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6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脚气不是小毛病,它是种真菌感染,不治好反复发作,还可能传染别人。说到脚气,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脚臭”或“脱皮”。但你知道吗?脚气其实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用药也不一样,用错药不仅没用,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接下来,我们就把这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小病,彻底讲清楚。
脚气的学名叫足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属于真菌性皮肤病。主要通过共用拖鞋、毛巾、脚盆等方式传播。
它不是因为不讲卫生,而是因为环境潮湿、免疫力差,或者穿透气性差的鞋子等条件,给了真菌生长的“温床”。国家皮肤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一患有脚气,但治疗率却不高,很多人习惯忍一忍,或者乱涂药膏。
不同类型的脚气,表现和治疗方法完全不同。以下4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1.趾间型脚气
表现:脚趾缝发白、起皮、潮湿,甚至糜烂,有臭味,瘙痒明显。常见人群:爱出汗的人、穿不透气鞋袜的人。使用药物:外用抗真菌药膏,比如特比萘芬、联苯苄唑。如果有糜烂,建议先用收敛剂(如明矾溶液)干燥处理,再上药。
2.角化型脚气
表现:脚底皮肤增厚,脱皮严重,像“老茧”,但不一定痒。常见人群:中老年人、长期穿运动鞋者。使用药物:这类脚气角质层厚,药物难以渗透。可以先用水杨酸软膏软化角质,再涂特比萘芬、酮康唑等抗真菌药。
3.水疱型脚气
表现:脚底或脚侧突然起水疱,透明或混浊,易破、瘙痒。常见人群:夏季高温多汗时发作较多。使用药物:水疱未破时可用炉甘石洗剂,破了后用抗真菌药膏,注意避免继发感染。
4.湿疹型脚气(继发感染)
表现:原本的脚气部位红肿热痛,甚至有脓液,说明已有细菌感 染。常见人群:抓挠脚气后导致破皮感染。使用药物:这类复杂脚气需要先抗菌再抗真菌。医生可能会开抗生素软膏+抗真菌药膏联合使用。
很多人脚气反复的原因,不是药没效,而是用错了方法。
1. 药膏没选对类型。不同类型的脚气用药不同,不能“一膏通用”。
2. 用药时间太短。脚气症状消了≠真菌杀灭。大多数抗真菌药膏要求连续使用2~4周,症状消失后再坚持用1周巩固。
3. 没处理病因。比如鞋袜潮湿、不透气,继续给真菌创造生长环境,药再好也白搭。
4. 只治脚不治鞋。真菌可长在鞋子里,穿上“带菌鞋”又被重新感染,治标不治本。
1. 清洁干燥是第一步。洗脚、擦干,尤其是趾缝,要彻底干燥。
2. 药膏要“多涂一圈”。不仅涂患处,周围皮肤也要涂,防止扩散。
3. 一天1~2次,坚持到底。大多数药膏说明书建议每天使用1~2次,坚持2~4周,别一痒没了就停药。
4. 不要乱加激素类药膏。激素能止痒,但会抑制免疫,让真菌更活跃。非医生指导下不要随便使用。
脚气具有传染性,尤其在家庭中,共用拖鞋、毛巾、浴室地垫,都是高风险行为。预防措施:
鞋袜分开洗,勤换勤晒。
脚盆、浴巾专人专用。
家庭拖鞋定期用开水烫或喷酒精消毒。
脚气患者治疗期间不要去公共浴池、游泳池。
很多人不把脚气当回事,其实脚气处理不好,可能引发蜂窝织炎、丹毒、甲癣(灰指甲)等问题。糖尿病人尤其要警惕。脚气引发的破口,可能成为感染源,严重的甚至引发糖尿病足,导致截肢。
治疗脚气很关键,但预防脚气更省心。关键是两点:干燥+清洁。
选透气鞋袜,最好是纯棉袜子,袜子每天换。
鞋子多双轮换,保持干燥。
公共场所穿拖鞋,脚癣高发季(如夏季)注意防护。
曾经得过脚气的人,每年夏天主动用1~2周抗真菌药膏预防复发。
脚气虽小,但不能小看。它顽固、易复发,还能传染。只有分清类型、对症用药、坚持治疗,才能真正治好脚气。别再“忍一忍就过去”,也别想“抹点药就好”。了解它、重视它,处理它,才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负责的做法。
资料来源:
①.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足癣诊疗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 53(5): 343-347.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常见皮肤病防治手册》. 2021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学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