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低空经济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7 11:54 2

摘要:本文将对低空经济的构成和产业链概况、政策、应用场景、各省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低空经济代表性企业布局概况、硬基建和软基建、商业化阻碍及四大主流低空飞行器比较等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本文将对低空经济的构成和产业链概况、政策、应用场景、各省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低空经济代表性企业布局概况、硬基建和软基建、商业化阻碍及四大主流低空飞行器比较等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一、低空经济的构成和产业链概况

低空经济是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无人机、直升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热气球等垂直起降型飞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业态。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产业链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涉及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不仅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还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综合经济形态。

二、低空经济政策

早在2010年,我国就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低空经济政策文件的探索,但受限于技术水平,发展较为缓慢。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规划;2023年低空经济被提升至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将“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1、消费类应用:用于满足休闲娱乐活动需求,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消费类低空应用以休闲娱乐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飞行活动,形成独特的市场产业链,带动旅游和飞行体验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

2、作业类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是重要发展方向。作业类低空应用依托专业技术服务,融合多行业应用需求,构建高效的作业体系,推动农业、工业等多个领域的产业升级。

3、运输类应用:解决地面交通的局限性,头部物流企业竞相探索。运输类低空应用致力于打破传统交通束缚,通过创新的低空运输方式,构建快速、便捷的空中交通网络,引领未来交通产业的新变革。当前,头部企业纷纷布局空中物流模式,无人机物流配送已初具规模。

4、应急安全类应用:融合先进技术,提供高效安全保障。应急安全类低空应用通过集成先进技术和装备,打造安全防护产业链,为社会稳定和应急救援提供坚实保障。在应急救援任务中,低空飞行器能够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迅速展开行动,缩短救援响应时间,提高救援效率。

四、各省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

五、四大主流低空飞行器比较

在整机制造环节,以无人机和eVTOL为代表的新兴飞行器蓬勃发展,与传统的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共同形成了新旧共存的格局。四种主流低空飞行器各具特点,如图所示。

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无人机是指由控制站管理(远程操纵或自主飞行)的航空器,主要特征含无人驾驶、远程控、超视距飞行等。eVTOL是指以电力作为飞行动力来源且具备垂直起降功能的飞行器。直升机是使用旋翼提供升力的航空器类型。固定翼飞机简称定翼机,常被再简称为飞机,是指由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它是固定翼航空器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另一种固定翼航空器是滑翔机。飞机按照其使用的发动机类型又可被分为喷气飞机和螺旋桨飞机。

现阶段,是以无人机为主要载体,传统通用航空器为补充;而未来,将会以“eVTOL”为主要载体,各类通航设备在不同应用领域协同发展。

1、直升机: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军民两用,但噪音大、成本高

直升机在军用方面已广泛应用于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战场救护、侦察巡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反潜扫雷、电子对抗等;直升机在民用方面主要应用于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地质勘探、护林灭火、空中摄影等。海上油井与基地间的人员及物资运输也是民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直升机的缺点主要是噪音大、成本高。直升机上有许多产生噪声的机械结构,除了发动机外,传动装置、旋翼和尾桨等机械结构产生的噪声相当广;直升机运营成本高,传统直升机每次飞行都需要配备专业的飞行机组,地面保障和机务等人力成本相对较高,此外还需要燃油等费用。

2、固定翼飞机:主要用于客货运输,起降场地要求高,价格昂贵

固定翼飞机,常简称为飞机,是指由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

固定翼飞机有诸多优点:1)速度快。巡航时速在900千米/小时左右;2)机动性高。飞行不受高山、河流、沙漠、海洋的阻隔,而且可根据客、货源数量随时增加班次;3)安全舒适。和铁路运输并列为最安全的交通运输方式。

固定翼飞机的局限性:1)油料价格昂贵。所消耗的油料相对其他交通运输方式都高昂的多;2)易受天气情况影响;3)起降场地有限制。需要有较长的跑道供起降;4)一定的危险性。事故的幸存率很低;5)环境污染。飞行时每消耗1千克燃油就会排放3千克二氧化碳,而且气体直接在大气层排放,对全球暖化的影响比地面排放还要大。

3、无人机:灵活性高,成本低,市场空间大

无人机根据用途无人机可划分为军用和民用无人机。民用无人机已经成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力机型,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1,174.3亿元,同比增长32%。截至2024年11月,我国累计注册无人机企业424家,备案的无人机产品型号1075款,充分展现行业的创新活力与多元发展。我国消费级无人机行业企业已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日益凸显,大疆常年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的7到8成。

无人驾驶航空器,是指没有机载驾驶员、自备动力系统的航空器,按照空机重量、起飞重量、飞行速度等性能指标划分为: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

2023年5月颁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将最大起飞重量25kg以上的中大型无人机纳入适航管理的制度安排;最大起飞重量25kg以下微轻小型无人机不作适航管理要求。

4、Evtol:噪声小、出行高效,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优势将不断显现

eVTOL全称
electricVerticalTake-offandLanding,是一种以电力作为飞行动力来源且具备垂直起降功能的飞行器。按飞行原理分类主要可分为多旋翼构型、复合翼构型、倾转翼构型、倾转涵道型四大类。

相比直升机,EVTOL生产和运营成本较低(eVTOL规模化运营后成本将降至0.5-2.5美元/座/英里,约为直升机成本的1/5),且对场地要求低(eVTOL能够在没有跑道的条件下垂直起降)、噪声小(eVTOL的起降噪音约为65db,远低于直升机起降噪音(约120db));相比普通无人机,在低空载人交通、低空物流等场景下,运载能力强。

六、代表性企业布局概况

以亿航EH-216S机型,eVTOL 整机一般由推进及能源系统、机载系统、航电与飞控系统、机身结构和机体组成,推进系统价值量占比最高。参考德国Lilium公司发布的《 Lilium Analyst Presentation 》报告, eVTOL 单机价值量为 250 万美元,从单机

价值量占比来看,各系统占比分布如下:推进系统(40%),主要包含发动机及相关配套传动装置、电池等;结构件与内饰(25%),主要包含机身、机翼等结构件制造与飞行器内饰产品等;航电与飞控系统(20%)主要包含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等;能源系统(10%),主要包含电池组及热管理系统;装配集成(5%):总装流程与测试验证。

1、eVTOL整机公司代表性企业一览

当前全球eVTOL领域参与者中,中国与欧美国家展现出积极的布局态势,国内由亿航智能引领的新兴科技企业已逐步成长为城市空中交通eVTOL研发的核心力量,欧美巨头也在加速探索eVTOL领域。在适航取证方面,国内厂商亿航智能已率先取得型号合格证(TC)、标准适航证(AC)及生产许可证(PC),而多数其他企业则仍处于原型机的认证或适航取证的初步阶段。

2、eVTOL推进系统及能源系统制造代表性企业一览

eVTOL由于噪声低,对电动化、续航里程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推进系统的体积、密度、重量和可靠性也在不断迭代升级。

3、eVTOL电池制造代表性企业一览

为了支持较长的飞行距离和有效的载荷能力,电池需要提供高能量密度,并且具备快速充电能力,以减少停机时间,提高运营效率。因此,eVTOL多采用锂电为主的纯电动力电池,成本相对较低。

4、eVTOL机身结构与内饰制造代表性企业一览

根据 Stratview Research 的数据,eVTOL使用的复合材料中,约有75-80%将用于结构部件和推进系统,其次是座椅结构等内部应用,占12-14%。电池系统、航空电子设备和其他小型应用组合起来将占剩余的8-12%。eVTOL中90%以上的复合材料将是碳纤维,其余10%的复合材料以保护膜的形式使用玻璃纤维增强材料。

5、eVTOL航电与飞控制造代表性企业一览

航电飞控系统主要不仅控制电机转速,还负责飞机姿态、导航定位的精确调控,是 eVTOL 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可解决飞行器的垂直起降、悬停、巡航等。

七、低空经济硬基建和软基建

1、硬基建:我国通航能力尚处早期,发展潜力大

我国已有通航机场475个,稳步增长。据中国AOPA通用机场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册通用机场数量达到475个,其中取得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的机场111个,通过通用机场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备案的机场(B类通用机场和仅供直升机起降的A类通用机场)364个。2024年全国通用机场数量较2023年同比增长26个,同比增长率5.8%;较2022年同比增长79个,同比增长率19.0%。

2、对照发达国家通航能力,我国成长空间巨大

· 通航机场和通航飞机数量:

(1)通航机场数量: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通航机场449个,美国1.95万个,是其2.3%,但2023美国机场中25.9%为公共机场,其他为私人机场,按照类似比例测算,美国公共通航机场数量约5045个,我国为美国的8.9%。

(2)通航飞机数量: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2023年通航飞机3303架,美国为20.97万架,我国为美国的1.6%。

· 单位通航机场数量:

(1)每万平方公里拥有的通用机场数量:2023年我国拥有的通用机场数量0.47个/万平方公里,我国为美国的2.2%,按照美国公共通航机场口径为8.7%。

(2)每百万人拥有的通用机场数量:测算2023年我国为0.32个/百万人,我国为美国的0.5%,按照公共通航机场口径为2.1%。相比之下,我国2023年支线飞机数量是美国2019年数量的11%左右,干线飞机数量是其9成左右。通航飞机数量差距巨大。

2、软基建:低空空管系统投资最高超220亿元/年

低空空管系统每年产值最高可超220亿元。低空空管系统架构涉及航空器系统、通导监系统、管理服务、运行规范与政策制定以及公共安全保障等多个关键要素,由于低空空域放开时间短,根据核心假设推算低空空管系统所对应市场规模,核心假设如下:

(1)全国设市城市城区总面积11.02万平方公里;2024年低空飞行空域面积占比较低,估算仅为0.5%;我们假设2027年全国范围内新增低空飞行面积将达到

阶段性高点,新增低空飞行面积占比15%。

(2)根据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布的《太仓市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建设和服务项目的招标公告》,项目预算金额2650万元(其中低空5G智联网能力建

设设备部分630万元;低空5G智联网能力建设服务部分450万元;低空服务管理平台950万元;配套设施建设350万元;总体方案研究及其他服务270万元)。

根据太仓发布公众号,该试飞基地面积约21平方公里,由此计算每平方公里投资量约126万元。

(3)考虑前期技术更新迭代,后期有技术进步但加上边际成本递减等综合情况,2025-2027年每平方公里投资量每年提升3%,2028-2030年每平方公里投资成本不再增加。

根据上述假设,预计2024年国内低空空管市场规模约6.9亿元,2027年低空空管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28亿元。往后每年增速放缓,低空空域建设成本维持稳态,营业成本上升。

八、低空飞行商业化阻碍

1、发展初期成本偏高,经济性短期难以实现

(1)产业链尚不成熟,从研发、材料、生产到适航认证等各环节的成本偏高。以eVTOL为例,亿航智能产品EH216-S无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在中国以外全球市场的官方指导价为41万美元/架(239万元人民币/架)。此外,随着一些企业陆续进入适航认证和商业化应用阶段,后续所需资金额或仍高达亿元级甚至十亿元级。

(2)适航审定流程长,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设计民用飞行器,应当向民航局申请并获得型号合格证(TC);制造民用飞行器,需经生产许可审定并获得生产许可证(PC);使用民用飞行器,需要经单机适航检查并获得单机适航证(AC)。此外,特定型号的飞行器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之前,需要获得运营许可证(OC)。现有的eVTOL适航审定实践中每个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进行处理,每个项目需单独制定专用条件。在长时间的适航审定下,企业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无法降低,商业化尚需时日。

2、软、硬件基础设施难以匹配高密度低空飞行要求

(1)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论是通用机场、无人机起降场地的数量,还是建设通用机场和起降场所需的土地面积,都难以满足低空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

(2)通用机场建设数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截至2024年,我国通用机场数量为475个,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通用机场的数量和密度均偏低,低空航空器飞行起降场等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低空需求。同时,我国通用机场地区分布差异较大,通用机场主要集中在中南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通用机场数量相对较少,2024年我国西部地区通用机场数量74个,占比仅16%。

(3)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起降点大多由企业自建,难以共用,造成资源浪费。以深圳为例,为了快速部署起降点,大部分起降点由企业自建,但不同运营商的建设标准尚未统一,暂无法实现功能兼容与复用,企业个人属性的起降点会造成重复和资源浪费。未来政府将通过国企与民企共建起降点的方式,建设具有公共属性的起降点。

(4)技术上通信系统尚不成熟。低空飞行需高精度导航、实时通信和动态感知能力,但现有通信基站多针对地面场景设计,空中覆盖能力有限。5G-A通感一体化技术虽在试点中应用,但大规模部署仍需时间。低空感知系统的精度和连续组网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复杂场景的安全需求。

3、法规和监管尚待完善,安全性仍有隐忧

(1)法规上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监管任务需求巨大。由于低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低空飞行活动日益频繁,监管对象和监管任务量急剧增加,安全监管面临挑战。此外,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及时健全和更新,在无人机方面,现有的法律规范针对性不强、适配度不高,部分监管领域存在空白或重叠,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现有法规多沿用传统航空标准,无法适应无人机和eVTOL等新业态。

(2)低空飞行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较少。低空经济涵盖场景广、辐射领域宽,其法律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建立立法规范和领导机制来明确各方主体职责、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并保障规章制度的运行。

来源:sxzc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