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在发展历史上,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现代佛教等发展阶段,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的流程过程中,其教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里选择的基本是早期已定型,以后绝大多数教派所承认和接受的基本教义。
佛教在发展历史上,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现代佛教等发展阶段,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的流程过程中,其教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里选择的基本是早期已定型,以后绝大多数教派所承认和接受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说、十二因缘说、五蕴说、生死轮回说、因果报应说等。
四谛说,是释迦牟尼思想中最关键的内容.是整个佛教思想的基础和根源。“谛”有“实在”、“真理”的含义。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概括了佛教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认识和价值判断。苦谛,是说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种种痛苦的现象。归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和不爱的事物或人会合的痛苦)、爱别离苦(和可爱的事物或人离别的痛苦)、求不得苦(想得到的东西或追求的目标得不到的痛苦)和五取蕴苦(忧悲苦恼、一切身心的痛苦)等八种。集谛.是表示造成种种痛苦的原因和根据。“集”字来自于巴利语.原意为生起,造成种种痛苦的原因.非由外物,非关鬼神,乃由人自心所的种种烦恼所致。“烦恼”指扰乱心灵令不得安宁的种种心理活动.重要的烦恼有:贪欲、嗅怒、愚痴等三种,又称“三毒”、“三垢”、“三火”。各种烦恼的根本是愚痴或无明。灭谤,是说既然痛苦以心中的烦恼为因,只要从自心中息灭、断除烦恼,可由痛苦中获得解脱,超出生老病死等苦.超出世间。烦恼永息、诸苦水灭,即是“涅槃”。涅槃是一种不可言说,只可“自内证”的自己体验的心理世界,是一种永恒安乐的生命或心灵境界。道谛,是说息灭烦恼,达到涅槃的道路,即修行科目,主要为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戒修定.由定生慧,以智慧断烦恼,是基本的修行路径。
十二因缘说:“缘”,是说—切现象皆依一定的因缘而生起,“因缘”,指原因和条件。也就是说,世间一切事情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都有着其必然性。“十二因缘”,是对人生过程的说明,它们之间环环相连相扣,形成因果关系。十二因缘即:无明(无知)、行(造业)、识(认识和识别作用)、名色(人的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即身心)、六入(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触(接触)、受(领纳)、爱(贪爱)、取(追求)、有(生存环境)、生、老死。按照这样的顺序观察,叫“顺观”,可以得出“苦谛”结论;如从老死——无明,则为“逆观”,从果推因,可得出“集谛”结论。佛教认为造成生死苦恼的原因,是自心的无明,根据此因灭则彼果灭的缘起法则,由无明灭直到忧悲苦恼灭。
五蕴说:五蕴也称五阴,蛮为“积聚”和“和合”的意思。五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组成人的五种要素,广义是指构成世界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其中,“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的物质现象。“受蕴”是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以及感觉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想蕴”是指知觉、表象和观念。“行蕴”是指意志之类的心理作用。“识蕴”是指意识或认识活动。五蕴在相互集合中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从这些分类中可以看出,原始佛教的世界观具有多元论的色彩.否定了永恒不变的世界主宰者的存在,否定了灵魂的存在。
“三法印”指衡量是否真正佛教教义的三条标准。即“诸行无常”,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诸法无我”,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形成,没有独立的实体和主宰者。”寂静涅槃”,超脱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是永恒洁净、没有烦恼。如果符合这三条标准,就是真正的佛教思想。
生死轮回说的观念来自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后被佛教所接受。该观念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处在生与死的轮回之中,即在不断的投胎转世之中,这一轮回是周而复始、永不间断的进行着,众生在未解脱成佛之前,都处于生死循环之中。人在此处的死,意味着在别处的生,但生于何处.由业报决定。佛教为此提出了“五道轮回”、“六道轮回”、“三界轮回”等说法。行善者死后可转生到人世、上天堂。行恶者死后会转世成饿鬼、当畜生等。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使人能逃脱生死轮回之苦海。佛教认为,一个人现世的一切是取决于他前世所作的行为,“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佛教主张生活在现世中的人,要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要有怜悯之心,讲求慈悲为怀。只有通过在佛教指导下的严格修行,才能摆脱轮回的锁链。
因果报应说:“因果”是佛教用以说明世界、人生一切关系的学说,并且构成各种学说的理论基础。“因果报应”也称“业报”,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论和行为(身口意三业)都必然产生相应的后果(果报)。“因”在未得“果”之前不会消失,反之,没有一定的业因也不会产生果报。任何人或神,包括佛在内,都不能消除因果报应的作用。众生在业报面前人人平等。因果报应所讲的因果,各分为善和恶两类,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这是不会发生逆转的。所谓善恶的标准,由佛教的道德规范来衡量。佛教中有“三世因果说”,即现世的境况由前世的行为决定,现世的行为又决定了后世的命运。佛教还把报应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有“现报”,即行事后很快就得到的报应;“生报”,即在现世生活中得到报应;“后报”,即在来世得到的报应。
佛教的经典
佛教典籍简称佛典,又称佛经、藏经。从形式上分,佛典有经、律、论三藏和密藏、杂藏等五个部分。从内容上分又有六个方面:关于释迦牟尼及菩萨、高僧的传记等;关于僧团组织和戒律的规定;关于教派历史的叙述;关于学习佛学知识的工具书和入门书;关于佛教理论的著作;关于僧人的修行实践、修持形式和方法等等。从撰写目的来分,可分为两类:一是为对外宣传和推广的,如各类经、论著作;二是供僧人内部阅读的,如各类戒律、仪轨著作等。
佛典也称为佛经、藏经。藏的梵文原意为盛放各种东西的竹箧(qie,小箱子),用以概括佛教的全部经典。佛典又称三藏经,包括经藏、律藏、论藏,称“三藏经”或‘大藏经”。其中,经藏是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是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是历代佛教学者对经文的解释。佛典主要是印度佛教学者的著作,其次是中国佛教学者的著述,此外还有朝鲜、日本等国学者的论著。佛典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包含了相关的文化现象,如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各方面的论述。藏传佛教的大藏经称《丹珠尔》和《甘珠尔》,《丹珠尔》意为论部,《甘珠尔》意为佛语部。
据史料记载,佛教史上先后有四次结集(是指把以佛陀名义流传的教诫汇集起来,经过各地比丘集会共同讨论协商,最终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经典)。第一次在释迦牟尼去世不久,在王舍城附近的毕波罗窟举行,由其大弟子摩诃迦主持,有500比丘参加也称五百结集;第二次在佛陀逝世百年后,由耶舍比丘发起,在毗舍离城波利迦园举行,据说有700人参加,故称七百结集,但由于对戒律的不同理解,导致佛教的根本分裂;第三次结集,约在公元前3世纪,由当时孔雀王朝阿育王在华氏城组织急性,据说有1000比丘参加,这次结集形成了论藏,从而也最终形成了佛教三藏。这次结集的内容还用巴利文和梵文进行了记录,此后巴利文佛典向南传播形成南传佛教,梵文佛典向北传播形成北传佛教;第四次结集:大约发生在公元1世纪迦腻色迦王时代,在迦湿弥罗城举行。经过上述四次结集,基本统一了认识,形成了完备的佛教经典。
大藏经是所有佛教经典的总称,有巴利语、汉语、藏语、蒙语、满语、西夏语、日语等体系,另外还有用梵语、吐火罗语、突厥语等译写的佛典。其中就体系完整影响深远而言,主要有巴利语、汉语和藏语三大体系。
巴利文大藏经。该体系为南传上座部经典包括公元前3世纪以后逐渐由印度次大陆传人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典,以小乘为主。汉文大藏经。该体系大部分译自梵文,也有一部分译自当时西域各国语言。它包括公元前后由印度次大陆经西域传人我国内地,后又传入朝鲜、日本、蒙古、越南等地的佛典。在我国,自宋代到解放前的1000年间,先后约有17次大藏经刻本。解放后,由任继愈教授主持编纂的《中华大藏经》则是迄今为止搜集最为宏富的大藏经。汉文大藏经包括大乘和小乘经典.而以大乘经典为多。藏文大藏经。该体系大部分译自梵文,小部分转译自汉文。它包括流传于我国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以及蒙古和西伯利亚等地区的佛典。它又分二大部分:一是“甘珠尔”,即佛的言教部分,包括显密经律;二是“丹珠尔”,即论著部分,包括经律的阐释和注疏、密教仪轨和五朗杂著等。藏文大藏经也先后刊刻过几十次,其中以北京版、奈塘新版、德格版、卓尼版四种影响最大,各版所收略有不同。佛典数目庞大,各派略有不同,这里就不一一综述。
佛教礼仪
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间,往往有“卍”的标记。武则天将其定音为“万”,意为太阳光芒四射或燃烧的火。后来作为佛教吉祥的标记,代表着吉祥万德。
佛教的仪式主要指祈福荐亡等法会仪式,广义地讲也包括个人的剃度受戒、念经斋佛、吟诵礼赞直到葬仪的种种礼仪以及与佛教有关的社会习俗。剃度是最基本的佛教仪式,要举行受戒仪式。一般程序是由羯磨师(授戒人)向僧众征求意见,然后向受戒人传授十戒,但在戒坛上只宣淫、杀、盗、妄四重戒;接着剃去须发、换上袈裟,谓之“落发染衣”,表示出离俗世,度出生死。中国汉族地区过去还要在受成僧人头上烧香疤,以示其决心,这一习俗已被中国佛教协会于1983年决议废止,然台湾地区例外。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剃度前尚须到寺院中学习一段时间的受戒知识,然后由亲戚、邻居陪同受戒。
布萨是检查佛教徒戒行的礼仪。一般每月举行四次,一日、十五日及此两日后的第八日,届时齐诵戒本,自白罪过,然后由别人举过。是改恶从善、精进修行的一种法事,为死者祈福超度,或为己忏悔罪行,或为结缘建功德。居士也要到寺院中参拜,遵守八戒,谓之“八关”。中国佛教有多种忏悔罪过的行法仪式,统称为“忏”或。“忏法”,起源于晋代的道安、慧远,至南北朝时代已很盛行。主要是通过礼诵的形式为死者消除罪业、祈愿超生,种类繁多,如六道慈忏、水忏等等。忏主要用于各种法会。
佛教的法会俗称“道场”, 全名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因其超度水陆—切鬼魂、普济六道众生,故称之。少者7天,多者49天。水陆法会是汉地流行的超度水陆鬼魂、普济六道四生的盛大佛事仪式,相传始于梁武帝时。参加法事的僧侣数十至上百人。由水陆法师主持,设坛陈供,礼佛拜忏,通常有结界、立幡、请圣、供上下堂、请赦、送圣等程序。供物一般为香油饼果之类素食。佛教的法会常常有放焰口施食的仪式。“焰口”即“面燃”,是古印度神话一种饿鬼的名称,因传说它口吐火焰而得名,或称放焰口.或称施食会,用以祭饿鬼王面然。一般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期中举行,通常放在黄昏进行放焰口是为了解除饿鬼的痛苦。密宗有施食经咒和念诵仪轨,一般在黄昏时举行。藏传佛教的法会则有传召,分传大召和传小召。前者为大祈愿会,从藏历正月初五至二十四日举行,届时有讲经、辩经活动,结束时还要举行祈愿驱鬼仪式。后者在藏历二月举行。
佛教的丧葬源于古印度习俗,一般实行火葬,骨灰被安置在塔或瓮中。佛骨被称为“舍利”,分置于许多寺院的佛塔之中。但汉地也有把某些高僧肉身保留下来,供人顶礼膜拜的。这种现象也见于西藏的大活佛或大喇嘛。西藏普通喇嘛或信徒死后实行天葬,将尸体置于高山之颠,供猛禽啄食,或水葬抛尸河流。过去汉地死者忌辰,常请僧人做道场,迫荐亡魂。
佛教诸神有庞大的体系,常见的有:佛、菩萨、罗汉和护法天神。佛是梵话音泽“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佛达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间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家宣称三世十方,处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无量无数。但佛教经典和佛寺中常见的主要有三身佛、三方佛、三世佛等。1、三身佛:按照大乘佛教教理,释迦牟尼以三种不同的身传法。法身、报身、应身,是渭三身。根
据天台宗的说法,供在中尊的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意谓光明普照万方。法身即以佛法成身.体现了佛法的本身.象征佛法的绝对真理。供在左尊的是报身佛.名卢舍那,意谓光明遍照。报身佛是在法身的基础上,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象征体悟真如的智慧。供在右尊的是应身佛.名释迦牟尼.意谓能仁寂默。应身佛是为随缘教化和超度众生的需要而应化显现之身,特指释迦摩尼的生身。2、三方佛:三方佛又称横三世佛,是指按地域空间分布而同时存在的三尊佛,体现净土信仰。三方佛正中为娑婆世界(意译为“堪忍世界”,即现实世界)教主释迦摩尼释迦牟尼。共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其左胁持为日光菩萨,右胁侍为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右侧为西方权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3、三世佛:三世佛又称“竖三世佛”.是指依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尊佛,代表的是过去(前世)、现在(现世)、未来(来世),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世佛,以燃灯佛为代表。右侧为未来世佛,即弥勒佛。
菩萨即自觉,觉他者.是指能悟佛道,发愿普度众生的候补佛,在佛教中果位仅次于佛。常见的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等。
1、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文殊师利”的简称,意为‘妙德’‘妙吉祥’。专司智慧,故称‘大智菩萨’。手持宝剑,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其退场在山西五台山。2、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也称观自在、观音大士等。其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人称‘大悲菩萨’,是汉化佛教中信仰罪广泛、化身最多、最为著名的菩萨。观音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朝后,为更好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的需要,产生了女身观音像。为中国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有千手千眼观音,一为40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眼睛,每只手和眼睛有25种功能,相乘后得千手千脚;还有一种是一面250只手,四面则1000只手.每只手上一只眼睛,为实际的千手千眼。此外还有海岛观音,此观音普度众生解脱苦海,其左胁侍为善财童子,右胁侍为龙女。观音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3、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又译为“遍吉”,专司‘理德’表“大行”,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白象,人称大行菩萨。普贤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4、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而被命名。又因其决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人称“大愿菩萨”。他是手持锡杖或手捧如意珠,剃法、圆顶、身着袈裟的比丘形象。其退场在安徽九华山。5、大势至菩萨:《观无量寿经》记载,“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因此称为大势至菩萨。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相传其道场在江苏南通狼山。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即自觉者。本指经过修行获得阿罗汉果位而灭除烦恼、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者。阿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寺院中常见的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
护法天神:护法天神是佛的守护神,职责是保护佛法弘扬广大。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韦陀、哼哈二将、伽蓝神关羽等。1、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著名护法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通常分列在净土佛寺的第一重殿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四天王分别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女王。2、韦陀:韦陀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八个神将之一,居四大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受佛祖法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故称“三洲感应”。汉化的韦陀为中国古代武将形象,手持法器金刚杵,一般有三种姿势.一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站立,寓意为十方丛林,欢迎来客;二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寓意该寺为非接待寺.请来者另投他处;三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打一问讯,寓意根据交际情况决定是否接待。韦陀通常位于天王殿弥勒佛的背后,脸朝向大雄宝殿。3、哼哈二将:哼哈二将又称金刚力士或二王尊,是指伽蓝守护神密迹金刚和那罗延天。密迹金刚是释迦牟尼五百金刚卫队的卫队长,其形象为开口,持杵。那罗延天是古印度大力神,其形象为合口,持捧。因专门把守山门,俗称‘哼哈二将’。4、伽蓝神关羽:古印度的伽蓝神有18位之多,地位相当于寺院的土地神,关羽是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相传关羽被杀后托梦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讨还?”关羽顿然觉悟,皈依空门,成为伽蓝神,关平、周仓为其左右胁侍。
佛教的主要派别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和大乘佛教时期。在大乘佛教发展过程中,又衍化为中观和瑜伽、显教和密教等不同教派。
原始佛教即由释迦牟尼本人及其直接传授的弟子们所传的佛教。大约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开始,直到他去世后约一百年之间。大约在释迦牟尼去世一百年左右,统一的原始佛教内部对教义、戒律方面有些分歧,外加更为广泛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原始佛教分裂,分为两大部派,以上座长老比丘为首的部派,被称为上座部;与此对应的,由另一部分比丘组成的僧团则被称为大众部。
此后二三百年间,上座部和大众部又不断产生分裂,先后分为十八部或二十部。这一时期的佛教,在佛教史上称为‘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先分为根本上座部和一切有部(略称有部),有部后来又分成犊子部和化地部,最后又从各部中分出法藏部、正量部、经量部、雪山部。大众部先后分出一说部、说出世部和鸡胤部,后来又从这些部派分出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部和北山部。部派佛教分裂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这些部派中最初分裂形成的上座部和大众部被称为根本二部,后来从这二部中分裂出来的各部,被称为枝末部派。一般认为,上座部比丘在教义方面比较接近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和僧众必须遵守的教规、戒律方面比较符合传统律仪而少变化。
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社会开始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内部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在佛教内部逐渐形成一些新的思想学说特点的派别。这些派别宣称将‘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实践目标,他们称自己所信奉的佛教教派为‘大乘佛教’,而把原来传统的佛教教派称为‘小乘佛教’。两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许多重大的区别,大乘佛教以普渡众生为宗旨,以成佛为最高修行目标;小乘佛教追求个人的精神解脱,以证得阿罗汉为最高目标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综述。
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二大派别:中观学派(也称大乘空宗,创始人为龙树及其弟子提婆)和瑜伽行派(也称大乘有宗,由无著、世宗所创立。瑜伽是梵文音译,意思为‘相应’,这一学派对中国佛教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约在公元七、八世纪之际,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兴起。密教是大乘佛教与印度教和印度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后传入中国西藏地区,与当地原有的宗教思想和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西藏地区特色的佛教派别,即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吸收与融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有中国社会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分为八大宗,有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宗、瑜伽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和密宗等。
佛教作为产生于亚洲的世界性宗教,围绕佛诞生日、成道日、圆寂日等形成一系列节日。同时,佛教节日中也有许多带有民间习俗的节日,如盂兰盆会是纪念亡灵的节日,有强烈的社会性意义。腊八节是佛成道与中国传统腊祭仪式相结合.同时加入许多中国民格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传大召是藏民族的宗教节日,也是藏民族世俗化的民俗节日。
佛诞节,也称‘欲佛节’,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节日日期为农历四月初八。成道节,也成‘成道会’,是纪念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法会,中国以十二月初八为佛成道节,即‘腊八节’。涅槃节,纪念释迦牟尼逝世的佛教节日,各国时间不统一。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大乘佛教,一般定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日本近代改为公历。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盂兰盆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俗称‘鬼节’,是佛教的节日也是道教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为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救倒悬’,比喻拯救处于倒悬之中者,即遭遇极度痛苦的人。传大召,也叫‘默朗钦波’,藏语音译,意为‘大祈愿会’,俗称‘传大召’,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节日,是其法会。
来源:heavend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