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你是妈妈,更是你自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5:29 2

摘要:● 提前1-2周收拾行李,出发前查景点、天气,打印表格、列清单:给孩子安排哪些活动,带哪些书籍,带哪些衣服。

每逢假期,自是少不了全家总动员,其中一个忙碌的角色,就是家庭中的妈妈。

一位妈妈这样分享出游经历,称自己为“旅行中的西西弗斯”:

● 提前好几个月从各种网站扒资料,货比三家,安排行程,买机票,订酒店。

● 提前1-2周收拾行李,出发前查景点、天气,打印表格、列清单:给孩子安排哪些活动,带哪些书籍,带哪些衣服。

● 每到一个地方就开始旅行的轮回:打开行李、整理房间,吃饭,出门,回住地看行程,洗衣服,整理房间,洗漱睡觉,再度打包收拾行李。

● 别人在看风景,而我在盯孩子。

● 别人高高兴兴,而我却一身疲惫、一肚子无奈。

有了家庭,有了尚需照料的孩子,此时的女人是老婆,也是妈妈。除了事事参与,事事操心,你是否发现很难再为自己找一点乐子?

TO MY MOTHER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一方面,这是一位乐于奉献的妈妈。为了全家出游顺利愉快,大包大揽,压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全方位的准备;为了孩子的安全健康,扮演黑猫警长时刻保持警惕;却独独忽略了自己疲惫的身心状态,没有照顾到自己。长此以往,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或者对家庭开始抱怨,怎么辛苦的都是我一个?

另一方面,从关系的角度看,成为妈妈,意味着你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你对伴侣或其他家人,有了新的期待。当对方做不到你心中的样子,满足不了你的期待时,你和他人的关系就迎来了新的挑战,不良情绪随之而来

●恋爱时,对伴侣的要求或许只是在旅途中乖乖跟着计划走,帮着拎包扛行李就足够;但当角色转变为母亲后,对丈夫的期待也随之升级——不仅需要他继续承担体力活,更希望他能主动参与育儿,以细腻的心思和足够的耐心,成为自己育儿路上的可靠搭档,不再只是被动执行,而是学会主动规划和操心。

●婚前,对婆婆的期望不过是逢年过节时彼此客客气气、保持得体往来;可一旦成为母亲,心态便发生了转变。这时,你更希望婆婆能在尊重你育儿理念与决定的基础上,主动伸出援手,成为你育儿生活中的得力助手,给予实质性的支持与配合。

当内心对助手们不放心时,你必事事躬亲,也显得与他们疏离起来。因此,全家出游别人高高兴兴,而你却一身疲惫、一肚子无奈。

TO MY MOTHER

自我是人际互动中的关键因素

根据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始终置身于各种关系网络之中,并且87%的烦恼都源于不理想的人际互动。

当女性迎来母亲这一身份,它早已超越生物学意义上的某个特定时刻,而是贯穿一生的重要角色。在家庭环境里,你与自我、孩子、伴侣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和关系质量,会直接左右你的情绪体验与内心感受。

著名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女士曾强调,在关系沟通的过程中,“自我”“他人”“情境”这三大要素至关重要,其中 “自我”更是核心所在,它是妥善处理与自己、他人及周围环境关系的基石。

所以说,妈妈们无需时刻将全部精力奉献出去。学会关注自身需求、照顾好自己,反而能为整个家庭营造更健康、积极的氛围,这才是给予家人最珍贵的馈赠。

关系沟通中的三要素

● 自我:指的是“我”是否接触到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为自己表达与行动。

● 他人:指的是“我”是否关心与接纳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积极倾听与探询。

● 情境:指的是“我”是否注意到双方所处的环境与客观条件,并愿意以对等协商的态度,处理彼此所面临的问题。

TO MY MOTHER

妈妈之照顾自己四步骤

01

和身体做朋友

你是否发现当妈后,不再像单身时对身体投去那么多关注,更有甚者,仅在身体疲累到极限时才敷衍的按一按、拉一拉。

你是否发现当妈前,熬夜小菜一碟,当妈后连续熬个一两天,一周都恢复不过来。

来和大家分享一个与身体建立联结的小练习:找个安静舒适、不会被打扰的角落,轻轻闭上双眼,试着在脑海中勾勒自己脸庞的模样,保持这个想象3到5分钟。结束后,不妨问问自己这些问题,看看会得到怎样的答案:

1. 睁开双眼,身体此刻是什么感觉?

2. 练习过程中,脑海里浮现的面容清晰吗?

3. 上一次仔仔细细端详自己的脸,是什么时候?

4. 你打心底接纳并疼爱自己的身体吗?

5. 尝试和身体“对话”时,觉得容易吗?

6. 现在的身体处于怎样的状态?是紧绷、放松,还是疲惫、自在?

7. 倘若身体能开口交流,它会想对你说些什么?它是否感知到你的关爱?

8. 平日里,你有专门为身体留出时间吗?向它表达过感谢吗?又是否真正了解它的需求?

有朋友分享过练习后的感受,说在过程中突然被强烈的愧疚感笼罩——原来自己已经太久太久,没有好好呵护过这具默默支撑生活的身体。

身体才是陪伴我们最久的伙伴,比任何人都更忠诚、更长久。试着把它当作亲密老友,去留意它喜欢什么、抗拒什么,何时活力满满,何时疲惫不堪。想要开启这场与身体的深度对话,不妨就从观察呼吸入手:感受气息是急促还是悠长,是浅浅掠过胸腔,还是深入抵达腹部。借由呼吸这个微小却关键的窗口,去读懂身体的节奏与状态,重新建立与它的默契。

02

有意识地表达:妈妈需要充电

当你熟悉了自身身体的运作节奏与当下状态,就能更敏锐地察觉体力透支、精力不足的信号。

但仅仅意识到身体需要休息还远远不够,如果不及时满足休整需求,最终只会陷入身心耗竭的困境。因此,要敢于坦诚表达“我需要休息充电”,并且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面对孩子,不妨用童趣化的语言沟通。比如,一位深夜加班回家的妈妈,可以温柔地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现在特别疲惫,就像你的小火车没有了燃料,需要安安静静地补充能量。”同时指着时钟,耐心解释:“等分针走到这个数字,妈妈就‘加满油’,马上陪你做游戏啦!”

而向伴侣或其他家庭成员寻求帮助时,建议采用“邀请”的方式,而非生硬的“要求”。诚恳地请对方在自己充电放松期间,帮忙照护孩子,共同营造互相支持的家庭氛围。

03

距离产生美

当生活中发现问题,大多数人通常会急于去解决它,会把很多力量和能量放到解决问题上。然而,你和问题的关系是对抗的,有时我们越用力,问题反而变得越大。

例如,有些妈妈觉得孩子吃手既不卫生也不健康,于是不断地花力气阻挠孩子吃手,不断地将焦虑传递给孩子,同时对于吃手这一问题给予大量的关注。反而,让孩子吃手这一行为固着下来,更极端者让孩子最终发展为焦虑症或强迫症。

俗话说的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妈妈们又如何从繁杂的生活问题,及海量的信息所带来的混乱中,跳出来呢?

分享一些小技巧,聪明的妈妈们肯定能举一反三。

如果你觉得家里环境乱,想收拾又不知从哪下手。不妨先不动手处理,给家里拍照并发给自己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说明想要整理的意图,跟对方进行互动和反馈,之后再动手整理,也许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拍照,会让我们和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环境,拉开一个观察的距离。

● 拍哪里、什么角度,是第一次的观察和思考。

● 因为要发给他人,我们会多看两眼,这是第二次观察。

● 在和对方互动反馈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去看照片,这是第三次。

● 互动越多,我们的观察和思考次数越多,我们会越来越理性,思路越来越开阔。

跟问题拉开一个观察和思考的距离,先观察、再行动;边观察、边调整。

04

学习一点时间管理术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让每个人每天都拥有24小时,不同的是我们如何去安排和分配,而这会带来不同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在目前物质过多、选择过多、咨询过多、速度过快的环境里,我们容易被裹挟前进,让时间白白流掉,做了糊涂的空心人。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一些时间管理技术。

首先,需要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意味着对自己的期待(即价值取向),是“我”自己的事。

其次,思考“我要留在什么样的关系里”,这意味着对自己不同角色的投注分配,也是“我”的需求的反应。

以上两个问题,是我们处理与时间关系的重要参考。

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我们感知自己的时间,了解我们的时间分配模式,最终帮助我们跟随自己内心的意愿去生活。填写三列的表格:时间+时长+事件,每天记录,然后做月总结,年总结。

记录的过程就是感知时间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是变被动裹挟为主动选择的关键步骤。

唯有清晰认知时间的去向与分配,才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重新规划,将不合理的时间安排进行优化调整。比如,我们可以主动留出时间,享受独处时光为自己充电,用心倾听身体的声音,建立更和谐的身心联结,也能静下心来思考,判断某些问题是否值得耗费过多精力,避免无谓的纠结与内耗。

五月,正是春与夏温柔交接的佳期,繁花依旧在枝头绽放芬芳,清风拂过也恰到好处,带着恰到好处的温柔。

值此母亲节来临之时,愿每一位妈妈在尽心诠释这一重要人生角色的同时,都能寻得让身心舒展愉悦的秘诀,多爱自己一些,绽放出更加动人的光彩,让生命愈发饱满而充实。

/健康科普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