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器人技术成熟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16:54 2

摘要: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大厅里,60岁的李大叔正在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李大叔因脑梗住院导致左侧肢体偏瘫,无法站起来。医生先使用踝关节智能康复机器人,诱发他的下肢功能恢复。机器人依靠对踝关节的远端刺激,形成闭环神经刺激,加速重塑中枢神经。

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大厅里,60岁的李大叔正在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李大叔因脑梗住院导致左侧肢体偏瘫,无法站起来。医生先使用踝关节智能康复机器人,诱发他的下肢功能恢复。机器人依靠对踝关节的远端刺激,形成闭环神经刺激,加速重塑中枢神经。

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科的治疗区,治疗师遥控操作傅利叶GR-2,利用积木、杯子等道具,模拟作业治疗中的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训练、双侧运动协调训练、精细控制训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

据2025年3月24日报道,瑞士NeuroRestore团队开发出一种先进系统,能够将植入式脊髓神经假体与康复机器人无缝结合,通过发出精确电脉冲来刺激肌肉,配合机器人的运动,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自然而有效的肌肉活动。

上海智康加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了便携式“智康机器人”,体积小、重量轻(仅7公斤),通过游戏化训练模式,使患者在家中就能完成专业级上肢康复训练,促进患者上肢关节活动功能和肌肉力量的恢复。

康复机器人应用正不断深化。康复机器人是一种辅助人体完成肢体动作,实现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功能的医疗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和医用机器人的结合。康复机器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这不仅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发展。康复机器人的成本较高,市场售价较高,医用款价格在100万元左右,家用款价格在9到17万元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普及和应用。

具身智能的出现,为康复领域带来两新机遇

传统康复治疗依赖人工操作,效率有限且难以实现个性化。而具身智能的出现,为康复领域带来两方面机遇。第一,个性化治疗成为可能。通过集成传感器和先进算法,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精确跟踪患者的康复进程,根据个体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治疗方案。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学会(ISPRM)教授Gerard Francisco在GReAT 2025全球智能康复与机器人技术峰会上指出,具身智能能够结合真实世界的康复数据,提供基于实际环境和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弥补传统随机对照试验的不足。正如傅利叶智能创始人顾捷所言,数据积累是提升机器人泛化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并非最终目的。“我们通过康复机器人与患者的大量交互,积累海量的真实世界数据,用于训练和优化机器人模型,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响应人类的需求,提升康复效果”。

第二,高效性与可及性得到提升。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康复领域的过程中,人机协同至关重要。人形机器人并非独立工作,而是作为人类的助手和伙伴,与医生、治疗师以及患者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康复任务。在人机协同模式下,人形机器人可以承担重复性、高强度或高风险的任务,例如持续监测患者状态、辅助患者进行肢体训练等。而人类则可以专注于更需要创造力和同理心的方面,例如与患者沟通、制定康复计划,并根据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人机优势互补。多伦多康复中心KITE研究所José Zariffa 博士认为,具身智能并非要取代人类康复师,而是作为强大的补充工具。通过机器人辅助,可以减轻康复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治疗效率,并让更多患者享受到高质量的康复服务。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康复治疗师缺口巨大的国家,人形机器人可以缓解这一问题,让优质康复资源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尽管具身智能在康复领域拥有广阔前景,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技术成熟度、伦理问题、数据安全以及成本控制等。

人机协同,共创未来

工智能技术犹如脱缰的野马,飞速发展,将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人形机器人,一步步带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们的身影,正逐渐引发一场关于未来工作模式的激烈讨论。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这些“钢铁伙伴”会取代人类的工作,让许多人失去饭碗。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误解:人形机器人并非要彻底取代人类,而是要协助我们完成那些重复、枯燥、危险或高精度的工作。想象一下,在制造业的轰鸣声中,人形机器人可以不知疲倦地承担起装配、搬运等重复性劳动,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救死扶伤的手术室里,人形机器人可以像一位精准的外科医生,辅助医生进行手术,让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在危机四伏的危险环境中,人形机器人可以化身为勇敢的“战士”,代替人类执行排爆、救援等任务,将人员安全放在首位。通过将这些工作交给机器人,我们实际上是为人类创造了更多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将宝贵的精力和创造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战略性和人文关怀的工作中,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人形机器人的出现,不仅不会“吞噬”工作岗位,反而会催生出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制造、维护、运营到管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参与。此外,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还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例如传感器、芯片、材料等,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像一场风暴,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和产业结构的重塑,进而催生出新的工作岗位。工业革命时期,机器轰鸣,取代了手工劳动,但也创造了大量与机器操作、维护和管理相关的岗位,让许多人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信息革命时期,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催生了程序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新兴职业。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出现,同样是技术进步的里程碑,将引领我们进入全新的工作时代。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