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媒润民心——汉滨区双龙镇“民生茶社”赋能基层清廉建设的创新实践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4:22 2

摘要:在陕南秦巴山区的晨雾中,汉滨区双龙镇民生茶社的铜壶正咕嘟作响。这个以茶为媒的基层治理新阵地,如今悄然化身清廉汉滨建设的“毛细血管”,让廉政文化浸润着村民的茶碗,将阳光政务融入袅袅茶香。当“清廉汉滨”邂逅“民生茶社”,一场关于新时代基层廉政建设的创新实践正在青山

阳光讯(通讯员 邱洪建 李君成 记者 向博)在陕南秦巴山区的晨雾中,汉滨区双龙镇民生茶社的铜壶正咕嘟作响。这个以茶为媒的基层治理新阵地,如今悄然化身清廉汉滨建设的“毛细血管”,让廉政文化浸润着村民的茶碗,将阳光政务融入袅袅茶香。当“清廉汉滨”邂逅“民生茶社”,一场关于新时代基层廉政建设的创新实践正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机制创新:将群众监督从“意见箱”变成“传感器”

小茶社,大民生。为了让村民有了问题有地说、有人帮、有法解,龙泉村抢抓省级苏陕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机遇,以党建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民生茶社”党群服务品牌与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

“民生茶社”的建立,是双龙镇集民意、察民需、解民忧的创新模式,每天安排一名村干部轮流值班,担任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收集员、民生事务服务员和村居廉情监督员,以茶为媒,推动政策在喝茶中宣讲、民意在喝茶中听取、矛盾在喝茶中化解、难题在喝茶中解决、发展在喝茶中谋划。通过主动开门纳谏,引导村民有事找“茶社”,村民们围坐一张桌、同喝一壶茶,唠家常、话村务、提意见,村干部们耐心倾听村民心声,认真记、细心讲、真心帮、解矛盾,为村民递茶送水、温情服务,当好民生茶社“店小二”。

文化浸润:让廉洁教育从“文件柜”走进“茶碗里”

滴滴清凉水,点点润人心。双龙镇适时拓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渠道,打造“民生茶社”党风廉政建设宣传阵地,设置民生茶馆“民情监督哨”,及时收集一些平时村民不愿说、干部听不到、乡镇还没掌握到的民生民情问题,为居民沟通交流提供便利,也为群众监督建言提供平台,同时发挥廉情监督员作用,坚持民主管理,切实保障群众对村级事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双龙镇纪委结合全区清廉汉滨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民情监督哨”监督作用,不断整合监督力量、创新监督手段、健全监督机制,用好村廉情监督员“触角”功能,聚焦村(社区)民主决策、工程项目、三资管理等重点风险领域,引导村(社区)党员干部群众依规依纪依法办事,让广大群众成为“小微权力”的监督员、宣传员,持续巩固村(社区)监督一体建设、一体管理、一体履职的工作格局,以有力监督促进有效治理,实现小矛盾化解在网格、小问题解决在基层、常态化监督在日常的新格局。

服务融合:把廉政建设从“软约束”化为“硬实力”

茶本洁物,饮者当清;民为邦本,治者须廉。自2023年首个“民生茶社”在双龙镇龙泉村落地以来,该镇已建成4个茶社。这一模式不仅拉近了干群距离,更激活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自茶社运行以来,通过茶社调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减少信访问题,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20余起,收集民生建议60余条,推动落实惠民项目23个。

茶香淡泊守正气,廉洁自律树清风。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廉政文化,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推进阳光政务,让基层治理既有清风徐来的舒朗,更有人间烟火的温度。这或许正是“清廉汉滨”建设最生动的实践密码—让廉洁成为可感可触的生活方式,使清风化作普惠共享的民生福祉。

“‘民生茶社’是双龙镇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茶社作为反腐倡廉的阵地,与‘清廉汉滨’建设结合,体现了‘监督+服务’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以清廉文化浸润民心,以群众参与约束权力,以务实服务巩固廉政根基。这种‘阳光政务+茶社代办’模式,既斩断了吃拿卡要的灰色空间,也让干部作风在服务中淬炼提升。”双龙镇党委书记刘鑫介绍说。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