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资料显示,蜱虫可以携带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是蜱虫携带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
春暖花开、天气渐热,一种叫“蜱”的小虫子开始变得活跃起来,蜱虫叮咬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人们在野外劳作、爬山踏青时,千万要注意。
小蜱虫,大危害!
蜱虫,又名壁虱、狗豆子、草爬子,4—9月是其生长活跃期,在草丛、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以及犬、牛、羊、鸡等动物体表,都可能会见到这种病媒生物。
蜱虫的幼虫、若虫、成虫时期都以吸血为生,通常寄生于皮肤较薄、不易被搔抓的部位,如颈部、耳后、大腿内侧、腋窝等处。
据资料显示,蜱虫可以携带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是蜱虫携带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
该病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在40℃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少数病例情况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功能脏器衰竭死亡。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春夏时节户外活动增多,预防蜱虫叮咬,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外出活动时,尽量避免在草丛、树林中长时间穿梭、坐卧;二是尽量穿着面料光滑的紧口浅色长袖衣裤,这样蜱虫不易附着,且容易被发现;三是外出前涂抹清凉油、风油精、花露水等驱蚊剂,以防被蜱虫叮咬;四是回家后要仔细检查自己的身体以及宠物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
如遭蜱虫叮咬,请这样做
如果发现被蜱虫咬了,千万不要直接用手拍、抠、捏碎或者用火烧。正确的做法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或用烟头、烛香头轻轻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镊子取蜱虫时,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用镊子夹住蜱虫最靠近皮肤的位置(最大程度夹住头部),缓慢向上提拉,切记不能左右扭转蜱虫;取出蜱虫后,再用碘酒、酒精或肥皂水清洗伤口,做局部消毒处理。
专家提醒,蜱虫的嘴巴有倒刺,刺入皮肤后很难被拔除,生拉硬拽容易将蜱虫残肢或口器折断,残留在皮肤里产生继发感染。因此,一旦被叮咬,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处理、消毒、抗炎治疗,谨防更严重的疾病发生。
来源:新时尚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