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法律判决书上的“诈骗犯”摇身变为直播间里的“流量密码”,卿晨璟靓的网红转型之路,撕开了网络直播行业畸形的流量遮羞布。2018年,这位因“酒托”诈骗被通缉的四川绵阳女子,凭借通缉令上的高颜值意外走红;刑满释放后,她不仅未与过往切割,反而将犯罪经历包装成吸睛标签
□ 关育兵
当法律判决书上的“诈骗犯”摇身变为直播间里的“流量密码”,卿晨璟靓的网红转型之路,撕开了网络直播行业畸形的流量遮羞布。2018年,这位因“酒托”诈骗被通缉的四川绵阳女子,凭借通缉令上的高颜值意外走红;刑满释放后,她不仅未与过往切割,反而将犯罪经历包装成吸睛标签,直至4月27日账号被封,这场闹剧才戛然而止。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个体的道德选择,更暴露出网络生态中价值导向的严重偏差。(4月27日极目新闻)
争议声中,两种观点激烈碰撞。支持者以“刑满释放人员拥有就业权”为盾,强调社会应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反对者则直指其行为本质——利用公众猎奇心理,将违法过往异化为商业噱头。值得深思的是,从3月19日账号首条视频发布,到被封的39天里,平台对这类内容的“宽容”,实则是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当商业利益与公序良俗博弈时,若平台始终扮演“沉默的共谋者”,网络空间的价值底线必将不断失守。
剥开“最美通缉犯”的流量外衣,是对法律尊严与社会道德的双重践踏。卿晨璟靓选择通缉令照片作头像,将“头条人物”写入简介,在直播间反复强调“大牢出来的女人”“最美酒托”,甚至以犯罪细节为诱饵诱导观众付费入群……这些精心设计的运营策略,无不将违法经历当作流量提款机。若任由此类“黑红”模式泛滥,无异于向社会传递“犯错能变现”的危险信号,长此以往,法治教育的权威性将被消解,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也将面临冲击。
相似的“污点营销”案例早已敲响警钟。“大力哥”靠荒诞言论吸粉,模糊了法律惩戒的严肃性;郭美美出狱后重操旧业,最终因违法营销再度入狱。这些事实证明,公众真正接纳的“浪子回头”,从来不是将错误当作卖点,而是以真诚悔改和合法经营赢回信任。任何试图通过消费污点获取流量的行为,终将在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审视下原形毕露。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直播平台更不应成为不良价值观的放大器。尽管法律未禁止刑满释放人员从事主播职业,但平台作为内容分发的守门人,必须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此次封号虽是事后补救,却为行业指明方向: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利用负面经历炒作的账号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完善主播准入标准,将道德考量纳入职业门槛。唯有如此,才能斩断“黑红产业链”,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当流量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尺,社会价值体系便岌岌可危。“最美通缉犯”的账号可以被封禁,但根治畸形的流量思维,需要平台强化自律、监管部门从严执法,更需要公众擦亮双眼、拒绝围观猎奇。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精神家园。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