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他那么拼,好不容易才到手几颗仙丹,想着提升提升功力,走走「捷径」,没想到在无量仙翁那里,捷径是批量生产的,是留给自家门人的。
最近看新闻,看的我不太舒服,想聊两句。
为什么我看哪吒2,很同情申公豹?
因为他那么拼,好不容易才到手几颗仙丹,想着提升提升功力,走走「捷径」,没想到在无量仙翁那里,捷径是批量生产的,是留给自家门人的。
聊个我亲身经历过的故事吧。
我曾经有份工作,公司是好公司,平台是大平台,一起进去了三个人,一个学商科的我,一个学技术的小哥,一个是读技术的关系户。
我们三个人年龄相仿臭味相投,入职手续又是一起办的,很快就成了朋友,经常下班了一起吃宵夜。
小哥私下给我说,你看,那关系户人挺不错的,没说什么偷奸耍滑,凭他的学历和之前工作经历完全也能进来,甚至还有点高配了,入职以后也是和我一样各种加班各种卷。
我立马附和,对对对,其实说别人是关系户都不好,他只是一个高管的小学同学的表妹的孩子,中间隔了好多层呢,那高管也不是管我们这个板块的。
小哥心气很高,说就是,他有关系我有努力,都一样。
但没到半年,小哥就不太开心了。
小哥是个聪明人,顶尖985出来的,再加上有点自虐式的努力,效能是非常强的,但再强,也赶不上关系户。
按小哥的总结,这不是单纯的讲点关系就搞定一切然后躺平享受的刻板印象,而是关系赋能了那个关系户朋友,三个增益。
第一个,确定性。
关系户也努力,但努力的痛苦程度要低一点,因为他努力的反馈是很强的。
他不需要做十件出彩的事情期望有一两件被看见,而是只要出彩就会被发现,不讲概率,没有不确定性,立竿见影,及时反馈,所以努力起来就非常有动力。
小哥给我说了一个例子,公司当时外派他们两个去国外做个短期项目,难度不大,两个人还趁机旅游了一圈。
等回来以后,国外那边的项目负责人在总结电话会上把两个人都夸了,干得漂亮,不愧是总部来的,但,关系户的一个奇思妙想得到了高度评价,后半程会议就反复提这事儿,看能不能复用推广到其他项目上。
小哥对这事就有意见,找我吐槽,说,奇思妙想他也有啊,也贡献了啊,但就只是现场口头表表扬,而对关系户就是正式开会场合的表扬,正反馈就是这么确定且上台面。
第二个,叠加性。
关系像什么?我觉得就像是颜值一样的。
单纯的颜值和单纯的关系都是有价值的,但你如果搭配上另一个技能,比如演技,比如学历,比如努力,那放大器效应就特别猛。
做同样的工作,关系户拿到的称赞就6多一点,一些露脸的机会,那到关系户手上的几率就大一点。
每一点单拎出来可能都不算什么,但社会和学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不再是一两次大考试的跨门槛模式,而是一条连续性的漫漫长路 ,任何增益,哪怕只有1%,累加起来也是很厉害的。
一个直白的例子,他们技术组和我所在的咨询组要打配合,只要涉及到配合,那必然有扯皮,前期有你做哪块我做哪块的分工之争 ,中期有你交付慢了你那块没弄好的协作之争,后期有这锅是你的这成果是我的分蛋糕之争。
相信大家组队玩过游戏都知道我在说什么,不论赢还是输,队友,永远都是菜的。
那两组配合的时候,咨询组的态度就会有细微不同,面对小哥,那是寸土不让,面对关系户,也经常据理力争,但,一些非关键领域就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你说这态度区别,至关紧要么?其实也没啥。
但日积月累就会有所不同,有的东西,知道内情的人心知肚明是在表演客气,但客气久了,演的多了,传播出去了,假的也就变真了。
两个人在跨部门协作的口碑上,就拉开了差距。
第三个,路径性。
我离开那家公司已经很多年了,他们两一直都还在。
小哥发展的不错,在技术组不断深挖,成了资深专家,而关系户,成了板块副总,小哥算是他下属的下属。
区别在哪里?
关系户在技术组做了两三年以后,开始往前端走,其实按他比较内向的性格做的是很不舒服的,那段时间关系户也是经常打电话给我吐槽,但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和客户打交道,后来明明英文不好,还去了一个比较危险的国家待了2年,等回总部以后,路就顺了。
从现在来说,这种模式已经是快速升迁的常规做法了,但在当年,在那家公司,这条路还没有成型。
小哥当年也被问过要不要去外派,项目上缺人,小哥就不想去,因为根据当时海外分公司人的说法,去就是惨,去了可能就回不来,在不同国家不同项目上一直打转转。
这就是路径清晰或者不清晰的区别。
有些路就在那儿,都是合规的,只是藏得比较深,没人给你指,决策的时候就容易看不清,也不敢赌。
一旦有人点一下,哪怕只是一个私下的信息或者一个未来可能的内部发展趋势,都会让战术上的勤奋再怎么也赶不上战略上的选择。
我亲身经历的这事儿,没那么极端,甚至结局有点幽默。
小哥对关系户没啥恶意,往唯心了说,他现在当技术专家收入也不错,还没那么多烦心事,早就自恰了,一天到晚开开心心的,往功利了说,他自己也成了关系户,板块副总十几年的老朋友嘛,现在工作上遇到点事,他的阻力就是比其他专家小,他的成效就是比其他专家大。
但正因为这事儿不极端,甚至让我有种到处都是,非常普遍,不可避免的感觉,我每次想到我这两位朋友的故事,就会有点感慨。
不是愤世嫉俗,高喊要向阴暗的地方开炮的那种愤怒,而是一种多年摔打之后的感悟。
感悟的点在哪里呢?
在时间上。
曾经年少轻狂的时候,我和小哥是一样,也觉得,家庭托举算什么,打个招呼算什么,别人走了点捷径又如何?爷自己有本事就好,不走捷径,我也能抵达彼岸。
这就是年轻最大的幻觉,对时间的不敏感,而这个社会,有时候就会卡时间。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我觉得这句话更现实一点的意思是,出头要趁早,不然就根本没法出头。
我学习力课程的第一课,讲过一个概念。
我反感天赋这个词,因为太模糊了,太不可拆解了。
我承认有天才存在,但我觉得「天赋叙事」会把卓越表现给神秘化。
其实,一些传统上被视为天赋赋能的卓越表现,本质上是几种甚至几十种技能的组合,而且往往是可以后天训练的。
那为什么依然有天才呢?
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有些人,天生,或者通过原生家庭的影响,自然而然甚至不自知的获得了其中一部分的技能组合,所以给人一种「生而知之」的感觉。
另一方面,就是时间。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达成,功效层面的大小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 ,18岁考上北大,很厉害吧,但14岁考上北大,天才。
再比如,我30岁在B站做视频,是现在这样,但如果我的视频是个18岁的曹同学做的呢?是不是多少就有点加分?
这就是社会现实,很多事情过了这个年龄就没这个店,感触最直观的就是包括电竞在内的体育领域,但,和咱们普通人最相关的,还是很多不会宣之于口的年龄死线。
比如在大厂,不是说35岁就不行,而是35岁之前没达到一定阶段,就不行,卡的,不是绝对的能力或者成就,而是能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构建起技能树,并且通过应用取得大众认知里面的「这个年龄该有的」成就。
而天赋,它不光是行业或者专业上的硬技能,还包括心态、精力、情绪等等的软技能,体量很大,所以,凑齐天赋所需的技能组合,是要拼效率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要专门做学习力的原因,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更快的凑齐卓越表现需要的技能包,更好的吃到时间带给自己的红利。
我反复在讲时间 ,这就引出了为什么我对董小姐的新闻超级反感。
走捷径,有人说是钻漏洞,有人说是不公平,这我都认同,但我更多看到的,是走捷径是在偷时间。
而时间恰,好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资源了,我有多少,你也有多少,我们都在把时间转化知识、能力、技巧,然后去换取世俗意义上的成就、成果、认同、收入。
而走捷径的那帮人,偷得虽然是自己的时间成本,但在社会评价体系还是看时间的年代,破坏掉的就是这原本最公平的东西。
时间,还对应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机会。
对普通人来说,人生转折就那么两三次,没更多的了。
《飞驰人生2》这部电影里面有句话我印象很深:我努力了无数次,我知道机会只会出现在其中一两次。
这话我觉得非常励志,也让我想到了打LOL的职业选手ShowMaker的一句话,我必须要考虑这是否是我此生仅有的机会。
这也很正能量,告诉我们,每局游戏,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里每次考试,每次做项目,每个大大小小的决策一样,都要全力以赴。
网上还有句话意境很好,多年后回看,当时站在命运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个午后。
既然每个平凡的午后都可能是转折,那每个午后都值得我们用力的去对待。
但一旦我想到,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也许也很努力,但在别人拿到一两次机会的时候他们有无数次机会,当我们努力面对每个平凡的午后的时候他们清楚的知道在哪个午后命运的考核会到 来,这一切正能量和励志感就被消解了。
对我们来说很宝贵的机会,仅仅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小起伏,那意义何在?
而且,我不怕真正高高在上的天龙人来消解这些意义,我怕的就是海贼王里面普通的小头目来消解。
这又让我想起了,镇上小哥还没有和自己和解的时候给我吐槽过得一句话。
他说,如果关系户是董事长的儿子,他都会好受很多,最让他受不了的,是关系户的关系,其实没那么硬。
对的,董小姐如果后台真的很猛,这事儿让我膈应的程度都可能没那么大,但看来看去,董小姐可能也就是「公司高层的小学同学的表妹的孩子」,自家有势力,但没办法改变游戏规则,只能走规则的捷径来刷履历。
我这不是给董小姐说话,恰恰相反,这反而让我更加不舒服。
大概什么概念呢?
神仙打架和我无关,他们玩的东西反正我触碰不到,他们争夺的东西我甚至听都没听过,但小头目,那是真的是数量庞大,而且他们往上抢没能力,往下抢却很顺手,他们主要的地位、财富和权力的来源,都是对岗位的变现,所以他们要不断的送自己人上那些岗位,哪怕,送上去的人并不称职。
而这些被送上去的人,他们不经意甚至不在乎的踩踏过的泥沙,就是咱们普通人视之如锱铢的机会。
最后聊点个人的事情。
我以前的工作挺不错的,但后面想着来做视频。
为什么?
一方面是我总睡不醒,不喜欢早上打卡,另一方面就是我慢慢睡醒了,醒了以后放眼望去,周围全是这些人工阶梯,而这些阶梯还往往挡住了我这样普通人的攀爬之路。
有时候因为操作的太离谱,闹大了,一个探照灯打过来了,照亮了阶梯,那把上面几个人踹下来就好,阶梯,还在那里,之前有人会去爬,之后还是会有人去爬,而我,还是被挡着。
那还不如做视频,这东西竞争拉的更平一点,做得好,那就是好,做的不好,我再是谁的关系也没人看。
一个电脑,两个屏幕,自己当自己的关系,走没有捷径的路,也挺好的。
但,这也仅仅是如同小哥一样,我个人的自恰而已。
我实际上是怂了,想选一方净土,躲一躲,自娱自乐。
最开始我看这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居然是,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不都这样么,我惊讶的居然是有那么多人为这事儿惊讶。
这个第一反应把我吓着了,我是怂久了,怂成习惯,甚至怂成一种自以为是的世故了。
但人的血,总不能一直是冷的吧,所以我还是要做这期视频。
一个怂人的想法不值钱,但千千万万个人的想法呢?
大概如此。
来源:曹小灵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