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允许自动驾驶车辆在个人乘用车、公交、出租车等领域开展试点。这一政策被业内视为中国自动驾驶发展的“分水岭”。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乘用车L2级,也就是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已经达到57.3%,意味着超
今年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允许自动驾驶车辆在个人乘用车、公交、出租车等领域开展试点。这一政策被业内视为中国自动驾驶发展的“分水岭”。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乘用车L2级,也就是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已经达到57.3%,意味着超半数新车都能自动跟车、变道。如今,自动驾驶汽车也将驶向街头、自动驾驶公交车发展势头正猛,不过“全民目击”下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争议一直不断,规模化落地仍然面临诸多难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指出,当前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公共交通领域,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首要考量。相较于小汽车,无人驾驶公交因载客量大,对技术路线的选择更为谨慎。目前主流方案分为两种: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前者依赖车辆自身的传感器和算法,模拟人类驾驶决策;后者则通过路侧感知设备与云端数据协同,提升车辆的环境感知能力。程世东认为,车路协同在固定线路场景(如公交专用道)中优势显著,但需大规模路侧设施投入;而单车智能更灵活,但复杂场景下的安全性仍需验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交通运输部专家库成员王宝会从技术层面补充道,无论是单车智能还是车路协同,传感器与数据的深度融合是核心挑战。单车智能依赖高精度车载传感器,但存在视野盲区;车路云一体化则通过路侧摄像头、雷达及云端计算,实现“上帝视角”的全局感知。例如,在交通拥堵中,云端强大的算力可为车辆提供实时决策支持,弥补单车算力不足的短板。此外,人工智能算法的持续优化也至关重要。通过机器学习对海量驾驶数据进行分析,可不断提升自动驾驶模型的适应性与安全性。
王宝会还强调,自动驾驶的规模化落地离不开统一标准与跨行业协同。他表示,当前需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制定统一的技术与安全标准,包括传感器精度、通信协议等;二是完善隐私保护与数据共享机制;三是推动车企、通信运营商、基础设施供应商的深度合作。例如,5G网络的低时延特性是车路协同的重要基础,但其覆盖与稳定性仍需政企协同推进。此外,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也需加强,以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场景。
尽管北京、广州等地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初具规模,公交车、出租车也开始试水,但我们仍处于“全民智驾”而非“全民自动驾驶”的时代。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既需要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的“双轮驱动”,也离不开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的共建。从政策破冰到技术成熟,再到赢得全民信任,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仍需跨越技术、法规与公众心理的三重门槛。
记 者:王 娟
审 核:郑志涛
终 审:陈超华
声 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