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沃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基础设施建设已让无数村庄旧貌换新颜,但如何让这些"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成为摆在所有乡村振兴实践者面前的核心命题。
乡村,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沃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基础设施建设已让无数村庄旧貌换新颜,但如何让这些"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成为摆在所有乡村振兴实践者面前的核心命题。
### 一、从"建设思维"到"经营思维"的范式转变
在安徽黄山脚下的徽派古村落,青石板路修葺一新,白墙黛瓦的古建筑完成修缮后,曾一度陷入"游客拍完照就走"的尴尬。当地政府很快意识到,投资3.2亿元改造的物理空间只是载体,真正的价值在于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将祠堂改造为非遗工坊,把农房转型成民宿集群,让村民变身为文化讲解员,去年该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0万元,印证了"经营村庄"理念的现实价值。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从"输血式发展"到"造血式发展"的跨越。浙江安吉鲁家村的"田园综合体"模式更印证了这一点:通过将18家农户的3000亩土地折价入股,引入社会资本开发观光小火车、农事体验等项目,去年村民人均分红达2.8万元,村集体收入增长15倍。这种"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正是经营村庄的核心要义。
### 二、解码乡村经营的五大核心维度
1. **生态资本化运营**:云南哈尼梯田创造性地推出"梯田认养计划",城市居民可远程认购梯田,由当地农户代种传统红米。这种"云耕"模式既保护了农业文化遗产,又让每亩梯田收益从2000元跃升至1.2万元。数据显示,我国有73%的乡村拥有独特生态系统,但开发率不足30%,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亟待建立。
2. **文化IP深度开发**:陕西袁家村将关中民俗转化为体验经济,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展示醋坊、油坊等传统工艺,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其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了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从原料种植到加工体验,再到餐饮消费,形成闭环。我国现存68万处传统村落中,类似可挖掘的非遗项目超过12万项。
3. **地标农产品品牌化**:江苏盱眙小龙虾通过"地理标志+标准体系+溯源系统"的三位一体建设,品牌价值达215亿元。调研显示,我国2800多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中,仅35%建立了完整的产销体系,这意味着每个村庄都可能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爆款"农产品。
4. **康养产业融合创新**:四川攀枝花利用冬季温暖气候发展"候鸟式养老",开发农疗、森疗等特色项目,带动周边20余个村庄转型。随着老龄化加剧,银发经济将为乡村带来万亿级市场空间,但需要配套医疗、休闲等设施的同步升级。
5. **数字技术赋能**:山东寿光搭建的"蔬菜智慧管理平台",让农户通过手机就能完成大棚温控、灌溉等操作,并直连全国市场。目前我国农村数字经济渗透率仅为32%,在直播带货、智慧农业等领域仍有巨大潜力。
### 三、突破经营困局的创新路径
在具体实践中,广东佛山紫南村探索的"三权分置"改革颇具启示。该村将土地经营权分离出来,引入文旅企业开发岭南水乡项目,既保持集体所有权不变,又让农户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益。这种制度创新需要配套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500个县建立交易平台,但活跃度仍需提升。
人才短板同样亟待解决。浙江实施的"两进两回"行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已吸引12万青年返乡创业。像"古村之友"这样的社会组织,通过培训5000余名乡村运营师,为村庄经营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撑。
金融支持方面,福建推出的"乡村振兴贷"产品,以预期收益作为质押,已发放贷款超200亿元。但整体看,乡村项目融资仍面临评估难、抵押难等问题,需要开发更多适应性金融工具。
### 四、构建可持续的经营生态系统
江苏昆山周庄的迭代发展值得借鉴。从最初的古镇观光,到引入文化演艺,再发展到如今的数字文旅,持续的内容更新使其30年来保持活力。数据显示,持续运营超过10年的乡村旅游项目,其收益可达初始投资的8-12倍,但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启示在于:通过当代艺术激活偏远山村,每届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这种"艺术唤醒乡土"的模式提示我们,村庄经营需要保持开放性,与城市要素形成良性互动。我国已有超过200个乡村尝试艺术介入,但同质化问题需警惕。
展望未来,乡村经营将呈现三大趋势:从单体开发转向区域联动,如长三角"田园五镇"协同发展模式;从实体经营转向虚实结合,元宇宙技术正在重构乡村体验方式;从经济价值转向综合价值,碳汇交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新维度将重塑乡村价值评估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每个村庄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经营密码"。无论是莫干山的洋家乐,还是松阳的古村落保护,成功案例都证明:唯有立足本土基因的创新,才能让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永恒风景,更成为涌动发展活力的热土。当3亿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当城市与乡村实现要素的平等交换,这片承载着文明根脉的土地,必将焕发出超越想象的生命力。
来源:农村晓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