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9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木府的飞檐上,杨凌已经站在木府门口整理讲解设备。作为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40余名专业讲解员中的一员,这已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八个春秋。自1999年5月1日开馆以来,这座承载着纳西族历史记忆的建筑群,就通过讲解员们的声音,向世人诉说着它
清晨9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木府的飞檐上,杨凌已经站在木府门口整理讲解设备。作为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40余名专业讲解员中的一员,这已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八个春秋。自1999年5月1日开馆以来,这座承载着纳西族历史记忆的建筑群,就通过讲解员们的声音,向世人诉说着它的故事。
从文化“小白”到研究型讲解员
木府一年四季都对外开放,讲解员的工作并不轻松。“旺季时,我们每人每天要完成5场讲解。”杨凌边说边调整着耳麦,“每场讲解都要持续60到90分钟。”在木府开放的时间里,15至20名讲解员轮番上阵,确保每位游客都能听到这座古建筑背后的故事。
“各位游客早上好,欢迎来到木府......”杨凌带领着游客穿过走廊,阳光透过古老的屋檐,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纳西族有这样一句话......”讲到兴头上,杨凌的眼睛会不自觉地亮起来,手势也变得格外生动。八年前刚入职时,这个纳西族姑娘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还知之甚少。
2017年,纳西族姑娘杨凌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懵懂好奇加入讲解队伍。“说来惭愧,虽然是纳西族,但入职前我对本民族历史了解并不多。”她笑着说。八年来,在师傅“给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教诲下,杨凌逐渐成长为一名研究型讲解员。木府每月都会组织系统培训,邀请丽江文化学者授课;年底还有严格考核,确保讲解质量。如今,她不仅能将木氏土司的兴衰娓娓道来,就连院落里的紫薇树都能讲出一段精彩的故事。
那些温暖的认可时刻
这份专业赢得了游客的认可。有位游客听完讲解后,特意带着全家人重返木府,点名要杨凌讲解。“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文化传播的价值。”
2024年,吉林延边州政府组织调研团专程赴丽江木府考察,深入调研丽江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交")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创新实践。调研过程中,杨凌以专业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展示,赢得了调研团成员的高度评价,其经验做法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于此次考察成果,2025年3月,延边州举办“全省旅游促‘三交’暨文博讲解员能力提升培训班”,特别邀请杨凌作为主讲嘉宾赴延吉进行经验分享。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杨凌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现场示范等方式,与全省文博系统同仁进行了深入交流,其创新的工作理念和专业的讲解技巧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为促进跨区域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现在的游客更看重文化体验。"杨凌说。前几日,两位福州游客告诉她,走遍云南,大多走马观花看地方美景,而唯有在木府,通过建筑读懂了纳西文化,获得了精神上的富足,是对丽江深度的旅游。
真人讲解员的价值无可替代
杨凌认为真人讲解跟人工智能讲解有很大的区别。“面对研学群体的时候,我们会侧重于去讲授文化知识的传授。而面对专业人士讲解的时候,我们会更深入地挖掘细节和专业知识。”她表示,真人讲解可以针对不同的游客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面对不同的游客群体,可以根据游客的年龄背景和兴趣,及时调整讲解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讲解。
“真人讲解可以通过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把建筑背后的故事传达给游客朋友,让它生动起来,让参观的人员更具有感染力和沉浸感。”杨凌觉得真人讲解是更具情感和温度的。
“我们可以灵活应对突发情况,面对参观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我们讲解员能及时作出反应,采取合理措施解决问题。”杨凌表示,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能够及时回答观众的疑问,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根据观众的反馈去调整讲解节奏,这是AI无法代替的。
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木府这座文化地标,有了讲解员群体的生动诠释,在新时代焕发着生机。“我们不仅是讲解员,更是文化的守护者。”她说。
明天,当晨光再次照亮木府,杨凌又将迎来新一批游客,为他们讲述古城文化、木府故事。(记者 马思雨)
来源:丽江古城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