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滨州市供销社系统认真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以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2024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1675亿元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近年来,滨州市供销社系统认真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以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2024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1675亿元,连续8年评为全省系统综合业务评价优秀等次,滨州市供销社系统获全国总社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两项表彰。
发展农资全产业链服务,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聚焦农资流通主渠道建设,全力构建“基地支撑+上下联动+平台赋能”服务体系。一是枢纽强基。“平急两用”重点项目—山东供销农资智能仓配和应急保障基地(全省5个之一)落地滨州,加快集成系统农资仓储、调配、供应等功能,建成后农资仓储能力达到15万吨。二是网络织密。布局“县域农资集配中心—乡镇农资综合社—村级农资服务站”304个三级网点,推动重塑农资服务体系,筑牢保供主渠道,农资48小时到村率达100%。2024年全市系统农资销售超30万吨,市场占比50%以上,3家企业入列国家、省级农资保供重点企业。三是联盟助力。组建全市农资统采联盟暨执行机构,引导11家市场主体合理定价、带头稳价、保障质量,以“十统一”机制驱动降本增效,系统农资统采累计3.5万吨,较同期市场均价每吨降低20元-50元。四是服务优化。推广“保姆式”“订单式”定制服务,推行“两账两票一卡一书”,确保假劣农资“零流通”;建成年产3万吨的掺混肥生产线,开展肥料配方“一田一策”精准定制,亩均粮食增产60-80斤,带动农资销售增长10%;主动对接10万亩水肥一体化项目,创新“技术+服务”前置营销模式,抢占市场先机。
构建县镇村综合服务体系,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以开展“党支部+合作社+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线,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难题。一是试点“全域托管”。创建“省统筹、市主导、县运营、镇整合、村落地”五级联动机制,市级成立滨供农发公司,首批选取佘家镇、沙河街道9500亩土地实施“耕、种、管、收、销”全程托管,亩均节本150元,粮食增产8%,带动9个村集体年增收60万元以上。推动试点片区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保障最高亩收益不低于1000元。二是创新“1+5”模式。试点党建引领、“合作社+农户+供销社+金融+保险”五方协同经营模式,供销社仅收取托管服务费,村集体、农户参与“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分配,自2023年累计托管土地9万余亩,助力村集体增收6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20余处,化解集体问题30余个,解放劳动力1300人外出务工增收,经验做法入选山东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改革精品案例。三是构建“立体”服务体系。拓展“1个市级联合体+8家龙头企业+65处为农服务中心”服务网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示范基地建设、订单农业种植等方式,打造“基础服务全覆盖+特色服务精准达”的全托管、半托管服务矩阵,累计整合农业机械950余台(套),粮食日烘干能力3280吨,年社会化服务能力突破700万亩次,连续两年获批中央财政资金2290万元,支持托管服务面积22.9万亩,规模居全省第三。
提升城乡现代流通服务水平,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
锚定“从田头到餐桌”全链条服务,以直供配送网建设为抓手,打造安全、高效、惠民的县域商贸流通体系。一是打造标准型流通网点。制定11项评选标准,从财务指标、经营面积、服务功能等维度全面提升县乡村服务网络效能。在县城建成6个供销综合集配中心,年内培育标准型乡镇供销综合服务站33个,标准型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社90个,实现123个流通服务网点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农村消费需求。二是筑牢应急保供网络。立足“平急结合”机制,在全市建设2处县级应急保障中心,重点在邹平市新城区打造8处居民应急保障点,镇街新建13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参与“一老一小”服务,实现“5分钟生活圈”物资可达。三是畅通产销对接渠道。布局农贸市场社区化新业态,线下通过领办及业务带动等形式,发展32家专业合作社,设立标准化农产品收购点18个,对接规模化农场基地近万亩,夯实货源组织基础。线上滨供农发公司与一速传媒公司共建“滨州供销助农直播基地”,电商赋能滨州特色农产品上行,打造数字化助农新模式。四是构建再生资源体系。紧抓国家“双新”战略,加强与中再生集团联合合作,共同打造滨州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年内建设县域分拣中心2个,回收站点10个,重点推进邹平市、沾化区省级重点推进县建设,联动社区、企业开展废旧家电、农膜、金属等定向回收。
推进社有企业集团化发展,打造为农服务“强引擎”
以深化社有企业改革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项目支撑、基金撬动,推动社有企业转型升级。一是深化社企改革。整合市县优质资源,年内组建供销集团公司,推行“1+6”架构(1个集团总部+6个子公司),打造农资供应、社会化服务、商贸流通、再生资源、资产运营五大板块。深化内控机制建设,率先推进市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索差异化薪酬分配改革,激活企业发展动能。2024年全市系统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利润总额441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22%。二是强化项目带动。深化滨州市人民政府与省供销社战略合作,累计争取省市级专项资金1880万元,年内拟新建1处市级综合性为农服务中心,推动打造1处滨州供销农产品保供基地。投资1.3亿元的邹平供销为农服务综合体、1.2亿元的沾化供销和悦城建成运营,以项目支撑赋能供销改革提速增效。三是用好发展基金。深化“基金+项目”运作模式,合作发展基金累计到位10.5亿元,使用9.8亿元精准投向40余个为农服务项目,总规模列全省第一。打造“县基一体化”联动机制,累计改造提升、恢复重建基层社42个,23个基层社达到省社示范型创建标准,2024年全市基层社营业收入突破14亿元,经验做法在全国总社培训班作典型推广。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