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泥与火的交融,时光的沉淀,静静流转在重庆荣昌这片土地上。荣昌陶,这门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的古老技艺,以"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特点闻名于世,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走进荣昌区安陶小镇,那些忙碌的身影和窑火
泥与火的交融,时光的沉淀,静静流转在重庆荣昌这片土地上。荣昌陶,这门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的古老技艺,以"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特点闻名于世,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走进荣昌区安陶小镇,那些忙碌的身影和窑火的温度,正在讲述着这门古老技艺的新生故事。
01
匠人的坚守:一生与泥土对话
在荣昌区安陶小镇的一间简朴陶艺工作室里,75岁的梁先才依旧忙碌在拉坯机前。他的双手灵活地拨弄着泥土,动作熟练而有力,看似普通的泥巴在他手中渐渐生出形状和生命。
梁先才是荣昌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岁那年捧起第一团陶泥,16岁正式进入夏兴古窑厂拜师学艺,全面掌握选泥、晒泥、碾泥、拉坯、雕刻、烧制等传统工艺。六十多年来,每一道流程他都一丝不苟,每一件作品都倾注着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
"做陶,要有耐心,也要有敬畏。每一块泥土,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梁先才常这样告诉他的学徒们。在他看来,荣昌陶从来不是冰冷的器皿,而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情感与智慧的文化载体。
另一位78岁的荣昌陶传承人罗天锡,同样守护着这份匠心。他的工作室里,阳光透过老木窗棂洒落,为陈列架上的釉色陶器镀上一层琥珀色光晕。"荣昌陶是会说话的,"罗天锡笑着说,"它们在窑火里唱了800多年..."
罗天锡17岁踏入荣昌陶器厂成为学徒,原本只是负责注浆工作,却在午休时偷偷用废料堆里的泥巴捏制小动物。一次意外的机会,他的作品被送往广州交易会并受到青睐,从此正式进入技研组,与泥巴"对话"了20多年。2018年,他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陶器烧制技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02
古老技艺的现代传承
荣昌制陶业起于汉代,兴于唐宋。"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这首流传至今的民谣,生动描绘了荣昌陶数千年的兴盛景象。
荣昌陶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泥、晒泥、碾泥等24道工序。仅刻花技法就分为化妆土刻花、点画花、剪纸贴花、雕填、釉画等多种,此外还有镂空、黑釉描金、喷釉和素烧等装饰手法,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力。
进入20世纪末,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变迁,曾经只用于制作泡菜坛、水缸、酱缸的荣昌陶陷入鲜有人问津的窘境。1999年,荣昌陶器厂最后一窑炉火熄灭,十里河床只剩北风呼啸,陶瓷工匠纷纷转行,传统工艺几乎被遗弃在历史尘埃中。
转机出现在2011年,荣昌陶器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迎来新生。随后,重庆市荣昌区政府出台振兴荣昌陶的相关政策,吸引了众多专业人才返乡创业,其中就包括曾在外地担任陶艺技术总监的罗天锡。
如今在荣昌,陶器烧制技艺各级非遗传承人数量已达196名,文创陶艺工作室超过100家,从业人员7500余人。2019年,梁先才的《山河如意瓶》、管永双的《无象》等7件荣昌陶作品还成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千年荣昌陶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03
新匠人的创新之路
春风拂过重庆市荣昌区盛产陶土的鸦屿山,穿过白花盛开的柑橘林,33岁的管永双和妻子李云杉在他们的"西山雨"陶艺工作室里,正在准备新一窑荣昌陶的烧制。
"影响柴烧窑变效果的因素很多,如原料、木材、温度、湿度等。要找出其中的规律,需要反复尝试,很考验耐心。"管永双笑着说。这对毕业于知名院校的年轻夫妇,对源于汉代的灰釉进行了创新,研发出松针、芭蕉叶、银杏叶、板栗壳等20余种植物灰釉,开发了一系列植物灰釉作品,为传统荣昌陶注入新活力。
201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李志鹏、宋巍夫妇则在当地"粑花"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将新的雕塑手法融入荣昌陶的造型设计中。"我把这些新技法融入到荣昌陶制作中,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荣昌陶。经过几年研究,成品率从最初的20%提升到了现在的90%。"宋巍说。
为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荣昌陶,这些新一代陶艺匠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免费直播、自费参展等方式推广荣昌陶制作技艺和文化,还免费为村民和游客教授陶艺技法。管永双夫妇开展的教学志愿服务已超过600场次,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
同样接过传承接力棒的还有罗天锡的徒弟吕玉成。他的DIY工作室已成为荣昌安陶小镇的一大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和陶艺爱好者。"看到这些孩子来学习荣昌陶的制作,我觉得荣昌陶的传承有了希望。"吕玉成感慨道。
04
从传统工艺到文化新名片
荣昌陶的复兴不仅体现在技艺的传承上,更成为了展示中国传统工艺与当代创新交融的文化名片。
"我们要注重本土特色的保护,也要鼓励创新。让更多年轻人投入到这项古老艺术中,荣昌陶才有未来。"罗天锡多次在政协会议中提出关于陶艺产业发展的提案,呼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
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荣昌陶正在实现从实用器皿到艺术品的转变。管永双夫妇总结的柴烧"五类成色烧制技法",让荣昌陶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他们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荣昌陶的神韵,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赢得了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如今,荣昌区的许多中小学校也组织学生前往陶艺工作室参观学习,这种"接地气"的文化体验已成为当地教育的一抹亮色。年轻一代从小接触和了解这门传统技艺,为荣昌陶的长远发展培养了潜在的传承者和消费者。
随着"中国西部陶瓷之都"的持续打造,这门古老技艺不仅成为了重庆荣昌的重要文化名片,更走进了展览馆、迈向了国际舞台,也点燃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梦想。正如梁先才所说:"每一块泥土,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在这片土地上,年轻的匠人们正用他们的创造力和执着,让千年荣昌陶绽放出新的光彩。
05
未来已来: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荣昌陶的复兴故事,不仅是一个地方传统工艺的新生,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路径。
"有了人才,就能让荣昌陶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就能带动陶文化的进一步开放和交流。"罗天锡的话点出了传统工艺复兴的关键。回顾荣昌陶的发展历程,它经历了从生活日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变,也经历了从濒临失传到焕发新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政府的支持、老艺人的坚守、年轻人的创新,三者缺一不可。
对于梁先才、罗天锡这样的老一辈匠人来说,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精神和态度。正如罗天锡所言:"荣昌陶艺,不仅仅是一门技艺,它是心灵的语言,是需要代代相传的火种。"
而对于管永双、李云杉、李志鹏、宋巍这样的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古老的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开辟了荣昌陶发展的新天地。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荣昌陶。
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化的支撑。荣昌区通过打造安陶小镇等文化旅游项目,将荣昌陶与旅游、教育、文创等产业结合,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这种模式为其他传统工艺的复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泥火不熄,匠心永续。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荣昌陶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故事。而那些守护在窑炉旁的身影,无论是年逾古稀的老匠人,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在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声明: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点赞分享
快转给TA一起观看
来源:喵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