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去年12月开始,农夫山泉集团着手先后在普洱市景东县、思茅区、景谷县及临沧市临翔区、云县捐赠建立五家茶叶初制厂,总投资额超1亿元。每座工厂配备国内顶尖生产线,单厂日处理鲜叶能力达2万公斤,是传统初制厂的5倍以上,这表明农夫山泉正在加大力度布局饮茶原料供应链。农
有报道,从去年12月开始,农夫山泉集团着手先后在普洱市景东县、思茅区、景谷县及临沧市临翔区、云县捐赠建立五家茶叶初制厂,总投资额超1亿元。每座工厂配备国内顶尖生产线,单厂日处理鲜叶能力达2万公斤,是传统初制厂的5倍以上,这表明农夫山泉正在加大力度布局饮茶原料供应链。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在捐赠仪式上表示,捐厂初衷是让周边农民不愁卖茶、获得稳定收入;同时,希望茶厂成为示范工厂,提升当地茶产业的标准化、工业化程度,提高云南茶向上竞争的能力。这无疑是善举!茶界也有在问:钟睒睒先生懂茶吗?他会经营云南茶产业升级?下面深度分析钟先生想干什么、正在干什么,答案也就呈现了。
一、反哺产业链与提升茶产业升级系统性能力
农夫山泉集团已从“茶”获利丰厚,捐赠建厂“超1亿元”相当是去年净利润额的1%。据农夫山泉(HK09633)披露的2024年业绩公告:2024年总营收额为429亿元,净利润额为121.23亿元。其中,即饮茶类产品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即饮茶类产品包括东方树叶、茶π等,实现营收额167.45亿元,营收占比39%,而水类产品则下降到159.52亿元,营收占比37.2%,落为农夫山泉第二大收入来源。饮茶类已成为保障和推动集团业绩增长的又一强力引擎。
农夫山泉集团做“茶”的耐心资本,不但尝到甜头还形成引领茶产业变革的创新心得。农夫山泉早在2011年就推出无糖原叶茶饮“东方树叶”,其独特的“0卡路里”产品概念,在市场上叫好却不叫座。农夫山泉凭借集团财力,坚持了“长期主义”,在市场上独舞了近10年,直到2019年开始迈入发展快车道。2021年,东方树叶的销售额较上年翻番,2024年,即饮茶类更是超过水类成为集团第一大收入来源。更加坚定了不怕“贵”的,贵在对的长期坚守。
农夫山泉集团授人以渔,打造共赢的造富产业链。通过捐赠工厂是农夫山泉助力云南茶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带来了先进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和技术,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跨越。不仅茶叶收购量大幅增加,价格也较往年提高了20 - 30%。与此同时,农夫山泉与合作茶厂约定118项茶叶有机标准,对茶叶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把控,从源头上保障茶叶的品质。在钟先生看来,传统茶业的困境在于分散生产经营、标准化程度低、附加值不高。因此,农夫山泉通过捐赠现代化制茶厂、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培训农民等方式,推动云南茶产业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变。“中国茶需要一场工业化革命。”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的话语振聋发聩。
二、解决粗放式生产与低效资源配置的矛盾
以景东县为例来说,景东县17.6万茶农人均收入5738元,亩产值仅3785元,显著低于现代农业产值水平。传统生产模式存在弃采、品质不稳定、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足,价值实现机制缺失,需安政策适配性的落实。
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足。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理论,粗放经营导致具体劳动(茶叶采摘)与抽象劳动(价值创造)的脱节。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导致单位土地劳动投入产出比失衡。
价值实现机制缺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循环中,景东县茶产业在交换环节存在结构性缺陷。钟睒睒指出的“客户不履约”现象,本质是价值实现机制缺失导致的价值链断裂。
呼唤政策适配性。我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要求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当前每亩3785元的产值,说明靠“非遗传承人”的茶叶传统生产模式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专家的建议改进路径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落实茶叶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制度,稳定市场预期。而钟先生把捐赠建立茶叶初制厂做为了立足点和抓手,公开讲述起自己的五个经营哲学:“方向选择”、“系统能力”、“交易质量”、“社会需要”和“商业安全”。
三、把握工业化生产与产业升级的辩证关系
农夫山泉捐赠的现代化茶厂实现单厂日处理鲜叶2万公斤,通过标准化生产使毛茶品质稳定性提升300%,收购价提高10-20%。把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标准化与个性化辩证统一,正是产业政策导向。
把握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新的茶叶生产线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实现了从“摊青→杀青→冷却→回潮→揉捻→烘干→匀堆→打包”的全流程工业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茶叶的品质稳定性。实质是生产力质的飞跃,将倒逼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标准化与个性化辩证统一。标准化初制环节(含水率≤6%)与个性化深加工(特级普洱、花茶等)的结合,符合“质量分级、优质优价”的市场法则。这既保证基础品控,又为差异化竞争留出空间。
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强调:“要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这两端延伸,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初)向精(深)发展”。日处理能力提升5倍的实质,是通过固定资产更新推动资本有机构成优化。
注重实践和启示:茶叶工业标准化不是消灭传统工艺,而是重构“初制标准化+精制多样化”的新型分工体系;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需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同步推进,避免“机器换人”式异化;重视建立全生命周期茶园管理制度。
四、实施价格形成机制与价值链重构
钟先生谈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是“价格”。他提到,不盲目卷价格,要坚持向上卷,通过创新和延长产业链来提高茶叶的价格,才能让农民拿稳真正的金饭碗。我们是市场价格的守护人。价格不仅仅是价格,价格是产品的生命。一味的低价,互联网的低价正在摧毁中国的质量,正在摧毁中国的经济。没有价格哪来创新。没有价格体系的支撑,我们只能选择落后的生产。农夫山泉提高收购鲜叶价格,比当地收购价高10%-20%,通过提高10-20%收购价建立管理权引导农民按照标准进行茶园管理、技改培训、修剪、施肥等工作,控制农残,使用有机肥提高产量和品质。实施“优质优价“动态定价,推动亩产值从3785元向日本30美元/公斤(约210元/公斤)标准靠拢。
发挥好价格杠杆的双重作用。根据孙冶方价值理论,提高收购价既是价值规律体现,也是引导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手段。10-20%的溢价实质是质量溢价,形成“优质→优价→投入升级”的正向循环。
建立国际价值比较视野。当前3.5美元/公斤的出口均价与日本30美元的差距,印证了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茶叶作为世界劳动产品,其价值由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云南茶叶在标准化、品牌化方面的劳动投入不足,也是导致国际定价权缺失的必然。
政策工具创新。探索“价格指数保险+期货对冲”组合工具,参照《关于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的意见》,建立茶叶价格区间调控机制。构建茶叶“基础收购价+质量浮动价+季节调节价”的三维定价体系;导入茶叶市场价格评测模型;建立全产业链可追溯系统,实现从“田间到茶杯”的价值显性化;推动普洱茶等地理标志产品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
五、推动茶文化重塑与产业生态构建
当前茶文化传播停留在“帝王将相”叙事的多,需重构产业文化体系,通过工业化实现“中国茶”价值回归。
重视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依据商品二因素理论,茶叶既是饮品(使用价值),也是文化载体(价值)。英国袋泡茶的工业化路径启示:文化传播需要物质载体创新。
重视产业链协同发展。参考咖啡产业经验,推动“种植→加工→衍生品→文化体验”的全链升级。如抹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印证了马克思“生产决定消费”的论断。
重视政策支持体系。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强调“活态传承”。可通过“非遗制茶技艺+制茶工业化旅游”模式,实现文化价值转化。积极协同创新:建立“工业化生产基础+手作文化IP”的双层产业架构;导入评定中国茶叶谱系代表品+茶旅融合项目,将古茶园认证与生态价值核算结合;推动茶谱系文化进校园,培育新生代消费群体和数字消费。
六、实践共同富裕导向下的生产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管理5000户农民”“留技术人员驻场”等方式建立新型农企关系,避免“挤出效应”,实现竞争性协作。
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既保障茶农劳动收益,也承认技术、管理等要素贡献。10-20%的溢价本质是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体现。
坚持新型集体经济实践。照浙江“两进两回”经验,构建“集团采购做市场、龙头企业做加工、合作社管组织、农户保茶园生产”的四位一体架构。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需落实《反垄断法》相关条款,建立“平台型企业”负面清单,保障中小茶企发展空间。
创新机制设计和建立:建立股权合作机制,允许茶农以茶园经营权入股;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对采用新技术的茶企给予税收优惠;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担保体系。
钟先生说的“中国茶需要一场工业化革命。”实践发展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现代化改革的缩影。通过工业化提升生产力水平、市场化优化资源配置、组织化创新生产关系、文化赋能价值创造、优化营销流通渠道的“五化协同”,正在开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产业升级之路。这既需要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引领和投入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更离不开政府配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机制保障。
作者:陈伟群(中国十佳策划师,茶行业经营家,《中国茶历》主编,福建省价格协会秘书长、福建省价格协会茶业分会会长)
来源:中国茶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