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纳瓦尔我发现:未来10年,大多数穷人将被这3个字拖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7 12:36 2

摘要:普通人认为 "穷是因为没钱",纳瓦尔却指出:"固化的思维才是贫穷的根源。" 这里的 "僵",不是指缺乏灵活性,而是对 "杠杆思维" 的彻底陌生。

硅谷投资人纳瓦尔在《纳瓦尔宝典》中写下扎心真相:"财富是认知的变现,贫穷是思维的产物。"

当我们沉迷于 "勤劳致富" 的传统叙事时,纳瓦尔早已看透未来 10 年的残酷现实 ,大多数穷人将被三个字拖垮

这三个字像无形的枷锁,让人们在技术爆炸的时代原地踏步,在机会洪流中溺水挣扎。

如果你不想今后越来越穷,一定要认真看完接下来的内容!

比贫穷更危险的,是 "思维僵化"

普通人认为 "穷是因为没钱",纳瓦尔却指出:"固化的思维才是贫穷的根源。" 这里的 "僵",不是指缺乏灵活性,而是对 "杠杆思维" 的彻底陌生。

当 AI 能 10 分钟生成商业计划书时,他们还在熬夜手写方案;当自媒体能零成本触达百万用户时,他们还在依赖线下发传单;当代码杠杆能复制千万次劳动时,他们仍相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线性逻辑。

这种僵化思维让他们被困在工业时代的劳动模式里,看不到数字时代的杠杆力量 ,劳动力杠杆需要雇佣他人,资本杠杆需要原始积累,而代码和媒体杠杆本是普通人最易获取的破局工具,却因思维停滞而错失良机。

纳瓦尔将杠杆分为劳动力、资本、代码 / 媒体三类,强调后两类杠杆对普通人的重要性。

但思维僵化者往往陷入 "体力依赖陷阱",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工人拒绝使用蒸汽机,认为 "手工才是硬道理"。

心理学中的 "邓宁 - 克鲁格效应" 也印证了这一点: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认为现有思维方式足够应对变化。

比如早期出租车司机坚信 "互联网打车只是噱头",直到订单量暴跌 50% 才如梦初醒,本质是对新事物的认知屏障导致的决策失误。

成都宝妈李娜初中毕业,2023 年接触到短视频平台,发现自己给孩子做辅食的过程很受其他家长关注。

她不懂复杂的运营技巧,却懂得利用媒体杠杆:用手机拍摄辅食制作教程,通过简单剪辑后发布,卖食材包。

这种零成本的内容创作,让她的视频被百万用户看到,3 个月涨粉 20 万,月收入超过在工厂上班的老公。

纳瓦尔说的 "杠杆让边际成本趋零",在她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 一份辅食教程可以被无数人观看购买,打破了传统体力劳动的收入天花板。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告别思维僵化呢?

首先要每天记录 "杠杆机会":在手机备忘录里,每天写下一个身边能用代码或媒体杠杆解决的问题,比如 "用 AI 生成文案"" 把手工技能拍成教学视频 ",培养对杠杆的敏感度。

其次要设置 "反僵化闹钟":在手机上设置定时提醒,每当想说 "这不可能" 或 "我做不到" 时,强迫自己转换思维,问 "如果用杠杆,应该怎么做",比如 "如果用 AI 工具,这个报表能不能自动生成"。

最后从小杠杆开始实践:可以从最简单的工具入手,比如用ai生成文案,处理工作生活里的事情,亲身体验杠杆带来的效率提升,建立对新技术的信心。

比忙碌更致命的,是 "盲目努力"

纳瓦尔在谈及成功时强调:"选择比努力重要 100 倍,而穷人往往在错误的赛道拼命奔跑。" 这里的 "盲",不是指看不见,而是 "战略盲视"—— 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有人每天工作 12 小时,却从不思考 "这份工作 3 年后是否存在";有人跟风考证,却不研究 "这个证书是否匹配行业趋势";有人疯狂刷题考试,却没想过 "外面是否有更适合自己的机会"。

这种盲目让努力失去方向,如同在迷雾中狂奔,越努力越偏离正确的道路。

纳瓦尔提出 "判断力 = 知识储备 ×(长期主义 / 短期诱惑)",盲目努力者往往被短期利益吸引,忽视长期趋势。

经济学中的 "机会成本" 理论也指出,当你把时间花在低效努力上,就失去了探索高价值领域的可能。

比如工厂流水线工人为了加班多赚 3000 元,却错过学习编程进入高薪行业的机会,本质是对机会成本的无知,没有意识到选择不同赛道的巨大差异。

我的表弟小吴在某大厂从事基础代码开发,每天 996 熬夜写代码,却从不关注行业趋势。

2023 年,AI 代码生成工具普及,他突然发现自己写的 80% 基础代码都能被机器替代,而他完全不懂 AI 算法和大模型应用。

当公司启动优化计划时,工作年限最长的他反而最先被裁。

他的悲剧在于:把重复劳动当努力,把战术勤奋当勋章,却没有意识到技术变革早已改变了行业需求。就像柯达员工在数码时代坚守胶卷技术,小吴的盲目让他在技术浪潮中被淘汰。

那我们怎样才能避免盲目努力呢?

首先要每周做 "战略体检":周末花 1 小时,用 "三问法" 评估当前的努力,这件事能提升我的核心竞争力吗?3 年后社会还需要这项技能或工作吗?它有杠杆潜力吗?

比如,流水线工作虽然稳定,但可替代性强,没有杠杆潜力,就需要考虑转型;而学习 AI 应用虽然困难,但符合未来趋势,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值得投入。

其次要建立 "趋势观察清单":关注政策、技术、人口三大趋势,比如政策上的 "碳中和" 带来的新能源机会,技术上的 AI 普及引发的职业变革,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养老需求。

每月整理一次观察到的趋势,思考如何将个人发展与这些趋势结合。

最后采用 "10-10-10 决策法":做重要选择时,想象 10 天后、10 个月后、10 年后的结果。

比如,是否辞职创业,可以问自己:10 天后,我会为这个决定感到兴奋还是焦虑?10 个月后,创业项目是否有初步成果?10 年后,这个选择会对我的人生造成什么影响?通过长远视角,避免被短期利益绑架。

比贫穷更顽固的,是 "认知懒惰"

纳瓦尔在谈及财富时多次强调:"你必须不断学习,直到成为所在领域的前 1%。"

这里的 "懒",不是指身体懒惰,而是 "认知上的不作为"—— 拒绝更新知识体系,沉迷于舒适区的确定性。

有人宁愿重复劳动也不愿花 1 小时学习新技能,相信 "读书无用论" 却不知道知识是最低成本的杠杆,抱怨社会不公却不愿花 30 分钟研究行业报告。

这种认知懒惰让他们的思维停留在过去,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纳瓦尔的 "知识复利" 理论指出,获取知识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但认知懒惰者就像在沙漠里守着空水桶,却不愿花力气挖井。

神经科学中的 "认知吝啬鬼" 现象也表明,大脑天生喜欢走捷径,倾向于依赖旧有思维模式,导致人们不愿承受认知升级的痛苦,就像柯达员工在数码时代仍坚守胶卷技术,不是不懂变革,而是不愿走出舒适区,害怕学习新知识带来的挑战。

上海阿姨王姐初中毕业,2020 年在社区超市当收银员,看着年轻人用手机扫码购物,她意识到数字化是未来趋势。

尽管年纪大、学习新技能困难,她仍主动报名社区开设的 "数字技能班",从零开始学习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

一开始,她连手机支架怎么用都不知道,但坚持每天练习,3 个月后开通账号,直播卖家乡特产。

后来每天直播 2 小时,收入是以前当收银员的 3 倍,还带动了村里的农产品销售。

纳瓦尔说的 "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在她身上得到印证 —— 认知升级没有年龄限制,关键是克服懒惰,迈出学习的第一步。

那具体怎么做,才能告别懒惰呢?

首先要设定 "认知升级时间":每天固定 1 小时学习,内容必须与当前领域的前沿知识相关。

比如教师可以学习教育心理学新理论,了解如何利用 AI 辅助教学;销售可以学习消费者行为分析,掌握数字化营销技巧。通过持续学习,保持知识体系的更新。

其次要加入 "知识圈子":寻找 3-5 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学习小组,每周分享一篇行业深度文章,轮流领读并讨论。

比如程序员社群分享 AI 算法最新进展,创业者社群分析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用群体的力量互相督促,对抗懒惰。

最后要实践 "费曼学习法":学会一个新知识后,试着讲给完全不懂的人听,比如向家人解释什么是区块链、AI 如何帮助写作。

如果对方能听懂,说明你真正理解了;如果讲不清楚,就需要重新学习,倒逼自己深入理解知识本质。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