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三线建设在绵阳地区全面展开,为保证三线职工的身体健康,国家在此新建和扩建了大量职工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这些医疗卫生机构对绵阳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极大促进作用,不仅推动了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渐次增加、医疗设备日益升级,而且促使当地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三线建设与绵阳地区
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陈君锋 任 倩
随着三线建设在绵阳地区全面展开,为保证三线职工的身体健康,国家在此新建和扩建了大量职工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这些医疗卫生机构对绵阳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极大促进作用,不仅推动了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渐次增加、医疗设备日益升级,而且促使当地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同时,也为新时代绵阳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坚持中西医并重,积极探索建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以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
一、 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概况
20世纪60年代初,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平衡国内工业分布,中共中央决定在三线地区进行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在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实施过程中,四川绵阳地区由于其靠近铁路枢纽,且临近成都平原,多山区,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因此,国家在绵阳地区布置的项目多达108项。这些项目涉及核工业、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工业、冶金及机械工业、医疗卫生等领域。为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和保障三线厂矿职工的身体健康,国家兴建了许多医疗保障单位,分布在绵阳县、江油县、旺苍县、梓潼县、平武县、德阳县等地。其中“绵阳县有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〇厂职工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七医院、西南计算机职工医院、东方绝缘材料厂职工医院、四川医用电子仪器厂、朝阳机械厂职工医院等。江油县有江油发电厂职工医院、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职工医院、江油水泥厂职工医院、长城钢厂总医院、江油钛厂职工医院等。旺苍县有广旺矿务局职工总医院、碗厂河煤矿职工医院、东河印刷公司职工医院、旺苍煤矿职工医院等。梓潼县有九〇二基地职工医院、平武县有国营九〇三厂职工医院、平武伐木厂职工医院。德阳县有第二重型机器厂职工医院、东方电机厂职工医院、德阳耐火材料厂职工医院、东方电工机械厂职工医院”。其他类似的职工医院、医疗所、防疫所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罗列。
二、三线建设对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三线建设对绵阳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一大批医疗机构不仅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三线企业与医疗卫生事业相互交织,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一) 三线建设促进绵阳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逐渐增多
由于三线建设的持续推进,许多三线职工来到绵阳地区,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不断凸显。为了更好地解决职工的医疗卫生问题,许多三线企业都纷纷扩建或新建医疗卫生机构。如“四川新华内燃机厂于1960年成立了医务所。1975年改为医务室,当时有医务人员5人,设内外科。1985年,投资2万元,对医务室改造扩建,使用面积为405平方米”。此外,还有国营朝阳机械厂计划扩建职工医院。“你厂《关于申请增设医院病床的报告》收悉,经研究,同意你厂职工医院住房病床增至100张。”在此情况下,三线企业职工医院、防疫所不断增加,导致整个绵阳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也在不断增长。以旺苍县为例,“截止1985年底,全县有(区)镇卫生院10所,乡镇卫生院38所,有病床322张,人员421人,日均门诊1380人次,病床使用率23.3%,治愈好转率86.4%”。再如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职工医院,“1985年底,职工医院共建房6745.3平方米,病床增加到120张、医疗设备61台(件),设有内科、外科、医技科、药剂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中医科等科室,门诊部设相应的诊断室,包括针灸、按摩、化验、放射、注射、换药以及功能检查等部门,住院部设有内科病床69张,其中内科、儿科病床52张,传染科病床17张;外科设有病床51张,其中外科(包括五官科)病床41张、妇产科10张,初步建成正规的中西医结合的职工医院,并达到县级医院规模。⑤当然,这些三线厂矿职工医院、卫生所除做好自身的医疗卫生工作外,还负责当地的卫生防疫工作。如三台棉纺织厂卫生所“遵循毛主席关心人民生活的教导,在正高温、夺高产的三四季度,要进一步加强生活管理,要求食堂、澡堂、幼儿园等为职工生活服务的单位,更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服务质量。要认真讨论如何做好三个面向问题,一定做到饭熟菜热,开水供应要经常一务四要,贯彻防住一次的方针,要发动群众消灭蚊蝇。搞好环境卫生,防病疫流行,并做好夏秋季常见病的预防工作”。再如“第二重型机器厂为了让职工有个美丽的生活环境,工厂就发动职工和家属在春秋两季大搞绿化工作。二十多年来,现已栽成人行道树十一万多株,培育了一些草坪,修建了一些花台,为厂区和生活区的进一步绿化、美化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总之,在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采取的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医疗卫生体系,而且提高了人们的卫生防疫水平。
(二)三线建设促进绵阳地区医疗卫生设备协同升级
随着绵阳地区三线职工的病症越来越复杂,人们对医院的医疗卫生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职工医院的医疗卫生设备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为了更好地促进绵阳地区医疗设备协同升级,1974年,卫生部提出在绵阳建立医用电子仪器厂,此后又扩建为四川省绵阳医用电子仪器厂。同期,绵阳地区还成立了绵阳生化制药厂。后来,绵阳市电子行业中生产医用电子仪器的企业有专业化的绵阳医用电子仪器厂、绵阳电子仪器厂、绵阳电子设备制造厂与兼营医用电子仪器生产的涪江机器厂、涪江有线电厂和长虹机器厂等单位。“自70年代起,这些工厂研制、生产的产品品种有脉象心电图仪、生理记录仪、医用B 型超声显像仪、超声波治疗仪、医用听度计、呼吸监 护器、体外反搏装置、热源测试仪和数字测温仪等产品10余种。比如当时涪江机器厂研制开发的第一个医用电子产品为电脉仪。涪江有线电厂研制开发的第一个医用电子产品为B型超声显像仪等。”这些医用电子仪器为防治绵阳地区的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在这一时期,不仅各个医疗设备厂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而且许多三线职工医院也在不断革新和引进医疗卫生设备。比如当时,上级部门分配给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一台匈牙利M-125型X光机。“由于缺技师,无法安装使用,形成病人着急,医务人员急,领导急的被动局面。在华云龙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对我院进口匈牙利M-125型X光机的电路控制部分进行了合理改造,简便的操作提高了机器效率。最后,他们以创业精神,在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助下。成功的组装了一台200毫安的格式X光机,经鉴定比较,性能稳定,效果良好,在本次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再如到“1987年,江油县境内工矿企业职工医院主要医疗设备有800毫安X光机19台,B超仪15台,显微镜15台,产程监护仪3台,分析天平10台,各种分光光度计11台,血气分析仪6台,救护车15辆,心电图机7台”。总之,三线建设促进了绵阳地区医疗卫生设备的协同升级,提高了人们抵御疾病的能力和人们的健康水平。
(三)三线建设促进绵阳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是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医疗卫生设备的不断升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三线企业的医疗卫生人员主要来源于自行培养、公派培训。一是自行培养。如广元煤矿职工医院在《不脱产卫生员培训总结报告》中提到:“根据上级指示,武装部和医院共同举办不脱产卫生员训练班,已于1965年11月23日上午组成,来参加学习的共计五十四人。”再如九〇二基地职工医院通过举办各种专业脱产学习班,不仅为自己提供了医疗卫生人员,还为其他各所也培养了医疗卫生人员。“办各种专业脱产学习班,学制由1个月至三年,其中有护士班4期(按川医卫校护士班教学计划和卫生部规定的计划内容按学时进行),药剂士班一期,化验班一期,放射班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一期(部在川单位学员)、七二一医大一期,心电图学习班一期,超声诊断学习班一期,对未经中等专业训练的部分医务人员进行了训练。我院护士队伍中,有不少是我们自己培训的,给其他各所培训了三十名。”除了举办各种脱产培训班,九〇二基地职工医院还依托以老带新的方式来培训医疗人员。“以老带新。强调带技术、带作风、带思想。高年级带低年级、上一级带下一级、坚持三级查房制(院长、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查房制)。通过上级医师指导下级医师工作。”二是公派培训。如德阳水利设备发电厂公派5名医生出去学习。“我所共有5名医师(士)去年经过一年的技术进修,相当于医院的住院医师水平,能独立处理常见疾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技术。”再如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在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全年送出进修,培训12人次,并完成109人次在我院临床实习,进修任务”。随着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各个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提高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率先作出努力。“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的儿科医生梁秀娟同志。与前科同志一道,注重科学,发挥民主,广开思路,认真分析研究,果断对一个去过几个医院,而且已经病了三年多的病儿进行了确诊。经穿衣检验证实该病儿确实患的是不常见的地中海贫血症。迄今我国也曾经发现过几十例的血红蛋白H复合巴特斯类血液病。这也为临床诊治该病种提供难能可贵的资料。”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除了儿科医生做出重大成绩外,内科医生也积极展开研究。“一位肺源性心脏病和肺心血脑病的老年病人抽搐、水肿和昏迷,抢救了一个多星期。家属见无再生的希望,已丧失了信心,给病人穿上寿衣寿鞋,并将汽车等候在医院门口,准备好后事。可是内科医护同志耐心做家属的思想工作,满腔热忱地对待病人。果断采用双氧水静脉输送以解决病人大脑缺氧的治疗方案,他们谨慎用药,精心操作,使病人很快化险为夷,好转出院。”这两个案例都体现了绵阳地区三线职工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总之,三线建设不仅使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还提高了绵阳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
三、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时期的进步不仅直接改善了当时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而且对绵阳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总结。
(一) 以人民为中心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
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和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争取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当时,许多三线职工医院不仅为职工服务,还为当地的人民服务。他们真正践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九〇二基地职工医院发生的事情为例,“汉江医院可以收治地方上危重病人和需要做大型手术的病员。其费用比省医院要低许多。记得1978年还是77年,我老家马鸣公社前桥大队几位社员担化肥出了车祸,3个人伤势很重。当送到汉江医院后,立马得到收治。经过多半个夜晚的全力抢救,3个危重病员脱离了生命危险。手术成功,全大队的社员十分感激九院汉江医院”。这是当时在九〇二基地职工医院发生的一个故事,另外还发生了另外的一个小故事。“队上有一个叫水莲的女孩儿,脚不小心踩在钉子上了,把脚穿透了。我当时正在地里干活,他们把我叫回来。水莲躺在我的床上,我给她换药。我凭着当时仅有的一点医学常识,观察了一下伤情,发现钉子上面有锈,便带着水莲去打了防破伤风的针。”在三线建设时期这样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且这些事例都证明了以人民为中心是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新时代的医疗卫生工作必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践行群众路线,确保医疗卫生服务贴近群众、惠及群众。正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所展现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置于首位,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二)重视医疗人才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保障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医疗卫生人才是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保障。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的三线职工医院积极举办各种医务人员培训班和学习班。这些培训班采取边上班边培训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医疗卫生人才。这些医疗卫生人才在提高医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西药制剂室医生和内科医生所取得的成就为例。“西药制剂室的同志苦干加巧干。在原来的基础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从技术上总结出了《离树脂制备注射用水点滴体会》一文刊于《四川医用高分子资料选编》,山东等地也来信索取。说明有一定的适用价值。”“内科主治医生王国华同志除坚持正常工作外,还经常加班至深夜,苦战了50多天。在姜志凤等同志共同努力下。从近年来对冠心病症的摸索中,总结出了葡萄糖加三倍运动实验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一文,对冠心病检查准确率达到了86.3%。”因此,在新时代,我们更要重视和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医疗卫生人才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为医疗卫生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而且,在面对全球公共卫生疫情时,更可以借鉴三线建设时期“边上班边培训”的灵活模式,建立快速响应的公共卫生应急培训体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集结并培训出一支高素质的公共卫生应急队伍。
(三)中西医并重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有力措施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与经验累积,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更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在医药较为缺乏的三线建设时期,中药对保障人的身体健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以当时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和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职工医院采取的措施为例。“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的中医科要提高诊治水平,加强科研工作,中药方要加强加工炮制工作,要在现有工作水平的基础上积累经验,积累资料。创造出新的成绩来。” “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职工医院的中药房在1975年成立时,中药品种只有80多味,1990年增至300多味,平均每天配方从60多付增至200多付。中药房已具有配制丸、散、膏、丹的技术能力。”如今,我们已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坚持发挥中药的优势,充分发挥祖国传统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 结语
三线建设对绵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带动了国防工业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绵阳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比如三线建设使得医疗卫生文化不断传播,医疗卫生环境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普及。相应地,绵阳地区各级政府和人民也给三线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全面推进,提供了人员、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绵阳地区与三线建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这些重要的经验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新时代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相应地,我们也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形成卫生健康治理的强大合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