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年前,一封仅10个字的辞职信在网上爆火。信上写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10年后,一枚“追求自由人生”的回旋镖,扎在每一个困于现状又渴望突破的人们身上。而那封“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又登上了热搜。有人说她创业失败,不仅离了婚还有了负债,但这些都属于无稽
采访、撰文 | 芝士咸鱼
图 | 十点人物志
2015年,35岁的女教师顾少强,因一封10个字的辞职信被卷入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波。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被媒体和网友赋予了太多理想化的含义,影响的远不止顾少强的个人选择,还有无数青年人对远方的美好向往。
10年过去了,不少人做出和顾少强相似的选择,裸辞、提前退休,试图寻找一种不被任何枷锁束缚的生活。
顾少强本人却没有像别人想的那样不停向外奔走,而是结婚生子、开民宿、讲脱口秀,尝试向内部探索。
她兜兜转转回到了家乡郑州,有人说她停在了原地,其实她已经走了很远的距离。
2015年4月13日,凭借一封辞职信迅速成名,在顾少强的意料之外。
早上11点,她向校领导递出辞职信,发了一条朋友圈,配文“再见了,过去。”递出辞职信后,她还和同事们吃了一顿散伙饭。
饭局结束,准备回家午睡时,顾少强接到了几个来自北京、上海的陌生电话。电话那头,对方表明了记者身份,想和她聊聊那封辞职信的内容。
“你们是怎么知道我辞职的?”顾少强有些纳闷,耐不住睡意,和对方草草聊了几句,她将手机静音,闭上了眼。
再醒来,世界已被昏暗的夜色覆盖,顾少强拿起手机,看到了数不清的未接电话和微信消息,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给她发消息,告诉她,她的那封辞职信正在被他们的朋友们疯狂转发。
这仅仅是个开始。辞职第3天,顾少强的辞职信被各大新闻平台报道,素不相识的人对辞职信的内容赞叹不已,称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媒体和网友们热烈讨论着这个女教师为什么辞职,她究竟打算去哪儿?
然而,造成这一切轰动的来源,都只是因为那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写下这句话时,顾少强完全没想到,这句话在辞职后的几年里会被不计其数的陌生人转发和评论,并成为学生们的命题作文。
在此之前,鲜少有人因为辞职而出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还没成为都市文艺青年的口头禅,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们第一次在网络上大范围地讨论一封辞职信的内容。
“它似乎触发了社会公众心底的那根神经,道出了当前一些青年人的心态,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与渴望,具有穿透时空似的传播影响力。”学者唐丽君分析道。
与学者们赋予这句话的复杂动机不同,顾少强的辞职念头始于一个怀疑的时刻。
那是顾少强在学校教的最后一节心理课,她让初一的学生们给2年后的自己写信,作为一种自我探索的方式。讲台下,学生们低头写信;讲台上,顾少强的思绪有些游离。
2015年,她35岁,展望未来,如果继续当老师,别说2年,哪怕20年后,还是会过着同样的生活。
每一年,学校都有一批老前辈退休,老教师们站在学校报告厅里,接受着人们的鲜花和掌声。看到这一幕,顾少强总会被打动。同时,她也不断怀疑,“人生就那样落幕了吗?”
顾少强总觉得有点不甘心。工作11年,她很喜欢当老师,回望执教生涯,她想尝试的也都尝试过,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那节课上,她告诉这群初一的孩子:“我要辞职了,我不干了。”
这是顾少强第一次自己做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在此之前,当老师、考师范类大学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听家里人的安排。工作之后,真正走入社会,她发现,身体里的自我意识在一点点地萌芽。
顾少强辞职的过程很顺利,辞职信只写10个字的理由是“怕麻烦”,更深一层的原因是:“我工作了11年,和领导同事打交道了11年,他们都很了解我的性格,没必要再长篇累牍地去写辞职信。”
顾少强一直很喜欢看旅游卫视,每天都看,旅游卫视的一句口号让她印象深刻,“行走改变生活”。
等到顾少强有能力经常往外走时,她发现,旅行就像吃饭和呼吸那么自然,不需要赋予任何特殊含义。她下决心,自己不能像井底之蛙,要不断地走出去。
工作11年,辞职时,顾少强身上的全部积蓄只有一万一,还都是辞职前最后一年的积蓄。前些年,她每学期的工资都用于旅行。
辞职信爆红后,全国网友都在关心这个女教师看世界的进程,顾少强没有为未来刻意规划,“规划这个没意义”,她拎着行李箱,告别送行的家人,第一站去了成都。
在机场接她的是一个叫于夫的东北男人,他在成都有一家自己的理发店,两人是在去云南的旅途中相识的。顾少强辞职几个月后,两人结为夫妻,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喜欢城市,向往简单生活,有开客栈的梦想。
顾少强没有留在成都,只待了3天,又应另一位朋友的邀请去了重庆。重庆是那位朋友的老家,朋友带着她在洪崖洞、磁器口四处转悠,吃当地的特色小吃。
那段时间,不少人向顾少强抛去橄榄枝。一家网络游戏公司花钱请她做代言,心仪已久的旅游节目工作机会主动找上门……
但她都拒绝了,她选择继续向前走,去杭州看越剧演出,到南浔体验江南古镇生活,在旅途中结识了不少有趣的人。
但她还是回到了成都,打算和于夫一起去云南,开始一场没有计划的旅行。
离开成都前的一次短途旅行,改变了顾少强的想法。她和于夫偶然路过青城山下的街子古镇,古镇依山傍水,民风淳朴,于夫突然问:“你喜欢这里吗?“
顾少强点了点头。
留在街子古镇开客栈,是他们的共同决定。客栈很小,只有10多个房间,顾少强心满意足,“能够拥有一方天地,已经初步实现了我的梦想”。
客栈名为“远归”,是顾少强姐姐取的名,寓意为“走得再远,都能找到回去的路”,代表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
这是顾少强辞职后的第3个月,没去看世界,没有环球旅行,而是留在街子古镇和丈夫于夫经营客栈。留在古镇不代表停下脚步,她每年都会有几次旅行安排。
然而,网友们看待这件事的态度从祝福变成了质疑:
“不是说环游世界吗?怎么停在了这里?”
“当初辞职是不是一开始就为了给客栈引流?”
“外界会把我塑造成情怀的形象,代替他们去看世界,把勇敢、坚持、任性之类的词堆在我身上。后续我去开客栈、生孩子,他们又站出来问,你怎么没有去看世界?其实这都是我的个人选择。”顾少强说。
身边的人问过顾少强,“你打算一辈子留在街子古镇吗?”顾少强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我刚刚工作一年的时候,并不知道11年后会辞职,依然会把教师生涯过得很充实。古镇的生活也一样,如果有一天我觉得可以离开了,那我就离开。”
女儿3岁时,顾少强一家搬去了成都附近的绵阳。绵阳宜居,生活方便,又不至于熙熙攘攘,顾少强还可以拾回心理学专业知识,做心理咨询。
顾少强的心理学沙龙多数在成都,搬去绵阳后,需要两地奔波,在绵阳零零散散待了一年,她最终还是决定搬去成都。
她打电话向于夫说起这个提议,于夫欣然同意。
在一个又一个城市之间辗转,就这样漂着、漂着。这些年,顾少强始终没有动过买房的念头。理由是“大多人买房是为了归属感,但归属感不是买房能带来的”。
采访过程中,我们聊起这个话题:“人能不能在没有物质保障的情况下,去追求自由又不确定的生活?”
换句话说,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冲突吗?顾少强认为,人只要有能力去承担选择的后果,就可以追求想要的生活。“只要你想走,不会因为钱的问题停下来。”
不少人猜测,顾少强之所以能说走就走,支撑她的是富足的家境。事实上,顾少强家境普通。旅行时,她常常住45元一晚的便宜民宿,吃喝从简。去云南旅游的时候,为了挣路费,她还试过原地摆摊。
说到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的关联,顾少强分享起母亲的故事。
老太太年轻时,一家人的月收入只有70块,老太太硬是能让一家人过得颇为体面,吃朴素美味的食物,穿干净新潮的衣服,一家人遵循的生活理念是“再艰难的日子,也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出不一样的味道”。
母亲也是最了解她的人。辞职时,母亲没有阻拦她,只问她打算去哪儿。
顾少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母亲的影响,这些年也有很辛苦的时候,客栈招不到人时,什么都得自己动手,理想生活归于现实,需要面对一些具体的烦恼。
顾少强告诉朋友:“如果有一天我的生活成了一地鸡毛,我能把这些鸡毛全捡起来,把它扎成一个鸡毛掸子,掸掉我身上所有的灰尘,继续往前走。”
每年,网上都会出现一些针对顾少强后续生活的文章和讨论,谈论的主题是:X年过去了,那个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师后悔辞职了吗?
内容有真实的,也有杜撰的,人们似乎想要借她的悔意来证明寻求理想生活需要付出代价。
那些给顾少强生活带来的或好或坏的影响,都基于对那封辞职信的关注度之上。顾少强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经历难以复制。
有人问她:“如果那封辞职信当年没有受到太大关注,你平淡地过完了这些年,会后悔辞职吗?”
“不会,”顾少强很快回答,“你可能不信,我是个从不后悔的人。”
顾少强在经营客栈之外,会以心理学讲师的身份活跃于其他形式的讲台上,听众不再只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更多和她年龄相仿的成年人出现在课堂上,人们还是叫她顾老师。几年前,顾少强带着孩子陪母亲回到了郑州,于夫留在古镇经营客栈。后来,应朋友邀请,顾少强在一家小剧场说了场脱口秀,她将这几年的经历编成了段子。有个相识10多年的老熟人特意去给她捧场,散场后,两人一起聊天吃饭,对方说她还是当初的模样,一点没变。
顾少强认可这样的评价,无论经历了什么,“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你本质的东西”。
10年过去,变化发生在顾少强生活的每个角落,她的谋生能力增强不少,有了自己的孩子,实现了经营客栈的梦想。但变化又好像微乎其微,她依然爱折腾,喜欢旅行,还是别人口中的“顾老师”。
“你达成当初辞职的目的了吗?”我在采访的末尾问道。
顾少强犹豫了几秒:“从辞职到现在,我对未来都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划,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往前走。我就是想过不太一样的生活。现在看来基本达成了。”
来源:浩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