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1 - 12日,河南遭遇了一场狂风的肆虐,局部地区最大风力达到了惊人的15级。在气象学的风力等级划分中,15级大风的风速达到46.2 - 50.9米/秒,相当于每小时166 - 183公里 。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速度,远超普通台风(12级)的强度,甚至接近
4月11 - 12日,河南遭遇了一场狂风的肆虐,局部地区最大风力达到了惊人的15级。在气象学的风力等级划分中,15级大风的风速达到46.2 - 50.9米/秒,相当于每小时166 - 183公里 。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速度,远超普通台风(12级)的强度,甚至接近超强台风(16级及以上)的临界值。
对比一下其他风力等级,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15级大风的恐怖。6级风时,大树开始摇摆,人们打伞会变得困难,行走也会感受到明显阻力;8级风被称为大风,树枝会被折断,迎风行走变得艰难;10级风是狂风,能将大树连根拔起,电线杆被吹倒,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 。而15级大风的威力,是这些风力等级远远无法比拟的。这场15级大风给河南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交通、旅游、生活、农业等各个领域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据河南省气象局数据,4月11日至12日,河南全省125个站点记录到11级以上大风,其中林州市马安脑的15级风速(46.8米/秒)已接近强台风登陆时的威力。焦作市十二会、修武县峰林峡等地风速也突破40米/秒,多地扬沙与浮尘让能见度骤降,城市仿佛被蒙上一层黄纱。全省40个国家气象站的最大风速突破4月同期极值,郑州、洛阳、信阳、驻马店等地的40个国家站最大风速达到或突破4月历史同期极值。中央气象台同日发布大风橙色、强对流黄色、暴雪黄色、沙尘暴蓝色四预警,覆盖范围从华北延伸至江南,揭示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的趋势。河南的15级大风,与北京门头沟14级阵风、内蒙古暴雪形成联动,凸显中纬度地区春季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
此次强风天气是西伯利亚强冷空气与华北暖湿气流剧烈碰撞,加上太行山脉“狭管效应”的共同作用结果。河南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指出,强冷空气南下与太行山、伏牛山地形形成“狭管效应”,加剧风力,冷暖气团剧烈交汇,导致局地雷暴大风和冰雹。而4月出现15级大风属罕见,或与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有关。
在这场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全省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8到10级的阵风,部分县市风力更是达到11到13级。强风所过之处,树木被连根拔起,广告牌、路灯杆倒塌,部分低矮建筑屋顶被掀翻,部分高层建筑的落地窗被吹落,铁皮房顶被刮到电线上。商丘市睢阳区一处农贸市场钢架顶棚被大风卷起,导致周边多辆汽车受损;鹤壁市淇滨区主干道两侧的百年古树折断,交通一度中断。在郑州航空港区,一台重达12吨的龙门吊被狂风推出轨道,钢索与地面的摩擦火花在黑夜中格外刺目。当地居民用手机拍摄的画面显示,成排的共享电动车如多米诺骨牌般倾倒,某物流园区的彩钢屋顶在空中翻转十余米后砸向停车场。气象专家分析,15级风产生的风压相当于每平方米承受200公斤冲击力,足以将混凝土围墙撕开裂口。
此次灾害中,最触目惊心的是基础设施的连锁反应。某县城主干道的35根路灯杆在半小时内集体倾倒,暴露出地基深度不足的设计缺陷;高铁沿线12处隔音墙坍塌,碎片侵入轨道逼停多趟列车;农田里70%的果蔬大棚被摧毁,塑料薄膜缠绕在高压线上引发区域性停电。调查显示,受灾最严重区域中有43%的小微企业未接入应急广播系统,老旧社区的信息传递仍依赖人工通知。在洛阳某工业园区,值班人员坦言:“收到预警时,我们按常规流程检查门窗,根本没想到风力会超出建筑抗风标准。” 而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此次大风还直接导致大面积小麦倒伏,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面临绝收风险。
4月正是洛阳牡丹盛开的季节,然而,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等观赏牡丹的园区,都在12日15时实施了紧急闭园。此外,郑州方特、园博园临时闭园,洛阳老君山限流,云台山等景区暂停户外活动。郑州街头广告牌被掀翻,部分路段行道树倒伏,交通一度受阻。受大风天气影响,截至上午9时30分,郑州至呼和浩特、桂林至郑州、温州至郑州等三个航班取消,郑州至上海、喀什,沈阳至郑州等5个航班延误。郑少高速、盐洛高速、商登高速等10余条路段禁止上站,郑州绕城高速部分匝道关闭。
面对极端天气,河南省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省应急管理厅成立联合指挥部,协调消防、武警、电力、通信等多部门联动抢险。气象部门及时发布了105条预警信号,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大风)Ⅲ级应急响应。消防救援部门累计出动3000余人次,清理倒伏树木2000余处;电力部门组织150支抢修队连夜恢复受损线路;交通部门对高速公路实施临时管制12处。郑州铁路局宣布京广高铁、郑西高铁部分路段暂停运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取消多个航班,省内高速多路段封闭。交通部门组织抢修队清理倒伏树木,力争24小时内恢复主干道通行。国网河南电力公司通报,大风导致全省超2000条配电线路受损,近50万户居民停电。300余支抢修队伍连夜作业,优先恢复医院、供水、通信等关键设施供电。
此次15级大风还暴露了部分地区的应急短板。例如,部分城市广告牌、路灯未按抗风标准设计,城市基础设施抗风能力不足;豫东地区部分蔬菜大棚未安装加固装置,农村防灾意识薄弱,导致经济损失扩大;偏远乡村老年人群体未能及时接收撤离通知,预警信息覆盖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对此,河南省应急管理厅表示,将启动“城市防风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修订建筑抗风设计标准,并在全省推广“气象预警直通村组”系统,利用大喇叭、微信群等方式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
不过灾害面前,也有很多温暖人心的时刻。郑州市民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协助清理街道障碍物;洛阳多家餐饮企业为安置点免费提供热餐;抖音、微博等平台开通“河南大风互助”话题,帮助寻人、报平安。“风再大,吹不垮咱们河南人!”一位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这场15级大风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启示值得深思。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极端天气”正在成为新常态。从郑州的红色森林火险预警,到突破历史的风速纪录,都在提醒我们,防灾不能只靠“临时抱佛脚” 。个人在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时,也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出门前一定要检查好家里窗户、阳台上的东西,别让花盆、晾衣架等变成“飞行物”。路上行走时,尽量避开广告牌、高空坠物多的地方,尤其是老旧小区或者工地附近。开车时也要注意,高速路上风大,车辆容易被吹得“跑偏”,务必稳速行驶。
根据预报,13 - 14日河南的大风天气仍将持续,虽然风力会逐渐减弱,但大家仍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密切关注最新的气象信息,做好防范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来源:书法家王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