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村:寻常烟火里的书卷气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09:08 2

摘要:双台子区双盛街道常家村,这片因城市防洪工程而诞生的动迁村,正沿着“村屯城市化、村民市民化”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大步迈进。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征程中,文化成为最闪耀的星辰。“人在哪里,阅读就在哪里;农民需求什么,服务满足什么。”农家书屋已升华成新时代乡村的文化灯塔,成

双台子区双盛街道常家村,这片因城市防洪工程而诞生的动迁村,正沿着“村屯城市化、村民市民化”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大步迈进。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征程中,文化成为最闪耀的星辰。“人在哪里,阅读就在哪里;农民需求什么,服务满足什么。”农家书屋已升华成新时代乡村的文化灯塔,成为农民致富的“文化粮仓”,用书本知识点亮乡村振兴之路,把党的好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让全民阅读的热潮涌动在乡间田野。村民小组间,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常家村文化艺术节”的欢歌笑语、“百姓村晚”的热闹非凡、“农民趣味运动会”的活力四射……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文明的追求,邻里间的心更近了,道德文化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的力量,更在产业的舞台上绽放异彩。常家村文化产业创意联盟示范基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与村集体合作运营的创新模式,助推文创企业拓展服务链条,吸引资源与人才纷至沓来。常家村的竞争力在文化的浸润下不断攀升,一幅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相互成就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引领着常家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密码,奏响了一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今天,我们与三位讲述人一起,走进常家村。


乡土生出精神粮仓

讲述人:市作协副主席、驻村作家 赵晓林

作为市作协副主席、常家村的驻村作家,在这片乡土体验生活已经两年有余。这方土地以蓬勃的创造力滋养着文艺创作,而文艺又回馈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乡村振兴的诗意图卷。

常家村是盘锦的一个文化坐标。农家书屋如旧宅梁上栖息的喜鹊,衔来文学的种子。今年,盘锦市全民读书节推出的广播剧《最美青春书》,就是我驻村体验生活的收获之一。剧中三个青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故事,何尝不是驻村干部们用理想和汗水撰写的章节?这部剧改编的情景剧还在省赛中获了奖。

当《税收文学》刊发《提灯的孩子》时,我正站在书屋外望向田野。文中写到孩子们提着灯笼在暮色中穿行,这场景宛如水墨画,正是依据农家书屋管理员常琳儿子喆喆设计的“春灯祈愿”阅读仪式。这篇散文改成小小说,在《辽河》发表,后来又改编成舞台剧。去年在盘锦市全民读书节启动仪式上,孩子们跳着灵感源自文学的舞蹈,那一刻,文学完成了从纸面到舞台的生命闭环。

驻村作家赵晓林常在农家书屋翻阅资料,这片乡土滋养着他的文学创作。

常家村的文化土壤滋养了我的非虚构写作,如今我已习惯在书屋创作。孩子们已经喜滋滋开始说起我作品里的常家村,甚至用稚嫩文字写下“常家村的书屋比陶渊明的桃花源更有趣”,我骤然明白,文学的使命,不是让村口的槐树长出黄金叶,而是让每个普通劳动者的孩子,都能在文字里听见自己的心跳。

文学的种子落在这里,生出的既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钢筋城堡,而是一座座有声有色的精神粮仓。常家村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我这支拙笔,在盘锦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也愿做那点墨人。


文化之水润物无声

讲述人:常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陈岩

站在村口,望着周末慕名而来的游客和直播带货的热闹场景,我常常想起刚上任时,在村委会会议室许下的诺言:“要让常家村的文化根脉开出致富的花。”

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是“全国最美农家书屋”。书屋建成那天,几位七旬老人结伴进来,盯着整齐的书架,突然红了眼眶:“咱们小时候要是有这么多书该多好。”这座120平方米的文化地标藏书近3000册,“农家书屋+”让“送文化”变“种文化”,“最美阅读空间”里的场景仿佛在重温陶渊明笔下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浓浓的文化氛围遍布村中各个角落。

文化振兴的真正破局,是撬动产业链条的杠杆。我们以“文化产业创意联盟示范基地”为载体,引入非遗文创,“指尖上的盘锦”让“文化活动品牌”活起来,常家村一二三产业和产学研游融合发展,村民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更让我欣慰的是,省多所高校团队连续驻村调研,他们的论文里写道:“常家村的非遗旅游模式,正在打破城乡文化二元结构。”

最让我骄傲的,是文化振兴重塑了村庄的精神坐标。去年重阳节,“杨易叔叔讲故事”亲子活动结束后,一名家长拉着我的手说:“陈书记,我儿子现在每天睡前都要听《史记》。”这个细节让我意识到,文化的力量正在润物无声地改变着这片土地。

常家村的文化振兴,不是在田野上建起空中楼阁,而是让种粮的双手也能触摸非遗的温度,让写代码的青年愿意回归炊烟的故乡。未来,我们将以示范基地为核心,构建“非遗+农旅+电商”的立体产业链,让文化成为永不枯竭的泉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炊烟里开出文明花

讲述人:常家村村民 张娜

我是常家村土生土长的女儿。若把乡村比作大地的掌纹,那文化便是渗透其间的温热血脉。这两年,我们村历经了翻天覆地的蜕变,从寻常烟火里开出文明之花,这背后的秘密,恰是“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的生动注脚。

记得从前农忙过后,村里只剩下日头下打牌的喧闹声。如今推开农家书屋这扇门,屋内藏着近3000册书籍,从莎士比亚到莫言,从科普读物到养生指南,应有尽有。孩子们放学后背着小书包像归巢的燕子般涌入,窗明几净的阅读区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去年“村晚”,59岁的李文华拍了不少照片和视频,现在成了村里的“网红摄影师”。

这股文化春风还唤醒了沉睡的致富密码。村里引进的金石传拓非遗工坊,让我第一次摸到了传世千年的技艺。还有我的表姐跟着泥版壁画传承人学习后,作品在非遗市集上总会被一抢而空,那一刻,指尖拂动的不只是泥巴,更是铺开的幸福生活图景。

村民欣赏金石传拓非遗技艺。

文化的力量更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改变了人情世故。去年端午节书画展上,69岁的张连伍写下“振兴有我”四个大字,笔墨间透着的精气神,比村头的青松还要挺拔。邻里纠纷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田间地头传来的快板声、广场舞的鼓点声……那些鲜活的稻浪、蛙声,正是文化渗透人心的最好诠释。

我望着村里建设的文化中心,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与路边的果树鲜花交相辉映。“要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而我们村的故事,正是用勤劳双手写就的实践答卷。这片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正以文化的名义,绽放着最质朴也最绚烂的文明之光。

来源:盘锦网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