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晚,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发生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致三位准备第二天考公的女生死亡;消息传出,舆论哗然,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从万众仰慕和支持,陷入公众质疑和重新审视。
——从“甩锅大战”到行业反思:谁在纵容新能源车的“伪安全神话”?
3月29日晚,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发生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致三位准备第二天考公的女生死亡;消息传出,舆论哗然,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从万众仰慕和支持,陷入公众质疑和重新审视。
一、舆论漩涡中的“背锅三剑客”:真凶or替罪羊?
1. 电池罗生门:比亚迪的“背锅逻辑”站得住脚吗?
宁德时代撇清关系后,舆论迅速锁定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LFP)。但这一指控存在逻辑漏洞:
- 技术矛盾:磷酸铁锂以“热稳定性高”著称,若事故确因电池燃爆,反而暴露小米在电池管理系统(BMS)或热失控防护上的重大缺陷,而非电池本身问题。
- 供应链真相:小米SU7电池供应商包括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多家企业,涉事车辆电池来源尚未公布。部分大V急于将矛头指向比亚迪,更像是利用公众对“三元锂 vs 磷酸铁锂”的认知差制造话题。
核心质疑:为何不先公布电池残骸检测报告,而是默认“比亚迪背锅”?这场舆论审判,是否在掩盖更严重的系统性漏洞?
2. 智驾系统“甩锅”:华测导航是“背锅侠”还是行业缩影?
事故中智驾系统在危险发生前2秒突然移交控制权,被批“反人类设计”。但这一问题的本质,远非单一企业责任:
- 行业潜规则:当前主流车企(包括特斯拉、华为ADS)的智驾系统均采用“接管倒计时”模式,区别仅在倒计时时长。小米的“2秒逻辑”可能只是踩中了行业安全冗余的底线。
- 华测的角色:作为高精度定位模块供应商,华测导航的技术责任需结合传感器数据判定。若事故源于定位数据延迟或失效,其责任无可推卸;但若问题出在小米的算法决策层,则属于车企自身设计缺陷。
致命拷问:智驾系统的“伪安全”是技术局限,还是车企为压缩成本刻意降低冗余标准?如果由华测“背锅”,是否转移了行业对智驾安全标准的集体失责?
3. 生产环节追责:北汽代工=质量原罪?
车门无法打开、电池防护失效等问题,被归咎于北汽代工环节。但这一指控背后,是新能源车代工模式的深层矛盾:
- 代工模式隐患:小米虽宣称“全栈自研”,但生产依赖北汽成熟产线。若事故涉及车身结构强度、门锁机械故障等“低级问题”,则暴露小米对代工厂的品控放任。
- 行业对比:蔚来早期代工也曾出现ES8自燃事件,但最终责任由蔚来承担。北汽若被定责,将开创代工厂承担整车安全责任的先例,但这合理吗?
关键追问:小米是否为冲销量牺牲生产标准?代工模式下的质量责任划分,为何总沦为“踢皮球”游戏?
二、舆情背后的“三大荒诞”:当悲剧沦为流量工具
1. 受害者家属微博“被消失”:公关洗地的速度碾压真相
事故死者母亲账号删除悼念内容,被猜测遭小米公关施压。若属实,这不仅是道德污点,更是对法律底线的践踏——受害者家属的知情权与发声权,岂能成为企业危机公关的牺牲品?
2. “人为操作论”的洗地套路:流量至上的舆论操控
部分自媒体刻意强调“试驾者打游戏导致接管失误”,本质是将责任转嫁给消费者。这种叙事忽略两个关键事实:
- 智驾系统在紧急情况下移交控制权的设计逻辑本身存疑;
- 普通用户在驾驶中分神本就是常态,车企本应预设最坏场景。
3. 特斯拉FSD的对比营销:一场“甩锅竞赛”的行业狂欢
网友热衷对比特斯拉FSD关键时刻不移交驾驶控制权的“不甩锅”逻辑,却选择性忽视其全球召回记录。这种对比本质是“五十步笑百步”——中国车企在追赶技术时,是否也在复制西方品牌的“责任规避”套路?
三、跳出“甩锅逻辑”:新能源车安全的三重困境
1. 技术冒进与安全冗余的失衡
小米SU7作为新车型,宣传重点始终是“续航突破”“智驾领先”,却对安全测试细节讳莫如深。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能源车事故中,60%与“未经充分验证的新技术”相关。当企业将用户当“小白鼠”,安全必然让位于资本节奏。
2. 供应链管理的集体溃败
从宁德时代的CTP电池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安全验证周期。车企为抢首发,往往压缩供应商测试周期,导致隐患重重。此次事故若证实为电池或智驾系统缺陷,将是整个产业链的耻辱。
3. 法律与监管的滞后性
现行法规对智驾系统责任认定模糊,对代工模式的质量管控存在盲区。特斯拉上海车展维权事件后,相关部门仍未出台强制性事故披露制度,导致企业可以“钻空子”逃避责任。
四、油车复兴?一场迟到的反思与讽刺
事故后,“油车安全神话”被重提,甚至川普力推油车的言论被翻出。这种对比充满讽刺意味:
- 技术代差陷阱:新能源车为追赶技术,不断堆砌激光雷达、高阶智驾,却连车门应急开关、电池阻燃等基础安全配置都未完善。
- 用户认知觉醒:消费者开始意识到,油车的“笨重安全”或许比电车的“科技脆皮”更可靠。特斯拉FSD的“不甩锅”逻辑之所以被认可,恰恰因其系统设计更保守——宁可误判也不冒险。
残酷现实:当车企沉迷于“颠覆传统”的叙事,却忘了汽车工业百年沉淀的核心价值——对生命的敬畏。
五、结语:谁该为“甩锅时代”买单?
小米SU7事故的终极拷问,不在于“锅背谁”,而在于行业是否已陷入“技术至上”的疯狂:
- 对车企:若为冲销量牺牲安全底线,再炫目的发布会终将沦为葬礼;
- 对供应商:若为订单默许风险,万亿市值泡沫终会破裂;
- 对监管层:若继续纵容“甩锅文化”,民众将为资本的傲慢付出鲜血代价。
购车者的觉醒宣言:
- 不迷信“CEO光环”,要看碰撞测试、电池认证、召回记录;
- 不轻信“自动驾驶”,要亲自测试系统逻辑与冗余设计;
- 不被“油电之争”带节奏,要坚守最朴素的诉求——活着回家。
来源:黑石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