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普通鹦鹉爱好者,我一直听说河南商丘是“中国鹦鹉之乡”。上周,我带着攒了三个月的工资,坐火车去了商丘。原本以为会看到电视里那种“高端萌宠交易会”,结果却走进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甚至有些粗糙的“鸟类江湖”。
自由哥 |言
作为一个普通鹦鹉爱好者,我一直听说河南商丘是“中国鹦鹉之乡”。上周,我带着攒了三个月的工资,坐火车去了商丘。原本以为会看到电视里那种“高端萌宠交易会”,结果却走进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甚至有些粗糙的“鸟类江湖”。
凌晨4点半,我跟着导航摸黑找到梁园区平原路的鹦鹉市场。空气里飘着谷子味和鸟粪味,路边停着十几辆三轮车,车斗里堆着铁笼子。一个裹着军大衣的大哥正扯着嗓子喊:“虎皮15一对!牡丹50拿走!”
我蹲下来看笼子里的虎皮鹦鹉,羽毛灰扑扑的,挤在一起发抖。“这都是自家养的?”我问。大哥叼着烟笑:“商丘谁家不养几笼鸟?我媳妇在家喂鸟,我负责拉出来卖。”他掏出手机给我看养殖视频:院子里一排水泥房,每个小隔间塞着几十只鹦鹉,饲料盆里混着谷壳和粪便。
旁边一位郑州来的批发商正在装车。他悄悄告诉我:“在这买鸟得会挑,有些鸟贩子给病鸟打兴奋剂,看着活蹦乱跳,带回家三天就死。”
上午9点,我转到睢阳区金世纪花鸟市场。这里像是被菜市场包围的“秘密基地”——穿过卖土豆白菜的摊位,拐进一条小巷,突然出现几十个挂满鸟笼的店铺。
一家挂着“鹦鹉学堂”招牌的店里,老板老张正在教玄凤鹦鹉说“你好”。他告诉我:“现在城里人买鸟讲究‘通人性’,会说话的鸟能卖普通鸟五倍价。”他柜台上摆着驯养手册:每天摸鸟20分钟,放收音机教说话,伙食里加鸡蛋黄。
但角落里一位大娘的话让我心凉半截:“我孙子非要买鹦鹉,花200块买了一只,结果养了半个月发现是人家染色的白鸟,洗个澡掉色了!”
跟着地图找到虞城县刘庄村时,我差点以为走错了。这就是个普通北方农村,直到听见此起彼伏的鸟叫声。村民老刘带我参观他家后院:三间平房改造成鸟舍,墙上挂着温度计,地上堆着玉米粒。
“我家一年出2000多只虎皮,儿子在网上直播卖鸟。”老刘的妻子边说边抓了把小米喂鸟,“去年有人来查证件,说我们养的牡丹鹦鹉算保护动物,吓得我们把鸟藏到地窖,结果闷死好几十只。”
现在他们只敢养允许交易的品种,但收入少了一半。“以前一对牡丹鹦鹉卖100,现在改养虎皮,只能卖15。”老刘蹲在门槛上叹气。
1. 别去太早的市场
凌晨批发的鸟多是“统货”,新手根本看不出病鸟。建议上午9点后去零售摊位,能观察鸟的状态。
2. 警惕这些套路
染色的白鸟:用湿纸巾擦一下羽毛打过药的鸟:眼神发直、不停扑腾的多半有问题虚报年龄:幼鸟嘴角有黄色角质层,成年鸟喙部光滑3. 必备三件套
便携秤:健康虎皮鹦鹉体重30-40克保温箱:商丘冬天室外零下,裸鸟带不上火车检疫证明:5块钱让卖家开一张,路上遇到检查能救命1. 大学生创业夫妻
在卫东路的市场,一对90后小夫妻开了家“鹦鹉咖啡馆”。客人可以边喝咖啡边和鹦鹉玩,但他们苦笑:“光办动物防疫证就跑了六趟部门,现在每月赚的还没打工多。”
2. 退休教师的“救鸟行动”
遇到65岁的王老师时,她正从贩子手里买下十几只断翅鹦鹉。“这些都是表演失败被淘汰的鸟,我不买回去治,他们就会把鸟饿死。”她家阳台成了“鹦鹉疗养院”,每月退休金大半花在买药上。
离开商丘前,我在火车站旁的小店吃了碗烩面。老板听说是来买鸟的,摇头说:“这行看着热闹,其实养殖户赚的都是辛苦钱。去年禽流感封市三个月,好多人家连饲料钱都赔光了。”
或许这就是真实的商丘鹦鹉市场:没有传说中的“百亿神话”,有的是沾着鸟粪的双手、为生存挣扎的家庭,还有那些在铁笼里扑腾的小生命。如果你也想来买只鹦鹉,记得带上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它们不只是商品,更是二十年寿命的陪伴。
原创声明:本文记录作者真实见闻,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来源:自由哥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