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谈文明|徐家堡村的“三堂两台”小文艺讲好大道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6:20 2

摘要: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徐家堡村创新打造的“三堂两台”模式,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推动乡村区域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

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徐家堡村创新打造的“三堂两台”模式,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推动乡村区域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

创新引领 构建多元宣讲矩阵

近年来,徐家堡村妇联积极响应全国、省、市、县妇联“巾帼大宣讲”工作要求,精心打造了一支以山花剧团为主力的“大辽姐姐宣讲团”。自2015年村妇联落实改革要求,将山花剧团副团长选举为兼职副主席后,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踊跃投身宣讲工作,使得宣讲团的队伍不断壮大。如今,这支宣讲团汇聚了村妇联主席、妇联执委、女企业家、女致富带头人、“好媳妇”“好婆婆”等新时代优秀女性,她们来自不同领域,却有着共同的使命——传播党的声音,弘扬文明新风。

宣讲团大胆创新宣讲形式,彻底打破传统宣讲的沉闷与单调。不再是刻板的“填鸭式”说教,而是更加注重与群众的互动交流。在节目创作与编排上,既保留经典传统节目,又巧妙地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挖掘素材,将党的好政策、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身边的好人好事融入其中。比如,创作的快板《礼赞二十大》、说唱表演《谁是最美那枝花》等节目,既紧跟时代步伐,又贴近百姓生活,深受群众喜爱。

“三堂”联动 精神文明深入人心

“巾帼学堂”作为面向妇女的综合性教育培训平台,精心制定学习计划,列出丰富的宣讲“菜单”。针对妇女群众的多元需求,创作了大量高质量作品,如125篇原创的东北大鼓、表演唱、快板、诗词等节目,其中60多篇被《满族文学》《辽河》等刊物及征文活动选用。通过多形式、全覆盖的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涓涓细流,流入千家万户,浸入妇女群众心田,提升她们的思想政治、文化修养、技术技能和生理心理健康。

“炕头讲堂”是将理论宣讲课堂搬进村民家里的创新之举。“大辽姐姐宣讲团”成员走村入户,坐在老百姓的热炕头上,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唠家常”。她们把群众关心的政策以及生活中的烦心事、闹心事唠透、讲懂,让群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对党的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方式,打破了理论与群众之间的隔阂,使党的声音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庭院课堂”变室内“会议讲”为庭院“户外学”。搭建特色讲台,通过拉家常、话民生、聊发展的方式,传播党的“好声音”。一张长桌、一排板凳,妇女群众围坐一圈,听宣讲、唱红歌、谈感受。这种打破空间限制的宣讲形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随时学习、交流,大大提高了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了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两台”发力 拓展文明传播广度

广场舞台是“大辽姐姐宣讲团”展示才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阵地。在重要时间节点,宣讲团通过广场舞、大鼓表演、三句半、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灵活多变的宣讲活动。推出的快板《礼赞二十大》、说唱表演《谁是最美那枝花》《七十五载铸辉煌》等优质节目,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山花剧团代表鞍山市参加辽宁省委宣传部、省妇联联合举办的“跟党奋进新征程 巾帼同心庆华诞”巾帼宣讲汇展演活动,充分展现了徐家堡村妇女的风采和力量,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成为传播正能量、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徐家堡村“大辽姐姐宣讲团”的演出和宣讲活动被新华社、澎湃新闻、学习强国等多家网络平台广泛报道。新华社官方帐号“新华社新媒体”发布的《国际志愿者日-这里的“山花”格外红》报道,浏览量迅速攀升至109万,掀起关注热潮。这些报道跨越地域限制,将徐家堡村妇联的特色工作与妇女儿童和家庭活动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彰显了工作模式的创新和多元化,让更多人了解到乡村妇女的坚韧与智慧,进一步提升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

2024年10月,徐家堡村的特色巾帼大宣讲模式因成效显著,被市妇联推荐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村妇联主席示范培训班,并代表辽宁省进行发言宣讲,获得了广泛好评和认可。这不仅是对徐家堡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鞍山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实践的认可。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