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篇论文,是2024年3月13日,复旦大学徐书华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BMC Biology》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名为“Reconstructing the ancestral gene pool to uncover the origins and genet
国内著名大学这两年连续有两篇论文,从基因角度论证了抱雪斋的“虞夏万年论”。
第一篇论文,是2024年3月13日,复旦大学徐书华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BMC Biology》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名为“Reconstructing the ancestral gene pool to uncover the origins and genetic links of Hmong–Mien speakers”(“重建祖先基因库以揭示苗瑶语系人群的起源及遗传联系”)。论文解读了汉族与苗瑶人群分化的时间是在距今大约10800年前,地点是在长江下游,证实了大约在1.1万年前的虞朝末期和夏朝早期,虞舜和禹征三苗的历史。论文图片如下,箭头所指就是禹征三苗的历史发生地,汉族与苗瑶人群分化地、夏朝早期王都所在——浙江:
抱雪斋相关文章链接如下:
基因考古颠覆认知!汉族与苗瑶10800年前浙江"分家",复旦研究竟暗合失传虞夏万年史
第二篇论文,是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现代司法鉴定所和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合作科研团队完成的,题目是《藏缅语和南亚语人群的基因组学研究新进展》,发表于SSCI一区期刊《美国生物人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Biological Anthropology)》(原《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这篇论文报道了中国西南地区4个藏缅语人群白族、普米族、哈尼族、拉祜族和2个南亚语人群布朗族、佤族的高密度基因芯片分型和群体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揭示了东亚、东南亚交接地区的人群遗传结构和演化混合历史。
话不多说,直接看结论,如下图所示,论文认为,我国西南地区人群除了有一部分土著,大部分人群是从下面三条路线迁徙而来的:
上图中橙色箭头表示的是来自黄河流域的人群,两个紫色箭头都是来自长江下游。
紫色箭头的发源地,不是别处,就是浙江上山文化区,也就是1.1万年以前夏朝诞生的地方,更是尧舜禅让时发布《尧典》的地方。
这里,是华夏文明真正的起源地。
论文把这个紫色区域标注成(Proto Austronesian Tai-Kadai)原始南岛语系和壮侗语系起源地。
实际上,汉藏语系的起源地同样也是这里。详见抱雪斋这篇文章:
一万年前夏朝的官方语言是哪种?看看你的家乡话能不能和禹王无障碍交流!
抱雪斋把厦门大学论文里的这张图再完善一下,画上三个紫色箭头,整个中华文明一万年以来的迁徙方向和文明传播路线就一目了然了。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三个紫色箭头,起源地均在浙江,时间均在距今1.1万年以前。
1.2万年以前,虞朝的有虞氏人居住在三海平原上。由于气候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引发海水上涨上百米,导致三海平原被淹没,虞朝的幸存者们迁徙至浙江山地,在1.1万年前创建了上山文化。
1.1万年前,大禹治水成功,建立夏朝,都城就在浙江上山文化区内的仙居下汤遗址,刚刚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1.1万年以前,禹伐三苗,夏王朝势力向北、西、南三个方向扩张。
北上的一支到达黄河流域。
西去的一支沿着长江上溯。
南下的一支跑到了红河流域。
这三支夏王朝的势力,后来又都在我国西南汇合了。
在这里,我们还能够见到一部分1.1万年以前夏朝的传统。
包括文字。
来源:抱雪斋读易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