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后,直到大集体成立前,很少有“人拉梨”现象,但是大集体成立后,反而有过。高级社成立以前,那时候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可以忽略不计,农民拥有土地和牲畜所有权,舍得畜力投入,有动力精心养护。1952年全国大牲畜存栏8,082万头,比1949年增长2
包产到户后,出现短期个别“人拉梨”现象,有人拿来证明包产到户让农民生产困难,农业机械化荒废,并以此来质疑包产到户的正确性。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后,直到大集体成立前,很少有“人拉梨”现象,但是大集体成立后,反而有过。高级社成立以前,那时候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可以忽略不计,农民拥有土地和牲畜所有权,舍得畜力投入,有动力精心养护。1952年全国大牲畜存栏8,082万头,比1949年增长27%。 加上那时候还允许市场机制调节余缺,允许牲畜自由交易,农户可通过租赁、买卖灵活调配畜力。
所以,“人拉梨”现象不是解散大集体后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早就有了合理的畜力搭配习惯。
但是人民公社成立后,“人拉犁”现象再次出现,由于限制私人饲养,加上非农征用过度消耗,1957年全国役畜存栏下降到5,350万头,公社食堂化运动导致粮食短缺,牲畜饲料被挪用,同时为应对饥荒,各地屠宰牲畜充饥。1961年降至3,800万头,比1957下降29%。农民不得不“人拉犁”维持生产。公社盲目推广大型农机(如东方红拖拉机),但油料短缺、维修困难导致机械闲置,传统畜力又因管理不善萎缩,形成“新旧断层”。
所以,“人拉梨”现象也不是大集体时期就没有。
1980年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只有20%左右,还是机械化低级起步阶段,平原地区机械化耕作多一些,丘陵山区基本还是传统畜力耕作,履带式大型机械,和丘陵山区根本就不适配,1978年农用柴油供应量仅满足需求的40%),大量闲置生锈。
所以那些说包产到户之前,全国都已经机械化了的说法,不是事实。
为什么包产到户后会短期内出现“人拉犁”现象,原因一是分配不均,或拆分困难导致部分农户暂时缺乏畜力。无法耕作的农户被迫以人力补位。
二是畜力储备不够,1978年仅增至5,880万头,远远没有恢复至1952年水平(8,082万头)。
这个时期存在一个事实就是,机械化率本身不高而且利用率低,传统畜力又和大集体成立前相比大幅减少,综合原因,造成一些地区出现资源不够分,不得不以人力替代耕作的现象。
“人拉犁”现象仅是短期调整阵痛,农民有了土地经营权,可以放心进行生产投入,全国大牲畜存栏量从1978年的5,880万头增至1985年的8,680万头,年均增长7%。到1985年“人拉犁”现象基本消失。
同时农业机械也从公社配给模式,转变为农民主动私人购置,农民包产到户后,有了资金积累,有了经营权也舍得进行长期投资,1980-1985年,农户自购手扶拖拉机数量从19.8万台增至382万台,这些设备适配小农经济,成本低、灵活性强,实际作业效率远超集体化时期的大型机械。农村涌现出农机租赁、维修专业户。例如,河北肃宁县1983年出现“农机服务队”,农户每亩支付5元即可完成耕播,比集体化时期降低60%成本。
农业机械化统计
建国后到大集体模式以前,依靠畜力这种传统耕作模式,农民大量饲养大牲畜加上互助合作,即使还没有什么机械化助力,也能维持正常的生产耕作,很少有“人拉犁”现象,人民公社成立后,畜力大量减少,反而出现了“人拉犁”现象,这说明包产到户不是导致“人拉犁”的深层原因,而是农民转变为市场主体经历的短暂调整期,农民有了自己做主的权利,迅速通过养殖大牲畜和购置小型机械,加上市场化的租赁服务,不但没有降低生产效率,反而有了明显的进步。从1980年到1990年,每亩耕地农机动力从0.3千瓦增至0.8千瓦,证明包产到户后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
用包产到户后出现的短期个别现象,来质疑包产到户的正确性,是典型的一叶障目。因为包产到户后农业生产增长,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成为了市场主体,迅速通过自我调节,弥补了转型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困难,主动饲养畜力和购置农机,反而出现了畜力和机械化都增长的双赢局面。
说解散大集体导致“人拉犁”现象,却忽视了大集体成立前没有,人民公社时期一段时间却普遍存在,包产到户后出现短暂个别现象,又通过农民主动行为迅速扭转,所以本质是集体化时期传统畜力下降,机械化水平不高,大型农业机械与地形适应性错配等原因,而不是包产到户的错。
用“人拉犁”现象来否定包产到户,好比用婴儿学步的踉跄来否定婴儿的行走能力,短期阵痛恰恰是为长期进步腾出调整空间,是长期良性发展不得不经历的短期代价,幸好,这个代价很短暂,也不是普遍现象。
来源:史海趣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