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我奶奶是个“行走的中药柜”。头疼?她掏出一把晒干的菊花泡茶。咳嗽?柜子里永远备着川贝枇杷膏。拉肚子?一碗热腾腾的姜汤下肚,第二天活蹦乱跳。这些“土方子”在我眼里就是魔法,而奶奶就是那个挥着草药魔杖的巫师。
小时候,我奶奶是个“行走的中药柜”。头疼?她掏出一把晒干的菊花泡茶。咳嗽?柜子里永远备着川贝枇杷膏。拉肚子?一碗热腾腾的姜汤下肚,第二天活蹦乱跳。这些“土方子”在我眼里就是魔法,而奶奶就是那个挥着草药魔杖的巫师。
可长大后,我发现网上骂中医的人特别多,说什么“伪科学”“迷信”“耽误病情”。每次看到这种言论,我都想冷笑——你们没亲眼见过中医救人,就敢全盘否定? 今天,我就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为什么我对中医文化死心塌地。
很多人觉得中医只会调理慢性病,治个感冒都要“七七四十九天”。扯淡! 我十岁那年高烧40度,西药退烧针打了三次都没用,整个人开始说胡话。后来一个老中医用三棱针在我耳尖放了几滴血,半小时后体温直降2度。那一晚,我亲眼看见银针和几滴血,干翻了连医院都压不住的超高烧。
还有我表哥的急性阑尾炎,发作时人在山区送医不及。村里老中医用针灸压住痛点,再猛灌一副大黄牡丹汤,硬是拖到第二天手术也没穿孔。你说这是运气?那为什么同样的方法在《伤寒论》里写了1800年?
现代人总爱说“亚健康”——查血拍片全正常,但就是浑身不得劲。这种时候,西医两手一摊:“没病,多休息。”而中医上来就给你定性:气虚、血瘀、肝郁…… 我大学室友常年手脚冰凉,西医说“体质问题”,中医一把脉:“脾阳不足。”三副附子理中汤下去,她第一次体会到脚心发烫的感觉。
更绝的是情绪病。朋友产后抑郁,西药吃得眼神发直。后来喝甘麦大枣汤配合穴位按摩,两个月后能笑着聊家长里短。西医盯着神经递质,中医却知道“肝主情志”——有些道理,老祖宗比化验单更早参透。
一提中药,年轻人就皱眉:“又苦又难喝!”但你们知道吗?中医早把“用户体验”玩出花了。 小时候咳嗽,奶奶会把梨挖空塞进川贝蒸熟,甜滋滋像甜品;拉肚子吃焦山楂粉,酸酸甜甜胜过健胃消食片。就连最难喝的汤药,现在也有浓缩丸剂、颗粒冲剂,甚至做成奶茶伴侣(广东的凉茶铺笑而不语)。
更别说外治法——落枕了?刮个痧比贴膏药痛快。痛经?艾灸关元穴比布洛芬持久。这些法子成本不到十块钱,但效果能让你喊一声“中医yyds”。
喷子最爱说:“连个中药成分都分析不明白!”笑死,用显微镜看国画,当然只能看到颜料颗粒。 中医讲的是“君臣佐使”——就像你做菜不会单独吃盐,但没盐整桌菜都寡淡。西药研究单挑“有效成分”,而中医用整套配伍激发药性。
举个例子:麻黄能发汗,但单独用会心悸。中医就配上杏仁降肺气,甘草护脾胃。这套组合拳打了千年,现在却被要求“拿出麻黄素的数据”? 就像逼中餐厨师解释“火候”的分子式,纯属耍流氓。
我必须说句公道话:现在市面上90%的“老中医”都是水货。把脉三秒就开五千块“秘方”,直播间卖“祖传减肥贴”,这些人和真正的中医文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老百姓骂骗子我举双手赞成,但别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了!
好的中医什么样?我老家那位老先生,冬天免费给环卫工熬驱寒汤,把祖传药方捐给中医院。他说:“医道不在方子金贵,而在心诚。 ”这种大夫,你骂得下去?
我不吹中医能治百病,更反对“放弃西医只喝汤药”的极端粉。但那些说“中医迟早被淘汰”的人,建议去广东看看凉茶铺排队的年轻人,去日本瞧瞧汉方药店的爆款生意。一个能活过瘟疫、战乱、朝代更替的医学体系,真以为靠“迷信”就能撑三千年?
下次再有人说中医没用,我准备甩出这句话:“你没见过光,不代表太阳不存在。”
来源:DocSays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