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向恒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13:29 2

摘要:行星绕恒星公转的关系并非永恒不变,有时行星也会撞上恒星。恒星吞噬行星的这种现象通常在短时间内结束,因此实际观测到这一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在 “天鹰座”方向上发现了一个亮度增强现象——“ZTF SLRN-2020(ZTF20aazusyv)”,被认为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风月同天|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 |周六 · 茶余星话 | 周日 · 太空探索

主译:甘林

校对:遠山真理

审核:牧夫天文校对组

美编:余家劲

后台:李子琦

原文链接:

行星绕恒星公转的关系并非永恒不变,有时行星也会撞上恒星。恒星吞噬行星的这种现象通常在短时间内结束,因此实际观测到这一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在 “天鹰座”方向上发现了一个亮度增强现象——“ZTF SLRN-2020(ZTF20aazusyv)”,被认为是由于一颗生命即将终结、膨胀的恒星吞噬行星而引发的,因此作为罕见现象的观测案例而备受关注。

※……在部分报导中,ZTF SLRN-2020 被解释为恒星的名称,但实际上这个名字是分配给亮度增强现象的名称,严格来说并不能作为天体名称使用。

【 图1:引发 ZTF SLRN-2020 现象的恒星周围环境想象图。(Credit: NASA, ESA, CSA & Ralf Crawford(STScI))】

然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光学红外天文研究实验室(NOIRLab)的Ryan M. Lau等研究团队通过“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进行了详细观测,结果显示,导致ZTF SLRN-2020现象的恒星并非处于寿命末期,而是一颗如太阳般活动稳定的主序星。这是第三次观测到行星撞击稳定活动恒星的情况,而能够如此详细地观测到,则尚属首次。

此外,得益于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卓越的性能,本次还揭示了因碰撞产生的残骸的详细结构。这项研究成果描绘了行星系统可能经历的一种演化情景的细节。

「ZTF SLRN-2020」是由“年老的恒星”和行星的碰撞引起的吗?

地球自大约46亿年前开始围绕太阳公转,预计还将继续运行约50亿年。然而,当太阳逐渐接近生命的终点时,将进入被称为“红巨星”的膨胀阶段,届时人们认为地球最终可能会被太阳吞噬。

恒星吞噬行星的现象在一个行星系统中虽然是罕见的,但从整个宇宙中无数恒星的尺度来看,这种情况有时还是可以被观测到的。在碰撞发生的瞬间,大量能量会被注入恒星,使其在短时间内变得极为明亮。若从遥远的地球上观测,就会看到这个天体突然变亮,呈现出爆发性的发光现象。

【 图2:ZTF拍摄的ZTF SLRN-2020在增光前(左)与增光后(右)的对比照片。(来源:IRSA & ZTF / 图像处理:Melina Thévenot)】

2020年5月17日,美国帕洛玛天文台正在进行的全天巡天观测项目“茨威基瞬变设施(ZTF)”在 “天鹰座”方向、约1万2000光年之外,发现了一个新的亮度增强现象。这个现象被命名为“ZTF SLRN-2020”。经详细研究发现,它并不像传统的新星那样发生在白矮星上,而是更类似于由两颗恒星碰撞引起的“高光度红新星(LRN;Luminous Red Nova)”。

然而,由于恒星之间的碰撞产生的新星往往要比这次的事件更亮,因此人们开始认为这可能不是恒星之间的碰撞,而是恒星与行星大小的天体发生了碰撞。尽管现象类似,但由于亮度较暗,这一现象被命名为“准光度红新星(SLRN;Subluminous Red Nova)”。据估计,在银河系中,每年大约会发生0.1个到几个左右这样的现象。

随后,也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广视野红外线探测器(WISE)的延长任务“NEOWISE”中拍摄到了ZTF SLRN-2020中红外线图像,显示该天体大约在1年前就已经是一个在红外线区域明亮的天体。基于这些观测结果的分析,2023年5月,研究人员发布了一个推测结果:ZTF SLRN-2020是由于一颗进入寿命末期、开始膨胀的红巨星吞噬了质量小于木星10倍的行星所引发的现象。

然而,关于恒星进化为红巨星并吞噬木星大小的行星这一情景,也存在异议。根据观测数据推测出的恒星状态,既可以解释为正在演化成红巨星,也可以解释为处于其前阶段、活动稳定的“主序星”。红巨星和主序星在吞噬行星的机制上完全不同,这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区别,但当时的观测数据无法得出明确结论。

ZTF SLRN-2020的恒星是“现役”恒星

【 图3: 韦布望远镜的中红外观测仪器“MIRI”拍摄的ZTF SLRN-2020(来源:NASA, ESA, CSA, STScI & Ryan M. Lau 等)】

NSF国家光学红外天文研究实验室的Ryan M. Lau等研究团队于2022年9月5日用“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对ZTF SLRN-2020的进行了观测。韦布太空望远镜与NEOWISE一样是红外线望远镜,但其性能要强大得多。在这次观测中,研究人员使用了近红外线分光仪“NIRSpec”和中红外线观测装置“MIRI”在3至12微米的波长范围内进行了观测。

观测结果令人惊讶。根据观测数据对恒星周围的环境进行建模时,研究人员发现恒星周围存在一个低温的尘埃云(约10℃,约280K),该云包围着恒星,而在其内部则存在一个高温的尘埃和气体盘(约450℃,约720K),这个盘环绕着恒星公转。这一结构的发现对恒星周围环境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虽然低温的尘埃云的存在是可以预测的,但高温的尘埃和气体盘的存在却是出乎意料的。此外,虽然该气盘主要由氢组成,但也在其中发现了高浓度的一氧化碳等其他分子。这种成分更接近于行星形成时的原行星盘,而不是恒星的大气层。最重要的是,虽然信号较弱,尚不能确定,但从该盘中发现了可能是“磷化氢(PH₃)”的分子,这一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磷化氢通常存在于巨大气体行星的大气中,这表明该气体和尘埃的来源可能与行星有关。

通过准确测量恒星的亮度,研究人员发现,ZTF SLRN-2020的恒星比典型的红色巨星要暗得多,这表明它可能是一颗活动稳定的主序星。从观测数据来看,这颗恒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0.7倍,亮度约为太阳的0.29倍,是一颗相对较小的恒星。可以说,原本被认为是即将“退休”的年老恒星,实际上仍然是一颗活跃的年轻恒星,远未进入其生命周期的末期。

行星是如何被稳定的恒星吞噬的?

【 图4: 公转距离恒星极近的行星,其公转轨道最终会收缩(1~2)。当行星与恒星的大气接触时,行星的大气物质如同被削去般,散布到周围。这最终可能形成一个高温的气盘。最后,行星本体坠入恒星时,冲击会导致气体扩散到周围(3)。这被认为形成了低温的气体云(4)。(来源:NASA, ESA, CSA & Ralf Crawford(STScI))】

那么,活动稳定的主序星是如何吞噬行星的呢?如果恒星本身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可以推测是行星的公转轨道逐渐收缩,最终接近恒星。这种情况可能更接近于“行星坠入恒星”而非“恒星吞噬行星”。换句话说,行星的轨道衰退使其最终不可避免地掉入恒星的引力范围。

在已经发现的近6000颗系外行星中,有一些行星与恒星的距离极为接近。在恒星与行星之间,距离越近,潮汐力就越强,这会导致行星的公转轨道逐渐缩小。虽然对于ZTF SLRN-2020的行星尚未直接证明,但潮汐力引起的公转轨道缩小是最合理的过程。

数百万年后,行星将接触到恒星外侧的高温大气层,受到阻力作用,轨道的收缩会迅速加速,同时,行星的大气物质像被削去一样被释放到周围。这些物质最终形成了恒星周围的高温尘埃和气体盘。

在最后的瞬间,行星本体与恒星本体发生碰撞,碰撞的冲击导致恒星表面的气体喷发。这一现象被认为与命名为ZTF SLRN-2020的增光现象相对应。扩散的气体在大约一年时间内逐渐冷却并聚集,最终形成了包围恒星周围的低温气体云。

之所以能够预测到这样的过程,是因为韦布太空望远镜进行了详细的观测。此外,能够在最后一刻不被潮汐力摧毁并坠落的行星,可能是像木星这样的低密度行星。

ZTF SLRN-2020是一个宝贵的观测实例,它能够捕捉到行星坠入活动稳定的主序星后的瞬间,并能够研究其细节。像NSF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和南希·格蕾斯·罗曼宇宙望远镜这样的下一代望远镜,有望进一步探测到更多此类现象,并详细记录它们的过程。

责任编辑:甘林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一颗即将膨胀成红巨星的恒星,正在吞噬其轨道行星

图源:Stocktrek Images/Tomasz Dabrowski / Getty Images

来源:牧夫天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