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射洪市大榆镇芦溪开心谷,射洪市春苗杂技团联合哈萨克斯坦国家马戏团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高难度的技巧、有趣的互动收获了观众阵阵掌声。驻场演出一个月以来,观演观众突破12万人次。
近日,在射洪市大榆镇芦溪开心谷,射洪市春苗杂技团联合哈萨克斯坦国家马戏团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高难度的技巧、有趣的互动收获了观众阵阵掌声。驻场演出一个月以来,观演观众突破12万人次。
大榆镇从偏僻村庄到文化演艺集成地,得益于射洪市以全省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县为抓手,创新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全力编织触达城市和乡村各角落的文化服务网络,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
建空间
提升文化服务的承载能力
芦溪开心谷的文化活动是射洪市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射洪市积极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填空计划”,在全市21个乡镇高标准打造文艺活动中心,让群众有“家门口的文化空间”。
“注意听音乐节奏,‘龙头’挥整齐。”在天仙镇社区文化中心,市级非遗传统节目《板凳龙》排练正酣。自去年文化中心完成改造以来,唱歌、跳舞、川剧等文化活动有声有色,为群众休闲增添了新的方式。
“以前是粮站,去年打造成文化中心,我们搞活动有了‘根据地’。”天仙镇同乐汇演唱队队员刘晓红介绍,文化中心还打造了镇史馆,记录着天仙镇发展的点滴,搞活动、看镇史、唠家常……这里成为当地群众的“打卡地”。
通过专属文化阵地的打造,群众文化活动从“将就”升级成“讲究”,既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多选项”,又塑就“文气”充沛的乡村气质,群众“幸福就在身边”的愿景变成实景。
“结合集镇更新、乡村振兴等工作,我们嵌入式打造90多处舞台、书台,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阵地和供给,让群众零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全域绘制文化惠民地图。”射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文静介绍。
打造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
公共文化阵地不断建强,各式各样的文化业态在射洪“多点开花”。通过“基层组织+文化管家+多个社会组织”运营管理模式,射洪把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嵌入各类生活场景,为群众提供复合多元的文化服务。
登云楼曾是废弃的信号基站,通过城市更新打造后,不仅成为城市新地标,更成为享受阅读的好去处,文与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在登云楼悦读共享空间内,不少群众正悠闲地翻看书籍,一本书、一杯咖啡“配上”落地窗前秀美的景色,文化赋予生活的松弛感,让群众尽享“诗与远方”。
“除了阅读,我们还提供品茗、咖啡、轻食等服务,满足大家多元化的需求。”登云楼悦读共享空间负责人罗均介绍,空间还策划推出文化沙龙、阅读分享、书画展览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以前类似的地方很少,这两年在公园、景区、社区随处可见。”射洪市民文海燕认为,改造后的空间环境优美、书籍类别齐全,走进这些“微场景”成为越来越多射洪人推崇的文化休闲方式。
增动能
汇聚力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建强阵地,做优空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不断夯实。射洪创新突破文化服务的形态和理念,创新构建管理和运营机制,“政府主导、企业唱戏、社会参与”的共治共享新格局基本形成。
在位于射洪城区的朝月集内,曾经分散在全市各地的20余项非遗技艺被集中展示,形成集研学、参观、体验于一体的“来者名家传习台”,引导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
“单一文化力量不大,但大家聚集在一起,文化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具有明显标志的印象。”月影文化传播公司主理人成曦认为,通过政府引导,文化从业者共同发力,此处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场景和业态,文化的种子会通过游客的参观体验播撒下去。
以“来者计划”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行动为抓手,射洪把楼宇商圈、社区景区的新型文化空间“串点成线”,上千名文化人才领衔开展文艺活动200余场次。新型城乡公共文化融合发展服务体系,实现了对文化服务的结构性重塑。
“我们将子昂诗情和舍得酒意两大文化IP深度融入城乡建设肌理,打造‘洪潮’文化活动品牌,全年累计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射洪市副市长钱洪杰介绍,射洪将持续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融合发展改革任务,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的文化服务示范区、“西部领先”的文化创新引领区、“辐射全国”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为新时代丘区县域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
来源:遂宁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