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迈向乡村全面振兴 —— 我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10:16 1

摘要:慈善公益报(文昱洲)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助力脱贫地区持续稳定发展,坚定迈向乡村全面振兴。

慈善公益报(文昱洲)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助力脱贫地区持续稳定发展,坚定迈向乡村全面振兴。

党中央高瞻远瞩,设立5年过渡期,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这一决策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实事求是的政绩观。过渡期坚持“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实政策支撑。

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各部门创新工作模式,落地落实帮扶举措,持续加大帮扶力度,为脱贫地区发展和脱贫群众生活改善提供全方位保障。

据统计,经过4年多接续帮扶,脱贫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14051元增长到2024年的17522元,增速连续4年快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脱贫人口与全国农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产业兴农,激活发展引擎

财政支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中央财政持续投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仅2024年就安排1770亿元,确保资金支持不断档。

在政策扶持下,脱贫地区产业蓬勃发展。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出2-3个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超1.7万亿元。以四川省剑阁县红心猕猴桃产业园为例,起初面临种植经验匮乏、果实品质欠佳等难题。引入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指导,农投公司承包经营,建设避雨大棚、防风网、提灌站等设施后,如今猕猴桃优果率达80%以上。2024年产业园产值283万余元,发放劳务工资60.5万元,带动众多脱贫人口务工增收,成为当地“金果果”产业。

各地因地制宜推动帮扶产业巩固、升级、盘活与调整,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提升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推动保山小粒咖啡全产业链转型升级,采用“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助农增收。2023年,隆阳咖啡全产业链产值达46.28亿元,带动农户实现种植、务工、土地流转收入7.38亿元,咖农户均增收约4万元。不仅如此,全国多地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让农产品走出深山,走向更广阔市场。

就业稳收,夯实民生之本

充分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就业帮扶成效显著,为脱贫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24年底,我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各地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广西百色市田阳区建立10个零工市场(服务站),可服务8万余人即时就业,通过举办常态化夜市招聘会、直播带岗、入企探岗等活动促进家门口就业。脱贫家庭的冯泽宇借助就业服务云平台精准推送,在安置区帮扶车间找到合适岗位。

各地还注重增强就业培训服务针对性,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推动就业帮扶车间提档升级。上海市长宁区与云南省红河县共同打造“红河嫂”劳务品牌,开展育婴员、美容师等技能培训,学员在云南省内就业创业率达71%,输送到上海学员就业率达 100%,拓宽了当地妇女致富增收渠道。同时,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和脱贫劳动力实际情况,开展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帮助更多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保障兜底,提升民生温度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屏障。近几年来,我国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持续巩固。脱贫家庭和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保障孩子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各地通过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校园。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为群众看病就医筑牢保障网。许多地区推行医保费用代缴、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等政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持动态清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内蒙古多地为脱贫户采用新能源供暖技术,如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脱贫户刘小风,依托中核集团“天光地热”技术,实现“一键取暖”,既温暖又经济。川洞村曾是贵州省剑河县仰阿莎街道唯一的深度贫困村,如今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吸引不少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奠定了基础。

社会组织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力量

脱贫攻坚成果的持续巩固拓展,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科技力量及个人协同发力的系统性工程。近年来,中国通过构建多层次帮扶体系、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强化科技赋能、完善社会保障等举措,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社会组织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主体。各种社会组织积极行动,启动众多帮扶合作重点项目,打造了一批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的特色品牌,有力地推进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

福建社会组织通过“扶贫信息超市”对接70个老区县需求,2023年投入资金超5亿元,实施产业帮扶、教育帮扶项目863个;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社会组织开展“公益行动日”活动,为农村老人捐赠物资,培训电商人才3000余人,帮助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增长40%;中国农科院科技特派团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推广玉米密植高产技术,2023年示范面积5万亩,预计2025年推广至50万亩,亩均增产100公斤;宁夏设立“青创心选商城”,帮助200余个贫困村农产品上线,年销售额超2亿元。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这一时间节点,社会组织的作用更为关键。结对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打造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品牌、开展社会组织乡村行活动……在广阔的活动空间内,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广大社会组织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共同富裕方面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来源:慈善公益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