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名13岁女孩在动漫直播间被主播诱导购买“软色情玩具”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揭露了直播平台利用“二次元”外衣包装成人产品、规避监管的乱象,更暴露了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保护的多重漏洞。
近日,一名13岁女孩在动漫直播间被主播诱导购买“软色情玩具”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揭露了直播平台利用“二次元”外衣包装成人产品、规避监管的乱象,更暴露了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保护的多重漏洞。
自2021年起,中央网信办多次开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明确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清理不良内容、整治“饭圈”乱象等七类问题。然而,此次事件显示,部分平台仍通过技术漏洞和话术设计,将触手伸向未成年人。
数据显示,2023年共青团中央报告指出,46%的未成年网民曾接触不良信息,而直播打赏、诱导消费等问题占比逐年上升。
1. 话术与场景设计
涉事直播间以“动漫周边”“限量盲盒”为噱头吸引未成年人,主播使用“隐藏款福利”“私密包装”等话术降低警惕性。一名家长透露,孩子误以为购买的是普通玩具,收货后才发现是成人用品。
2. 利益链与数据黑箱
据调查,此类直播间中成人玩具售价为市场价的3倍,主播提成高达40%。某平台内部数据显示,同类直播间日均观看量超5万,未成年人占比67%。此外,平台“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仅需输入虚假生日即可绕过。
3. 法律与监管失守
事件涉及三重违规:
内容违规:违反《网络安全法》禁止传播淫秽信息的规定;
消费欺诈:利用未成年人认知缺陷诱导消费,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平台失职:未落实实名制与青少年模式,违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拆卡赌博化:2024年三亚一14岁女孩在拆卡直播间消费上万元,主播以“保底稀有卡”诱导,法院认定涉嫌赌博。
退款维权难: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直播消费投诉中仅23%成功退款,多数因“证据不足”被拒。
历史处罚案例:2024年合肥某公司因诱导未成年人消费被罚没6894万元,凸显司法震慑的必要性。
家长与受害者
导演易小星公开控诉:“直播间利用孩子的天真牟利,平台监管形同虚设!”多名家长呼吁强制关闭直播打赏功能,并加强实名认证。
图源:网络
专家分析
有法律专家指出:“此类事件暴露了平台审核机制的形式化。技术层面,AI鉴黄系统已能识别99%的违规内容,但需全行业强制应用。” 网络安全研究员张明建议,参考欧盟《数字服务法》,对违规平台实施全球性业务限制。
平台与监管回应
涉事平台声称“已加强审核”,但记者实测发现,部分主播仍在直播中传授“如何避开审核”。黔西市网信办表示,将联合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彻查,并推动“青少年模式”与实名信息库联动。
此次事件不仅是一起消费纠纷,更是对网络生态治理的拷问:当资本以“流量至上”践踏道德底线,我们该如何筑牢防线?
技术赋能:强制推广AI内容审核系统,实时拦截违规直播;
平台问责:对违规直播间实施“永久封禁+高额罚款”,并纳入企业信用记录;
家校协同: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家长需定期检查消费记录并关闭免密支付。
当“二次元”成为软色情的保护色,文化创意产业的边界何在?
如何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网络行为监控?
这场“围猎”未成年人的闹剧,终需法律、技术、教育与社会监督的合力终结。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孩子远离“隐秘的角落”,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健康成长。
来源:鲜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