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叶集区孙岗乡棠店村,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90后”的胡晓峰为“小胡书记”,在大伙眼里,这位体格敦实、憨厚老实,言语不多但思路清晰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就像是一位热心而勤劳的邻家小伙儿。2016年以来,农村娃出身的胡晓峰用近十年光阴扎根乡土、淬炼芳华,一辆摩托车、一
全国劳动模范
图为胡晓峰(左)在走访脱贫户。
在叶集区孙岗乡棠店村,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90后”的胡晓峰为“小胡书记”,在大伙眼里,这位体格敦实、憨厚老实,言语不多但思路清晰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就像是一位热心而勤劳的邻家小伙儿。2016年以来,农村娃出身的胡晓峰用近十年光阴扎根乡土、淬炼芳华,一辆摩托车、一个文件袋,见证了他多年如一日走村串户的日常;乡村的田间地头、产业基地,总能看到他奔忙的身影,他的日程表上,总是写满了“泥土味”的工作:发展特色产业、防返贫监测、整治人居环境……
一
胡晓峰是一名普通的“90后”农村青年,如果非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对家乡的眷恋,对乡亲的深情。
胡晓峰的乡土情缘还得从2016年说起。和其他农村青年一样,高中毕业后的胡晓峰也曾背着行囊去浙江等地打工。2016年,孙岗乡因村级区划调整导致部分村工作压力增大。胡晓峰经组织推荐考核,于同年10月回到家乡永丰村担任扶贫专干,负责脱贫攻坚任务。
“当时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觉得啥都不会,但乡里乡亲的我都熟,和他们打交道没障碍。”初回村里,胡晓峰颇感迷茫,但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彼时,永丰村是孙岗乡贫困人口最多的村,下辖21个村民组,全村1024户4089人,其中贫困户152户398人。
为了摸清贫困底数,胡晓峰用打工挣来的钱专门买了一辆摩托车,夹上一本卷边的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致贫原因以及所思所想。每次走访,路过村民家门口,看到门前垃圾纸屑、河沟淤堵,他总是二话不说将车子停下来,拿起扫帚工具,一股脑儿打扫干净再接着赶往下一家。每次入户,他都与贫困户促膝长谈,详细记录每一户的信息,精准建立帮扶档案,为后续扶贫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胡书记每次上俺家来都能唠好久,要不送政策,要不送‘金点子’,他讲得诚恳在理,我们都愿意听。”脱贫户老李头回想起2017年胡晓峰一趟接着一趟上门为其脱贫支招的场景,记忆犹新。在胡晓峰的帮扶指导下,老李头的养殖业发展了起来,于2018年成功脱去了贫困户的“帽子”。
“八年前的永丰村,村民思想守旧,村里没有产业,少数村民想发展产业却苦于没有资金。”胡晓峰在扶贫过程中,逐渐梳理出脱贫思路,利用村民屋前庄后的山场,鼓励贫困户发展养殖业。为了解决资金和项目难题,他积极奔走,协调各方资源,为贫困户解决发展资金,助力78户贫困户落实了产业项目。在他的努力下,这些贫困户陆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二
对故乡厚重的情怀,让农村娃出身的他总想着为乡亲们做点啥。把个人命运与家乡发展紧密相连,是他不懈的动力。
胡晓峰深知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扎根基层的几年时间里,他总是把目光聚集在土地上,贫瘠的土地上如何能开出娇艳的“花”,想多了,他索性就骑着摩托车奔走在田野,田坎上出考题,地头里找答案,思路愈发清晰。
2023年,永丰村成立为民农事服务公司,为村里500亩耕地提供“耕、种、管、收、销”全程托管服务,降低散户种植成本。对于那些小田块或多年被抛荒的土地,这是一个好消息。但因为是新生事物,很多村民都持观望态度。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胡晓峰主动承担了200亩的耕地服务工作,从春种、夏管到秋收,他几乎每天活跃在田间,皮肤晒得黝黑,人一下瘦了很多。秋种任务下达后,一些群众出于家庭劳力少、种植效益较低等顾虑不愿意耕种,他又第一时间带头接过200亩油菜种植任务。
“那会儿,从土地旋耕、清沟沥水到油菜种植,从追肥除草、田间管理到来年油菜收割,他都全程参与。”村民回忆当时油菜种植收割场景,无不对“小胡书记”的那股干劲竖起大拇指。
2024年,胡晓峰调任棠店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又将目光锁定在棠店村的土地上。“村集体要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黑木耳产业是棠店村的主导产业。为了将产业做强做大,他翻阅黑木耳相关种植书籍,在网上学习黑木耳种植技巧,为了拓展市场销路,他又悄悄捣鼓起直播……
2024年9月,木耳菌棒下地期,为了不误农时,避开高温,胡晓峰连着几天凌晨1点多从外地拉回菌棒,再领着群众完成近2万株菌棒摆放。到了木耳采摘期,他端个小板凳坐在基地里一摘就是一整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为了打开黑木耳销路,他又带着黑木耳去周边各家饭店推销,还前往周边乡镇学习直播带货。在胡晓峰的不懈努力下,棠店村的黑木耳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在他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棠店村2024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较上年净增20余万元。
三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人生。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暮色中的棠店村,青瓦白墙与晚霞相映成趣。孝老广场上,村民踏着欢快的音乐翩然起舞,彩虹路两侧的太阳能路灯渐次亮起,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
胡晓峰初到棠店村的时候,该村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为了更好推动该项惠民工作开展,胡晓峰有事没事就骑着摩托车在村里转悠,几天下来,便收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村口作为“门面担当”缺乏景观设计,主干道绿化带参差不齐,夜间照明存在盲区;农户门前“三包”落实不到位,垃圾分类设施配备不足。更让他揪心的是,留守老人缺少公共活动空间,部分村民还在使用旱厕……
胡晓峰二话不说,撸起袖子与村“两委”同事开始清理辖区内主干道垃圾,抓好道路两侧绿化美化亮化,改造村入口景观,建设孝老广场,动员40户村民实施农村旱厕改造……通过近半年的努力,棠店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发生巨变,一些群众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倍感欣喜。“每次下班,看到干净整洁的彩虹路、徽派建筑风格的村庄,我内心就有说不出的激动和自豪!”胡晓峰说。
“小胡书记看上去笑脸盈盈,其实他悄悄咽下了很多苦,母亲双目失明,父亲身体不好,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他只字不提。”村“两委”的同事们都这样评价胡晓峰。
扎根基层近十载,他以苦为乐、以村为家,面对群众反映的各种大事小情,他总是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不解决好誓不罢休。每每看到他骑着摩托车一路“呼啸”到自家门口,群众的脸上就露出了亲切的笑意:小胡书记来了!
“这孩子憨厚,不管啥事他都能给你讲得明明白白,没事就来家里坐坐看看,比自家小孩还亲。”这是群众对他的评价。
近十年如一日,胡晓峰早已将解民忧、纾民困、绘新图“炼”成了自己的生活日常。“这里是我的家乡,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是我的义务,这也是我的工作,为百姓谋幸福就是我的职责。”朴实的话语里,无不流露出胡晓峰对故乡的深情。
在采访胡晓峰的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被他打动。这位不善言辞的“90后”村干部脚上沾着泥土,心中装着群众,眼中饱含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是那份最质朴的为民初心,他把个人命运与家乡发展紧密相连,用脚步丈量民情就是他的日常。
在与胡晓峰的交流中,他多次提及:“我只是干了自己应该干的事,还有很多没来得及干。”在乡村振兴的大叙事里,胡晓峰用最质朴的语言和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公仆”二字的分量。他不是超人,却活成了乡亲们心中的“全自动村干部”——永远待机、随时响应。
临别时,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个骑着摩托车奔向下一户农家的背影,仿佛与广袤的田野融为一体。或许,这就是新时代“赶考人”最美的姿态。
来源:掌上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