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科普馆内,肃州区300余名中学生围着火箭模型,认真聆听工程师讲解发射原理。这是肃州区依托“航天摇篮”地域优势开展“行走的科学课”的生动一幕。
酒泉第七中学的科学实践活动
肃州区屯升中心小学的科学课堂
近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科普馆内,肃州区300余名中学生围着火箭模型,认真聆听工程师讲解发射原理。这是肃州区依托“航天摇篮”地域优势开展“行走的科学课”的生动一幕。
近年来,肃州区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依托毗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紧扣“科技强国”战略,将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本土特色资源转化为科学教育“活教材”,构建起“精神引领、课程渗透、实践深化、文化浸润”的立体化科学教育体系,让科学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西部地区科学教育创新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发祥地,肃州区拥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风光电产业园区、现代戈壁农业园区等国家级科技教育基地。肃州区创新打造“科学教育资源地图”,将航天发射场、新能源科技馆、戈壁农业示范园等转化为教学现场。肃州中学开设了“航天探秘”选修课,组织学生参与卫星发射模拟操控;酒泉市西大街小学将“铁人”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在校园农场开展“戈壁节水农业”实践项目,累计培育耐盐碱番茄等品种3个。
肃州区建立“基地导师库”,先后聘请38位航天工程师、农业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开发“火箭发射中的物理密码”“敦煌壁画中的科技智慧”等特色课程27门,年均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40余场,3.2万名学生参与“重走航天路”“探秘铁人故居”等沉浸式实践,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在实地探访中具象化。
针对不同学段认知特点,肃州区构建“启蒙—探究—创新”阶梯式课程体系。小学阶段推行“玩中学”,开发“航天积木搭建”“沙漠生态瓶制作”等5门趣味课程,通过“校园科技节”“科幻画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初中阶段实施“项目化学习”,在酒泉市第二中学试点“新能源小镇规划”跨学科项目,融合物理、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完成风力发电模型设计等12个实践课题。高中阶段打造“创新实验室”,肃州中学“航天创客空间”累计产出“卫星轨道计算软件”“戈壁光伏清洁机器人”等科创作品37项,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8个。
肃州区还将科学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在《青少年科技伦理》课程中增设“航天数据安全”“生物基因保护”等模块,通过模拟科技伦理听证会,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发展与法治底线并重的思维。近三年,全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优良率提升至89.7%,科技创新作品年均增长23%。
肃州区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酒泉教育云平台”,建成全省首个区域性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库,整合航天发射直播、虚拟实验室、科学家访谈等数字化资源320余件。酒泉市敦煌路小学通过VR技术带领学生“走进”莫高窟,在虚拟修复壁画过程中讲解颜料化学原理;酒泉市第三中学利用AI智能系统为每个学生生成科学素养成长报告,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
肃州区首创线上科学导师制,通过“云端实验室”实现与聘任的校外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实时连线,累计开展“卫星发射实时解析”“太空种植实验”等直播课16场,惠及学生3.2万人次。“我们要让孩子们触摸到家乡的科技脉搏,更要为他们打开看向世界的科技之窗。”肃州区教科研中心教研员张新民表示。
从航天发射场的实地研学到校园实验室的创新实践,再到云端课堂的无限延伸,肃州区依托地域特色,在中小学科学教育画卷上描绘着独特的“酒泉印记”。随着《肃州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升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这片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热土上,正涌现出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陇原大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赵睿)
编辑:杨阳
见习编辑:石英
来源:酒泉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