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黄俊:绿色赋能地下空间开发 科普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5:37 2

摘要: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蓬勃发展,也为低碳、绿色、韧性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也正是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黄俊所专注的事。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蓬勃发展,也为低碳、绿色、韧性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也正是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黄俊所专注的事。

刘成贺 摄

工作24年来,黄俊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南京定淮门长江隧道和南京建宁西路长江隧道、兰州读者印象街区地下空间等重大工程的设计工作。“中国公路隧道优秀工程师”“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南京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一个个金灿灿的荣誉,都记录着他为全国公路隧道、城市隧道、综合管廊等地下空间设计作出的贡献。

让隧道更绿色更安全

噪声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在众多交通工程中,隧道这种半密闭空间内的噪声尤为严重。”黄俊说。

为让隧道与地下空间更绿色、更安全,黄俊立足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坚持以“绿色、环保、节能”为导向,致力降低隧道内噪声对驾驶人员及周边居民的影响。

历时3年,黄俊带领科研团队,专注研发隧道降噪技术。在研究中,他首次提出绿色隧道概念,并建立了绿色隧道技术体系。不仅分析研究交通噪声在隧道内的传播规律及机理,为采集隧道内噪声的传播数据,黄俊带领团队经常在隧道封闭通行的后半夜,在工程一线开展工程实践,其中依托泰州市永定路隧道验证的降噪成果,最终还实现了成果转化,《城市隧道噪声控制技术技术规程》的编制,更是加快了成果的推广。

同时,围绕隧道服役期的安全问题,黄俊提出了结构状态感知和安全性能控制技术体系,该成果纳入国内首部地方标准《水下隧道健康监测技术规程》。他还出版了绿色隧道建造系列丛书等专著7部,主编了江苏省地方标准《城市隧道照明设计标准》等地方标准5部,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力量。

创新要“多想一层”

设计工作周期漫长、情况多变,困难和挑战多不胜数,特别是在重大工程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非常困难。黄俊认为,作为设计师要多想一层、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甚至需要多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他常告诉团队的年轻人,不要把工程设计当作简单画几张图纸,不要仅满足于按规范执行、设计符合要求、按时按量交付,更要结合工程实际多一些思考和创新。如此这般,才能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更好地适应变化,灵活应对项目需求和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尤其需要如此。

专业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同样重要。黄俊表示,工作之初,要不断锤炼专业深度,要不断经历、尝试探索。“我和团队在隧道绿色、安全等新技术方面,持之以恒坚持不断探索。项目实施中,不盲信标准规范,不放过一个难点,不惧怕隧道塌方、涌水等风险点,直面挑战,就会有一手收获。”

随着专业深度的积累,视野广度也将成为重要补充。黄俊认为,要积极拥抱横向的交叉行业,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融入本专业,通过不断积累,不断提升专业经验和创新意识。

“在增量市场不断下滑的当下,团队之所以不断得到行业认可,实现业务转型、逆势突围,靠的就是‘多想一层’的创新。”

筑梦地下科普未来

作为科技工作者,黄俊在科研道路上还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普工作。“企业科技工作者需要发挥专业所长,积极推动科技、科创和科普的有机融合。”他说。

近年来,黄俊积极投身行业平台建设,他组建学会、推动地下空间学科发展,发起创立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地下空间专委会,形成《江苏省地下空间发展报告2021/2022》《南京市地下空间发展报告》等智库成果,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持和战略指导。他积极推动地下空间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担任世界道路协会隧道委员会委员,担任WTC隧道工程学部地铁及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组建中新地下空间与城市可持续创新产业联盟。

黄俊在首届城市地下空间科学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做报告

在推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黄俊积极推动地下空间科普。由他推动建成的全国首个“地下空间科普馆”,展示地下空间工程的装备和技术创新成果,生动呈现地下空间的巨大潜力,科普馆通过国际培训、研讨、展览和竞赛等形式,加深公众对地下空间的认识。

地下空间科普不仅需要载体,更需要常态化的科普活动。忙碌工作之余,黄俊还坚持开展多项科普活动。他担任了江苏省地下空间首席科普专家,常年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走进中小学和大学校园传播科普知识。

黄俊(中)与省名师工作室在地下空间科普馆交流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提高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希望通过我们的科普,增强公众对地下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解,为地下空间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黄俊说。

来源:江苏省科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