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网为94岁台球爷爷欢呼时,一条高赞评论被悄然删除:“老人每天训练4小时,真的没有健康风险吗?”当银发励志故事成为流量密码,我们是否该冷静审视光环背后的阴影?
全网为94岁台球爷爷欢呼时,一条高赞评论被悄然删除:“老人每天训练4小时,真的没有健康风险吗?”当银发励志故事成为流量密码,我们是否该冷静审视光环背后的阴影?
陈国栋的“每日4小时高强度训练”被媒体反复渲染,但某三甲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张振华提出担忧:“90岁以上老人关节滑液分泌不足,久站和频繁弯腰易诱发腰椎滑脱,一旦摔倒可能致命。”
更值得玩味的是,老人采访中提到的“假装比赛逃洗碗”的玩笑,被剪辑成短视频疯传,却无人追问:家人是否真的支持这种透支性训练?其子陈志刚提及父亲2018年淌水参赛时,那句“眼里藏着骄傲”的描述,细想之下更像一场亲情绑架——若当天老人因低温休克,舆论是否又会痛斥“子女失职”?
陈国栋走红后,社区台球协会会员激增5倍,但记者暗访发现,新会员中竟混入多名直播公会经纪人。“我们计划给他开账号,老人负责打球,我们剪辑‘暴打年轻人’的爽剧。”一名经纪人直言。
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中仅12%能规律参与体育锻炼,农村地区设施覆盖率不足城市1/3。陈国栋的传奇,恰恰反衬出更多老人的真实困境:公园里抢不到健身器材的奶奶、因广场舞噪音被投诉的大妈、省吃俭用买保健品的空巢老人……
更讽刺的是,当陈爷爷在球房享受掌声时,同社区的李阿婆正因练习台球扭伤手腕,却被告知“老年人运动损伤医保报销比例更低”。“不是每个老人都能被看见。”社区志愿者小林叹气,“那些没‘励志故事’的人,连摔倒都成了错误。”
“94岁还能打台球,你有什么借口不努力?”——这类热评获得超10万点赞。但当年轻人用老人励志故事自我鞭策时,是否意识到这正在制造新型年龄焦虑?
更可怕的是隐性价值观绑架:老人必须“有用”才能被赞美。当社会只追捧会打球、能带货、懂直播的“活力老人”,那些种花养鸟、发呆晒太阳的老人,是否就活该被定义为“消极等死”?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吴敏指出:“我们正在用‘积极老龄化’的枷锁,取代‘养老即负担’的偏见,本质上仍是功利主义的胜利。”
陈国栋的故事当然值得尊重,但当所有镜头都对准他球杆上的反光时,我们或许更该关注那些光照不到的角落:
为什么菜市场的泡沫箱球桌从不安装防滑垫?
为什么老人坚持28年训练只被解读为“励志”,而非子女陪伴缺失的补偿?
当全网热议“台球爷爷该不该开直播”时,谁记得他最初握杆的理由,不过是退休那天保温杯碎裂时的不甘心?
真正的尊重,不是将某个老人捧上神坛,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坦然老去——哪怕他们的晚年没有逆袭剧本,只剩一杯凉透的茶,和阳台上永远瞄不准的
来源:绿茵战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