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400家门店关闭,840亿市值蒸发,背后是电商的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4-06-04 00:02 2

摘要:还记得曾经的超市巨头永辉吗?2010年上市,全国连锁近千家,堪称中国商超届的领头羊。然而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它就从每年十几亿的净利润,转变成如今的3连亏。

还记得曾经的超市巨头永辉吗?2010年上市,全国连锁近千家,堪称中国商超届的领头羊。然而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它就从每年十几亿的净利润,转变成如今的3连亏。

当2023年的财报新鲜出炉之后,永辉的高层们几乎一夜白头:直亏13亿,市值蒸发三分之一,400多家门店被迫关停。即便如此,集团内依然还有12万员工,每年的工资支出就高达80亿。

如此大的一个烂摊子,让大老板张轩松也招架不住。曾经的他放出豪言,要把永辉开到美国曼哈顿。然而如今的张老板,却只能在董事会上含泪哭诉。永辉超市为何屡战屡败?难道实体零售真的要走向末路?点个赞,咱们今天来聊聊背后的故事。

2020年之前,永辉两个字,绝对是商超领域的金字招牌。门店1200家,市值达到1179亿。净利润更是高的吓人,光是2017年的利息收入就能有八千多万。说它是零售行业内的巴菲特,一点都不过分。

然而2020之后,情况却急转直下,三年连亏80亿,几乎把内裤都赔了个底掉。作为曾经的生鲜大佬,永辉终究还是没能人如其名,不仅没能永葆辉煌,甚至还要闭店三分之一,以保证其他的门店正常运转。

有人说,干掉永辉的并不是同行,而是日益崛起的电商。不信,去家门口附近的超市转转,除了悠闲的老头老太,哪还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作为当下的消费主力,90后和00后早已习惯了万事网购。从天猫超市到拼多多,就连蔬菜海鲜都可以直邮到家。

曾经门庭若市的线下商超,现在已经成了门可罗雀的昨日黄花。即便是春节这样的大型隆重节日,都没能挽救他们的颓势。刚刚过去的2023年春节,就有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在线挑选年货。

家在武汉的小李,就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作为北漂一族,他比任何人都期待过年返乡的场景。因此在春节前半个月,他就开始张罗要带回家的年货。给爸妈准备的海鲜水果、侄子侄女们的坚果零食,还有爷爷奶奶的新羽绒服,都出现在了他的年货清单上。

恰逢此时,各大平台都开启了“年货节”促销活动。应有尽有的海鲜礼盒,还有买一送一的零食礼包,直接让小李再次重温了双十一的购物快乐。因此,他本人还没踏上返乡之路,父母就抢先一步收到了各种快递。一开始,家人还担心网上的商品良莠不齐,没有家附近的商场里实惠。然而等他们真正打开快递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操心纯属多余。

菜市场里都要30多一斤的大虾,网上居然一箱还不到100块;还有父母们平时都舍不得吃的草莓和车厘子,更是直接卖出了普通水果的价格。因此,当小李回到家之后,父母就欣喜的告诉他,今年过年他们都没有去附近的超市里办年货,只是在菜市场里买了些蔬菜而已。

甚至还一个劲儿的追问小李,怎么在抖音上购物,哪些主播的直播间更便宜实惠?这样的学习热情还直接影响到了他的七大姑八大姨,大家纷纷表示,以后再也不去超市里人挤人的买年货了,统统网购多方便,快递还能直接送到家!

然而,和消费者们的开心雀跃相比,超市老板们却是欲哭无泪。从房租到人工,再到存货,一座座大山直接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本想靠着过年大赚一笔,没想到居然被电商分去了大半江山。

咱们前面说到的永辉超市,自疫情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短短三年的时间里闭店超过400家。还有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外国超市,同样没能在电商崛起的道路上讨到半分便宜。作为第一家进军中国市场的洋超市--家乐福,就已经在中国连连败退。截止到2023年,直接关停的门店就超过了150家。

他的好兄弟沃尔玛,在国内市场也同样是举步维艰。从2020年开始,几乎每年都要关停几十家门店。虽说旗下的山姆还算是超市届的网红,但毕竟在中国只有不到50家门店。为了保持地位,它在大陆市场还是要牵手京东到家等电商平台,这才勉强在网购崛起的浪潮中保全自己。

不过近两年,山姆的日子也不好过,毕竟京东还有自己的亲儿子“七鲜”,另一边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更是虎视眈眈。要想长久的保持市场份额,恐怕山姆还需要继续修炼内功。

不过,在传统商超一片哀嚎的今天。还有些超市却能做到异军突起,什么电商、网购,人家根本没在怕的。当别的超市绞尽脑汁吸引顾客的时候,他们却为了如何限流而伤透脑筋。过年期间,人家更是任性的直接闭店休息,却依旧拦不住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更夸张的是,一座中原小城,居然还因为这家超市而成为了旅游胜地。到底是哪家超市这么给力,下一期咱们就来揭晓谜底。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座名不见经传的中原小城,居然因为一家超市而成了网红。春节期间,天南海北的顾客疯狂涌入,直接逼得当地出动大批警力,为这家超市保驾护航。它到底有多厉害,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商超届的顶流网红--胖东来。

说起来,线下超市在去年可是经历了最惨淡的一年。尤其是各大电商平台,在春节前夕举办的年货节,直接吸引了大多数消费者的钱包。这也让不少超市老板欲哭无泪,过了个忐忑的新年。

在这样的一片哀嚎中,河南胖东来却因为生意太好而屡上热搜。甚至还让许昌和新乡两地,成为了春节期间的旅游胜地。不过,人家的老板却很任性,先是宣布全部门店休假五天,之后更是将黄金和茶叶柜台缩短了营业时间。

创始人于东来更是在直播中表现出了几分无奈:以前一天就卖四五万的茶叶,现在一天都能卖出20多万;销售额太高了,员工们都吃不消;再这样下去,大家身体都受不了。

好家伙,这也太任性了,怎么还有老板会放着钱不赚,就要照顾员工的身心健康?实际上,这也正是胖东来在零售行业屹立不倒的奥秘之一。从创立伊始,于东来就主打一个贴心,对员工贴心,对顾客更贴心。

从包装类食品到瓜果生鲜,只要你一句不好吃,门店立刻就能全额退款。但凡顾客觉得服务和货品不满意,就可以直接拨打投诉热线,不仅事事有回应,一旦被核实还能收到500元现金红包。

所有农产品都会标明产地和上架日期,食品柜能展示出所有原料和品牌。还有服饰区,直接把出厂价和利润比都标示出来。这样的透明和自信,有哪个超市能做到?

更夸张的,就是他们对顾客简直宠到了骨子里。电器和黄金买贵了能退差价,洗手间和母婴室照着5星级标准来。如果你逛超市的过程中下雨了,门外的自行车电动车还能被罩上雨披。这种高品质的服务标准,有哪个消费者能拒绝?

这样看来,并不是消费者的要求太高,也不是电商的打击太大,而是许多传统超市早就习惯了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毕竟,烟酒糖茶哪里都能买,想要留住顾客的心,恐怕还要多多修炼内功才行。

相比于电商行业的蒸蒸日上,实体经济仿佛一夜之间进入了黄昏期。就连大家曾经离不开的线下商超,都已经开始步入寒冬。与那些头部主播动辄百万千万的销售额相比,我们周围的商场和超市却经营惨淡。难道在互联网的围攻之下,实体经济真的会从此一蹶不振吗?

从这几年的数据来看,实体经济确实发展缓慢。曾经人挤人的大卖场,仿佛一夜之间就失去了顾客的欢心。不信大家去商场里看看,除了餐饮店还能保住高人气之外,其他的专柜哪个不是门可罗雀?就连本该最有烟火气的超市,现在都是一片冷清。更别提还有不少商场,早在疫情期间就已经是关张大吉。

虽说顾客和收入断崖式下跌,但是成本可是一点没少。但凡是上千平的商超,背后的房租成本每年至少几十万。还有员工和存货,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压在经营者身上的一座座大山。

相比之下,电商行业的成本就低廉的多。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知名主播,他们的背后也不过是个小团队而已。租两间小小的办公室,一间用来直播,一间用来兼顾仓库和办公室。就是这样的草台班子,每场直播就能达到六七位数的营业额。

正因如此,许多人把传统商场的颓势,全部归结于电商的崛起,甚至还有人觉得是马云阻挡了中国实体行业的发展。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以互联网发家的阿里巴巴,还马不停蹄的推出了自己的线下超市品牌--盒马鲜生。

还有另一位电商巨头京东,也推出了自己的线下商超品牌--七鲜。更别说还有胖东来和山姆会员这样的网红超市,哪一个不是发展的如火如荼,让消费者们接踵而至?

说起来,实体行业的颓势确实离不开电商的冲击。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总是一成不变,势必要受到新型经济的重创。外来的超市沃尔玛,早年几乎要退出中国市场。但是却靠着山姆小程序和京东到家等电商平台的鼎力支持,再次重回巅峰。反观我们的本土商超永辉和大润发,也确实该找寻一下新的出路了。等到市场被完全瓜分后再幡然醒悟,恐怕就只剩一句--为时已晚。大家同意小编的观点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极简科普2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