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假期,陈薇和儿子在“陪爬师”小刘同学的陪伴下,顺利登上泰山之巅。一路上,小刘同学不仅帮他们规划路线、拎背包、递能量胶,还时不时扛起孩子,或用登山杖拉着陈薇爬上一段,十分贴心。
“五一”假期,陈薇和儿子在“陪爬师”小刘同学的陪伴下,顺利登上泰山之巅。一路上,小刘同学不仅帮他们规划路线、拎背包、递能量胶,还时不时扛起孩子,或用登山杖拉着陈薇爬上一段,十分贴心。
“五一”假期,“泰山陪爬”火了 图源:潇湘晨报
如今,像陈薇这样“付费找搭子”的人越来越多。有人雇体育生陪跑马拉松,有人花钱请“逛街达人”陪自己寻“宝藏小店”,还有独居老人买陪诊服务帮自己就医……以“陌生人社交”为纽带的“陪伴经济”就这样兴起了。有券商调研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陪伴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
“花钱买陪伴”为何能成为一门生意?该如何让它既暖人心又守底线?
一、“付费陪伴”的N种打开方式
2000年春晚舞台上,宋丹丹一句“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唠嗑”的台词,让“陪聊”这个职业走进了公众视野。如今,这种“花钱买陪伴”的模式早已突破小品框架,衍生出多样形态。
陪诊师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 图源:新华社
功能型,生活齿轮的“救急工具箱”。
在北京某三甲医院,陪诊师王芳4小时内帮78岁的张大爷完成挂号、检查、取报告单、医嘱解读等就医流程,收费300元。
“多亏有陪诊服务。我连自助机都不会用怎么看病?”张大爷的话道出这类服务的核心——用时间和专业填补生活盲区。
不止医疗场景,逛街搭子能在复杂的市场里精准找到客户所需的商品,陪跑“私兔”能帮马拉松跑友破风、控速、递补给,陪拍师能在边走边玩间给客户拍出美照……他们为人们提供便利而个性化的服务。
情感型,孤独时刻的“情绪创可贴”。
深夜,小林对着手机里的AI“男友”倾诉:“今天和同事吵架了。”对方秒回:“要不要听听你最爱的那首歌?我循环播放了一整天。”这类“虚拟陪伴”正成为年轻人的“情感安慰剂”。数据显示,2024年,Google Play商店的AI情感陪伴类软件下载量破2亿,用户乐意为“秒回的温柔”“24小时的陪伴”付费。
线下情感陪伴同样走俏。某平台上,“树洞倾听师”时薪从60元到300元不等,明确标注“只共情不评价”。按月购买服务的杨女士表示:“跟陌生人吐槽,我反而更放得开。”这类交易背后,是都市人对“情绪出口”和“被看见感”的需求。
年轻人在户外咖啡店聊天 图源:新华社
文化衍生型,圈层文化的“精神自留地”。
“剧本杀陪玩人”小宇近一半的订单来自单人玩家,“有人想体验剧情,身边却没有同好,我恰好提供付费陪伴”。Coser林夏扮成游戏角色提供“二次元约会”,“客户付费800元,真正想约会的不是我,而是透过我触碰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汉服同袍的“约拍搭子”、路亚钓友的“钓点共享师”、脱口秀爱好者的“开放麦陪练”……这种基于兴趣爱好的付费式陪伴,让同频者“在小众文化的圈子里找到归属感”。
二、陪伴,为何成了生意?
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作为情感的衍生品,“陪伴”却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背后是何原因?
社会变迁催生“陪伴刚需”。随着社会老龄化与单身潮的加剧,“陪伴”正从生活的情感附加品,逐渐变为部分人群的必需品。许多空巢老人面临“买菜提不动、医院跑不清”的日常难题,催生了代买、陪诊等现实需求;大量单身青年则在“一人食、一人住”的生活中,衍生出陪玩、陪学等“轻社交”需求。
当“没人搭话的孤独”“无人协助的不便”越来越普遍,“陪伴”便逐渐有了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它们精准填补各类人群的现实需求,让“有人帮”“有人陪”变成可随时兑换的日常服务。
消费观念转向“情绪优先”。“当物质丰裕到一定程度,人类会愿意为情感支付溢价。”这句话在年轻人身上得到验证。研究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占比超过40.1%。
正是这种消费观刺激陪伴经济走向繁荣。对年轻人而言,花钱请陌生人当“饭搭子”,买的是“不用迁就”的松弛感;购买线上自习室的“虚拟同桌”服务,图的是“有人陪我努力”的氛围感。陪伴服务往往蕴含着满满的情绪价值,吸引着年轻人为其付费。
陪跑马拉松的“私兔”服务 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时间变现”激活“供给生态”。以前,陪人看病、陪人玩大多是亲友间的互助,现在却成了明码标价的生意——只要你有时间、会某项技能,就能在网上接单,把“陪人”变成赚钱的活儿。
泰山陪爬一趟收费六七百元,陪跑“私兔”一场赛事收费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这种有趣、自由且收入可观的工作正促使更多人涌入,供给端则从“陪聊”“陪诊”基础款,裂变出五花八门的细分服务。需求催生供给,多元供给又反哺需求,让“花钱买陪伴”从小众尝试变成覆盖全场景的经济形态,在供需共振中持续扩容。
三、让“陪伴”更长情
明码标价的陪伴服务虽暖,却也藏着隐忧。有人雇陪诊师,结果对方迟到半小时还全程玩手机;有人在平台约“剧本杀搭子”,却遭遇临时加价;有人掏心窝付费倾诉,却被泄露隐私;更有不良商家借“情感陪伴”之名行擦边交易之实。“花钱买温暖”可能变成“花钱买糟心”,如何能让这门生意既保有温度,又不失规矩?
瓜瓜(右)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带客户逛市场
划底线,给行业系上“安全绳”。现行法律法规对“陪伴经济”这一新兴领域尚未形成全面明确的规定,制度、监管亟待“上线”。
监管部门应“蹲下来”了解行业,尽快摸清行业痛点,制定“底线规则”。比如,上海近日发布方案,将在部分区域开展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探索陪诊服务流程、收费机制和监管举措;武汉市汉阳区由政府购买服务,招募社工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陪诊助行等服务。这些举措都为发展陪伴经济提供了有益探索。
筑防线,给流量装上“过滤器”。平台不能只当“抽水机”,更要做“守门人”,履行监管义务,依据相关要求审核从业人员资历、审查服务交易行为,及时处理和处罚违规内容。
比如,对各类陪伴服务推出“资质验真”标签,用户可查看从业者过往评价;开发“服务承诺”功能,订单超时等可自动退款。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把“盲盒式消费”变“透明化体系”,让用户安心消费。
专业陪拍师的“装备”十分齐全 图源:九派新闻
守红线,用“专业度”赢取“信任值”。对从业者而言,守住“服务初心”就是把每一次陪伴变成“信任积累”。提前15分钟候诊、全程录音留痕……陪诊师王芳这套“标准化流程”为她收获大量好评。
从业者还需精耕专长:“陪购”可以研究穿搭,成长为时尚顾问;“陪聊”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升级为能提供情绪疏导的“树洞导师”。当陪伴服务从“临时搭子”变成“专业输出”,从业者不仅能赢得回头客,更有利于整个行业甩掉“乱象丛生”的标签,在规范化中积累起长久的信任。
古人说,“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陪伴经济能陪长远,靠的不是“付费搭子”,而是藏在价格背后的真诚与分寸。
作者:王婷
来源|青岛宣传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