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女生的“梦中情鞋”,被特朗普逼退市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15:11 2

摘要:作为全球第三大运动鞋零售商、两度入选《财富》500强的行业巨头,斯凯奇于当地时间5月5日突然宣布私有化决定,打了市场一个措手不及。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封面 I 豆包AI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股神巴菲特曾说过:“当你察觉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请务必当场翻脸。”

这句话的前提是自身的腰杆足够硬,以及拥有面对外部侵扰敢于反抗的底气和勇气。

但在关税风暴下,不少受害者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斯凯奇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全球第三大运动鞋零售商、两度入选《财富》500强的行业巨头,斯凯奇于当地时间5月5日突然宣布私有化决定,打了市场一个措手不及。

图源:微博@每日经济新闻

退市的原因不难揣测,关税的重压让这个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喘不过气,一只脚已经踏在了悬崖边。

不久前,耐克、阿迪达斯、斯凯奇在内的76家鞋企联名致信白宫,请求豁免所谓的“对等关税”,因为政策已经带来了企业倒闭的风险。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这个道理,之前咱们讨论过爱马仕以涨价来应对关税成本、沃尔玛同样表示新进口关税由美国客户承担,以品牌优势抗衡政策风险。

但这一次的斯凯奇,能做的恐怕不多,关税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场关税风暴,让不少企业体会到了这句警言。

对于斯凯奇,国内的消费者并不陌生,这个品牌的丑鞋从靓仔靓女到爷叔姨奶尽数拿捏,经常在地铁上看到小年轻和老姨踩着一双鞋的场景。

追溯历史会发现,斯凯奇(SKECHERS)诞生于1992年,是一家上市的美国运动品牌,成立时间并不早,但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

成立之初的斯凯奇并没有硬挤专业运动市场,而是瞄准了适合都市人生活的休闲风格,更抓马的一点是,它的丑鞋风格与彼时美国市场消费品味变化的潮流极为契合,出现即爆火。

紧接着,在1997年,斯凯奇开始开拓海外市场,挺进东南亚和东欧市场。到了1998年,斯凯奇的国际业务已经占据了其全部营收的15%。

到了2002年,这家仅仅问世10年的企业已经成了一个年度销售额接近10亿美元的大公司。

回看这条快车道,斯凯奇的策略十分鲜明,当耐克、阿迪达斯在专业运动领域厮杀时,斯凯奇通过舒适科技和沉市场开辟了新战场,鲜明的树立起了金字招牌。

图源:斯凯奇官微

但也正是这一条性价比杀招,让斯凯奇在关税风暴下艰难求生。

有媒体表示,一双原本售价1100元的球鞋,如今消费者要支付近1700元,这一改变把“性价比”头衔撕得粉碎。

这种硬把小甜甜贬为牛夫人的做法,对于一个品牌来讲是毁灭性的。

从数据来看,美国市场占斯凯奇全球销售额的38%,但亚洲供应链的集中度使其成为关税政策的“典型受害者”。

美国鞋类分销商和零售商协会(FDRA)警告称,叠加新关税后,鞋类税率可能高达150%-220%,将导致“数百家鞋企倒闭”和库存短缺。

尽管鞋企们已经联名执信白宫,但光是等待的过程就足够扒下自身一层皮。

因此,这种不确定性迫使企业加速调整战略,私有化成为其规避短期财务披露压力、灵活应对成本风险的关键选择。

要知道,在本次私有化交易宣布前,斯凯奇股价今年已累计下跌28%。

所以斯凯奇选择避其锋芒也是无奈之举,本质上看是特朗普关税政策对全球供应链与消费市场影响的缩影。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被誉为“美国足力健”的斯凯奇,混的最风生水起的地方是中国市场。

入华18年,斯凯奇一开始瞄准的是中国三线城市即以下的老头老太太们,想着把舒适方针贯彻到底,来了“农村包围城市”。

出乎意料的是,正是“丑出天际”的风格,意外激起了上班族年轻人的购买欲,2024年在中国狂揽近90亿,力压特步、361度等国产品牌。

如果你问消费者对于斯凯奇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不同年龄段或许会给出不同答案,如“美国足力健”“运动界沙县”“通勤搭子”……主打一个百花齐放。

图源:小红书话题

事实上,斯凯奇走的的确是“我全都要”的路线,曾经靠一款熊猫鞋成功捕获了年轻人的芳心,在中老年市场的健步鞋同样大杀四方。

不仅如此,面对耐克、阿迪把守的专业运动鞋类,斯凯奇同样虎视眈眈。

或许正是这般任人折腾的特性,让年轻人甘愿上脚一双斯凯奇,甚至围绕它选择OOTD。

如果你认为是穿丑鞋的猎奇风让斯凯奇大火,年轻人会直言“不敢苟同”。

事实上,舒适特性是打动无数年轻人的重要法宝,职场打工人们很多时候最劳累的不是大脑,而是双脚。

图源:小红书网友

一位每天地铁通勤一小时的社畜同事表示,斯凯奇“踩屎感”的鞋拯救了我的双脚,以前走到公司就会脚底发麻,现在整个人又活过来了。

尤其现在年轻人对于上班的怨气与日俱增,随着“摆烂”“内卷”“躺平”这类网络文化兴起,进一步推高了斯凯奇的热度。

最关键的是,这款丑鞋性价比拉满,在天猫旗舰店中,销量最好的鞋在200-500元区间。

在当下动不动上千元的潮鞋市场,主打消费降级风的年轻人心中自然有一本账。

斯凯奇中国首席执行官陈伟利表示:“中国是斯凯奇在美国本土市场外最大的海外市场。”

在斯凯奇的规划中,到2026年,斯凯奇的中国门店将再增3000家,营收目标位为人民币300亿元。

只不过在关税风暴下,斯凯奇势必会迎来调整,如产能外迁,加速向越南、印尼等地转移,但私有化后的灵活属性也是一种战略窗口期,长期将增强抗风险能力。

如果在这场风波中找准新平衡点,斯凯奇有望在中国市场实现 “退市不退局” 的战略突围。

当关税政策开始啃食全球经济时,没有企业能置身事外。

斯凯奇无奈反抗的背后,其实是资本博弈中的主动求变。

其命运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存续,更映射出全球化逆流中企业的生存法则:唯有在成本控制、市场洞察与战略灵活性上建立多维优势,方能在不确定的时代中站稳脚跟。

还记得之前爱马仕和沃尔玛面对关税政策的反映吗?

前者宣布,计划从5月份开始,在常规涨价6-7%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上调美国市场的定价,以抵消特朗普关税政策带来的成本。

爱马仕首席财务官更是直接不装了,表示将把在美关税负担转嫁给美国客户。

图源:微博@环球网

咱们常说,奢侈品行业的定价是被其自身垄断的,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价值定价法,即价格与生产成本脱钩,而是基于品牌故事、工艺传承和身份象征。

所以面对政策风险,奢侈品有自身的霸权得以应对,这是其他品牌难以比拟的优势。沃尔玛同样表示新进口关税的成本将由美国客户承担。

不同于前者,沃尔玛是真的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一个明显的信号是美国零售业已经支撑不住了。

毕竟中国的很多产品是美国零售市场的刚需,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品,所以吃回头草是必然的。

还有亚马逊,表示“要在产品标价旁明确显示关税所占金额比例”,意思是要赤裸裸的展示向美国消费者展示特朗普关税政策如何推高商品价格,这不相当于伤口上撒盐。

之前说到过,类似爱马仕、沃尔玛这样扛不住的美国商家只是个开始,之后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其中。

如今的斯凯奇就是最好的例子,鞋企在关税风暴下更加的没有办法。

未来,斯凯奇能否借私有化实现涅槃,将成为观察跨国企业应对地缘经济风险的经典案例。

但现在,不同领域的企业们想必在瑟瑟发抖,因为这些企业挣扎求生的今天,很可能就是自己预备降临的明天。

来源:乘风破浪的漂流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