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语人均消费 3888 元、主打 “生态融合料理” 的上海网红餐厅 “上蓬冠树” 近日因使用大象粪便、竹虫等非常规原料制作菜品,被闵行区市场监管局立案调查。执法人员现场封存相关原料,餐厅已停止经营。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与猎奇营销的激烈讨论,也暴露了餐饮行
导语
人均消费 3888 元、主打 “生态融合料理” 的上海网红餐厅 “上蓬冠树” 近日因使用大象粪便、竹虫等非常规原料制作菜品,被闵行区市场监管局立案调查。执法人员现场封存相关原料,餐厅已停止经营。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与猎奇营销的激烈讨论,也暴露了餐饮行业在创新与合规之间的边界问题。
据闵行区市场监管局通报,该餐厅于 2024 年 9 月注册,2025 年 2 月正式营业,采用全预约制,仅在周末晚间开放一桌 12 席。其推出的 “雨林主题套餐” 包含 15 道菜品,其中最具争议的是一道名为 “鲜花插在香粪上” 的甜品,宣称使用非洲象干燥粪便研磨粉末制作。
4 月 11 日,市场监管部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突击检查,发现竹虫、蚂蚁、大象粪便等原料未按规定备案,且餐厅无法提供相关食品安全评估报告。执法人员当场封存原料,并依据《食品安全法》第 34 条(禁止使用非食品原料)立案调查。截至发稿,该餐厅在点评平台显示 “休息中”,近两周无订餐记录。
食品安全隐患大象粪便虽经高温消毒,但本质仍为动物排泄物,可能携带寄生虫卵、致病菌或重金属残留。食品卫生专家指出,即使处理后无异味,其生物风险仍缺乏科学验证,且我国法律未将动物粪便列入可食用原料目录。
此外,餐厅还提供竹虫、酸蚂蚁等非常规食材,这些原料的来源、检疫和加工过程均未公开,存在交叉污染风险。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权
餐厅在宣传中未明确标注 “象粪” 成分,仅以 “雨林土壤香气” 模糊描述,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8 条(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真实情况)。有食客事后反映,食用甜品后出现胃部不适,但因缺乏证据难以维权。文化挪用与生态伦理
餐厅创始人自称 “将云南雨林搬到上海”,但云南网友指出,当地传统饮食中从未将象粪作为食材,象粪多用于造纸或肥料。动物保护组织也质疑,商业化利用大象粪便可能破坏生态循环,违背保护初衷。支持者:部分消费者认为 “餐饮创新需要突破边界”,“花高价买的是体验而非食物本身”。有网红主播甚至直播食用象粪甜品,直播间涌入 20 万观众。反对者:更多网友批评 “拿恶心当创意”“食品安全底线何在”。上海爷叔的点评尤为犀利:“四千块吃顿粑粑,还不如去城隍庙吃蟹粉小笼”。
值得注意的是,该餐厅的 “争议营销” 一度带来流量暴涨。探店视频在抖音获 62 万点赞,餐厅门口甚至出现网红排队打卡现象,保安称 “比迪士尼还热闹”。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 123 条,使用非食品原料最高可处货值金额 30 倍罚款(本案或超 10 万元),情节严重者将被吊销许可证。若查实欺诈消费者,还需按消费金额三倍赔偿。
法律专家提醒,类似 “地下分子料理” 模式(如杭州 2024 年案例)通过隐蔽经营规避监管,终将受到严惩。餐饮企业应引以为戒,创新需以合规为前提。
此次事件暴露了餐饮行业的三大问题:
监管盲区:预约制、小众化经营易逃避日常检查,需加强对 “隐蔽餐厅” 的突击抽查。消费者教育:部分食客盲目追求 “网红效应”,忽视食品安全,需普及理性消费观念。文化尊重:跨界融合应避免对原生文化的刻板印象与商业滥用。正如闵行区市场监管局强调:“猎奇营销不得逾越法律底线,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 这一事件不仅是对涉事餐厅的警示,更是对整个餐饮行业的一次深刻提醒 —— 在追求创新与流量的同时,必须坚守安全与责任的底线。
结语
从 “象粪甜品” 到 “腐臭糊糊”,上海这家餐厅的停业调查,为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当 “生态融合” 沦为猎奇噱头,当食品安全让位于流量经济,最终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唯有在合规框架内探索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 “可持续美味”。
来源:南方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