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维权“马拉松”,让调解为劳动者维权“加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09:37 3

摘要:2024年12月的一天,娄某在某印刷公司车间工作时,被机器切割致右手中、环指受伤,随即被送至医院治疗,被诊断为右手中、环指开放性外伤,评定为十级伤残。后双方因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娄某先后申请劳动仲裁并提起民事诉讼。原阳县法院经审理确认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近日,原阳县法院行政庭庭长孟少华通过协调的方式,妥善化解一起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工伤赔偿纠纷,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2024年12月的一天,娄某在某印刷公司车间工作时,被机器切割致右手中、环指受伤,随即被送至医院治疗,被诊断为右手中、环指开放性外伤,评定为十级伤残。后双方因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娄某先后申请劳动仲裁并提起民事诉讼。原阳县法院经审理确认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之后,人社部门认定娄某为工伤。某印刷公司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孟少华法官在审理中了解到除了这起行政诉讼,娄某要想拿到工伤待遇的各项赔偿,很可能后续还要经历一系列仲裁和诉讼。为了一次性解决民事、行政争议,她决定采用背靠背调解的方式,尽可能让这起工伤纠纷尽早解决,让劳动者尽快拿到赔偿。对企业方面,她注重讲解工伤赔偿标准的法律规定及后果,对娄某,她主要介绍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分析维权之路的艰辛,最终双方被她的耐心和真诚打动,就工伤赔偿数额达成调解协议。某印刷公司也撤回工伤认定一案的行政诉讼,娄某则向仲裁机构撤回仲裁申请。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指出,“老百姓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绝不是来走程序的”。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受伤致残,其作为劳动合同的弱势一方,从确认劳动关系,到工伤认定,再到工伤待遇赔偿,可能需要经历仲裁、诉讼、一审、二审等繁琐程序。本案中,孟少华法官耐心释法,找准各方利益切入点,让当事人充分感受到法院是真正在帮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能够主动配合调解工作,逐渐缩小差距,促使民事、行政争议一并调解,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的良好效果。

来源:新乡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