暴露出中国商业生态的三大危机——
✘ 价值观扭曲。当“李维刚买一赔十涨粉百万”成为范例,部分网红发现“碰瓷良心企业”是流量密码——既可利用其高关注度快速引爆话题,又能借“弱者维权”人设规避道德审查。
✘ 监管滞后。现有法律对网络诽谤的追责周期长达6-12个月,而谣言传播黄金期仅72小时。胖东来为取证“裤头姐”伪造购买记录,耗费20天调取10TB监控数据,维权成本远超普通企业承受范围。
✘ 社会信任耗散。胖东来的核心价值在于重建“货真价实”的消费信任——其自营酱油比市场价贵15%,却因“六年净化土壤种韭菜”的极致品控被抢购一空。但当恶意攻击动摇这种信任时,消费者将被迫重回“价低质劣”的囚徒困境。
难道,中国老百姓不配购买货真价实的商品,只配买假冒伪劣?难道,中国老百姓只配吃地沟油、毒大米、过水菜?难道,中国老百姓只配过996?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这场围攻实质是对“中国商业文明进化方向”的否定。当胖东来用95%利润反哺员工、用8300万元无偿帮扶同行,展现“商业向善”的可能时,诋毁者却在用“公益=作秀”“高福利=营销”的 cynical 叙事解构这种努力。若放任此类违法行径,中国零售业或将退回“价格战泥潭”,永失攀登“品质高原”的机遇。
所以,守护胖东来,就是守护中国经济的良心。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柴怼怼”事件中的悲愤宣言值得深思:“若法律不能严惩造谣者,我宁愿关闭企业”。这不是企业家矫情,而是良币对劣币驱逐的最后抗争。当一家企业因坚守品质遭围攻,因善待员工被污名,因帮扶同行受质疑,损害的不仅是许昌的零售奇迹,更是全社会对“做好人也能赚钱”的信念。
来源:体育没有圈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