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要员档案:杜聿明(1904-1981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10:03 2

摘要:社幸明将军是蒋介石嫡系少壮派将领。他毕业于黄第一期,曾担任过国民党军的第一个装甲团第一任团长、第五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昆明防守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副司今及徐州“别总”副司令等要职。

社幸明将军是蒋介石嫡系少壮派将领。他毕业于黄第一期,曾担任过国民党军的第一个装甲团第一任团长、第五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昆明防守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副司今及徐州“别总”副司令等要职。

杜将军是一位抗日名将,从长城抗战、昆仑关战没,到远征军赴缅抗战,他都是屡立战功,为国家民族

作出了贡献。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由于历史原因,杜将军曾一度与人民为致,充当蒋家王朝的得力打手。1949年1月,他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后,经过共产党的教育和帮助,终于走上了新生的道路。

避“左”趋“右”扶摇直上

杜聿明,字光亭,陕西米脂县人。1904年11月28日出生于米脂县东区吕家崟杜家湾,其父杜良奎,是清末举人,曾在西安大学堂执教。杜聿明12岁时,在表哥李鼎铭办的小学读书。16岁那年,他人榆林中学读书。当时,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刚过,大批爱国的热血青年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在时代的感召下,尤其是在他的堂哥榆林中学校长、陕北著名的民主革命先杜斌丞的熏陶和教育下,杜聿明思想日趋进步,他立下大志,要么学好英语,能够出洋去看一看世界强国,学一学富国强兵之法;要么投笔从戎,自已训练出一支保家卫国的精兵。毕业考试,他的英语成绩不佳,遂决心做一

名爱国军人。

正当杜聿明中学毕业急于寻求出路的时候,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在慎重的思考后,他于1924年3月,与堂兄杜聿.陕籍青年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11人,万里迢迢来到了革命中心广州,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

在黄埔一期生中,杜聿明出头不算很早,但他踏实苦干,为人处世颇诚实,故很受张治中的信赖。1928年杜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第四队队长,1929年任新编第一师第二旅参谋长主任。1929年,蒋介石成立教导第二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出任第一旅第一营中校营长。1930年中原大战时,他升为上校团长。

1930年冬,教导师改番号为陆军第四师,徐庭瑶任师长,杜聿明为第十二旅二十四团团长,徐要求部属甚为严格,看到多数团队都松松垮垮,唯独杜团驻地清洁,内务整齐,操练娴熟,因而对杜大加赞赏。1932年,徐庭瑶师开赴皖北“围剿”红军,十二旅遭惨败,蒋介石对徐严厉训斥,徐要求杜聿明团全力反攻,为第四师恢复名誉,杜氏果不负“厚望”,率部穿插,突人霍丘,使红军损失重大,徐庭瑶为他记首功,并上报晋升杜为少将团长,从此把杜视为不可多得的骨干。杜聿明为主子出生入死,几经坎坷,总算在派系林立的蒋家王朝内找到了一个较稳固的靠山,这是他一生事业的关键。不久,杜氏就到蒋家嫡系部队徐庭瑶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旅任旅长,不久升为该师副师长,关麟征任师长。

血战昆仑关 远征缅甸国

1939年夏,日寇集结兵力,准备开辟华南战场,企图切断我西南国际交通线。11月24日,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进占了南宁,一个月后,又攻陷了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为此,蒋介石决定动用四个集团军的兵力收复南宁,拟首先克复昆仑关,并将攻关的任务交给杜聿明的第五军。

12月16日,战斗打响,杜聿明采用迂回战略,在战术上运用“关门打狗”的作战方案,又根据敌我态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了作战部署,采取了要塞式攻击法,加强侧翼攻击,一口一口吃掉敌人,对日寇包围圈越来越小。但日军残部凭着“钢军”的武士道精神和优势地形,顽强抵抗,每天空投粮弹,甚至空投少量士兵来维持战斗。敌酋中村正雄旅团长,亲至九墟督战,被当场击毙,经过数十天血战,负隅顽抗之敌最终被消灭。

昆仑关一役,日军损失空前巨大,第十二旅团班长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余人。中国军队获得重大胜利,捷报传出,举国欢腾。在一片欢呼赞美声中,杜将军十分谦虚地对记者说:“这次抗战胜利,各位在战场上都亲眼看到了,请如实宣传,用不着格外夸大,但有一点是需要着重宣传的,那就是强调本军是民众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本军的胜利其实也就是民众的胜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占泰国,直逼缅甸,英国要求中国派兵人缅作战,为协助盟国作战,并保卫中国接受美援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于1942年2月以杜聿明第五军,甘丽初第六军,张轸第六十六军编组成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入缅,以罗卓英为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根据反法西斯同盟的规定,参谋长为美国史迪威将军,所有军需补给,由美国

供应。

4月,蒋介石入缅视察战况,他叮嘱杜聿明要服从史迪威和罗卓英的命令。当时,史、罗准备在曼德勒组织合战,命令第5军、第66军分布在长达300公里的本曼公路上,杜聿明不同意这样分散兵力,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罗卓英连发四道命令,要杜聿明向曼德勒集结,杜不得不放弃了已攻克的棠吉。于是日军重新进占棠吉,并直取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准备大战的中国主力军后方,而此时,西路英军又全部撤走了,曼德勒会战成为泡影,这样在曼的第五军,不得不向伊洛瓦底江两岸撤退,从此,远征军走上了惨败境地。

这期间,史、罗丢下部队只身逃往印度,并电令部队全部向印度方向撤退。而蒋介石为了不使自己的军队成为流亡外国受美国人控制的军队,命令杜聿明向国境撤退。杜聿明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第五军回国经过之处,都是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给养困难,而又蚊蚋成群,蚂蟥吸血,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暴野,惨绝人寰。

第二00师师长,年仅38岁的戴安澜将军在与敌激战中负伤,不治去世。第五军出征时有兵力42000人,战斗死亡人数为7300人,而撤退中死亡人数竞达14700人,后者比前者要多一倍。堪称国民党军队精英,渗透着杜聿明无数心血的第五军,曾几何时竟到这步田地,杜聿明本人也感染了回归热,两天两夜不省人事,差点殒命。

杜聿明到重庆谒见蒋介石,他检讨缅甸的失利,请求军法处置。蒋介石原谅了他:“不能怪你,第五军全军将士浴血奋战,整个世界都是知道的……”蒋不仅没给杜处分,反而擢升他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之职,并任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教育长。

踏上再生之路

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于1949年1月10日被人民解放军俘虏。

杜聿明前半生一直死心塌地地追随、效忠蒋介石,20多年来从未动摇,被俘后,他曾两次想自杀,一心只想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保全名节。他对共产党的一切优待都心存疑虑,认为“不怀好意”,但是共产党人不但没有将他和其他战犯置于死地,反而治好了他身上各种严重的疾病。对于共产党所施于己身的仁政,杜聿明深铭肺腑,他在经过长期反复、激烈、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发出了“共产党是我再生父母,毛主席是我的救命恩人”的感叹。

1957年,杨振宁博士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周恩来总理立即派人与杜聿明联系,此时,杜聿明才知道自己的大女婿为何许人,十分高兴,他在给杨振宁的一封短信中满怀深情地说:“这是民族的,希望你注意政治。”

1961年3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他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力求忠实地把过去的经历记录下来。

1963年5月,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由美国飞赴北京,这对分离14载的夫妻终于团圆。

1964年11月,杜聿明被特邀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1978年,杜聿明光荣地出席了第五届全国人大会议和同时召开的第五届政协会议,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后又任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杜聿明对于结束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分裂局面,和平统一祖国经常萦回心中,念念不忘。他自1960年起,一直坚持写文章,录音广播,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态度劝告在台湾军政界的朋友,为完成统一大业作贡献。1978年11月4日,为纪念淮海战役三十周年,杜聿明写了一篇题为《回顾淮海战役,寄语台湾旧友》的文章,在香港《大公报》发表。1980年,在纪念台湾省人民“二·二八”起义三十二周年之际,杜聿明又发表了《纪念“二·二八”寄语台友》一文,他以特殊的身份,以真挚的爱国热情,为促成海峡两岸人民李民族统一的俊杰,切不要做分裂国家与民族的千古罪人。早日团聚作出了不懈努力。临终时他还深情地呼吁台湾的老同学、老同僚、朋友及台湾当局,要顺乎民意和历史潮流,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争作中

1981年5月7日上午,杜聿明因病逝世,全国政协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拉大会、叶剑英、廖承志等送了花圈,邓小平、邓颖超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统战部部长乌兰夫主持。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肖克致悼词,悼词对杜聿明做出了全面的评价:他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他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民将怀念他!”

来源:大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