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刘墉,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还可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18:25 2

摘要:清乾隆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名臣刘墉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骤然升起。他以过人的才智和卓越的政绩,深得乾隆皇帝的器重,迅速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重臣,对朝政多有建树,声名远播,名扬一时。

清乾隆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名臣刘墉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骤然升起。他以过人的才智和卓越的政绩,深得乾隆皇帝的器重,迅速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重臣,对朝政多有建树,声名远播,名扬一时。

然而,尽管世人皆称颂他为“好官”,但历史的真相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行为中令人不齿的一面,其所作所为,甚至比贪腐成性的和珅更为不堪。

【官场沉浮,看清现实】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刘氏望族,这是一个世代簪缨的显赫家族。他的父亲,正是日后乾隆朝权倾朝野的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

少年得志的刘墉,在31岁时便依靠父亲刘统勋的庇护,凭借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功,进入翰林院任职,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然而,这份荣耀并未如预期般长久。五年后,刘统勋因代同僚处理黄河水灾不力,触怒了乾隆皇帝,被投入大狱。刘墉也因此受到牵连,父子二人一同身陷囹圄。此事如同一记警钟,让刘氏父子深刻意识到,前程与荣耀,皆系于皇帝的一念之间。

幸运的是,乾隆皇帝在查明事情并非刘统勋一人之过后,下令释放了这对父子。

出狱后,刘墉遭到贬职,转任翰林院编修,官职一落千丈。

面对困境,刘墉并未消沉,他立志重振家族荣耀。在翰林院,他勤勉工作,尽心尽力为皇帝解答疑难,逐渐赢得了乾隆的信任。1777年,刘墉终于重获皇帝的信任,以学政的身份被调往江苏任职。

【一柱楼诗,找到刘墉】

学政一职,虽然负责视察省内的科举考试和教育事务,但远离京城,这让一心想在天子身边施展才华的刘墉感到不满。他认为,唯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为了在官场中平步青云,刘墉刻意处理了一桩大案——“一柱楼诗案”,这一案件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他背负了千古骂名。

此案之后,刘墉的名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那么,刘墉究竟在这场案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一柱楼诗”案源于江苏栟茶镇徐家前任家主徐孝文生前所作的诗文。徐孝文在乾隆中期成功考中举人,依据清朝律法,他成为朝廷候补官员,这使得徐家在栟茶镇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然而,栟茶镇还有一家蔡姓富绅,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徐家的“官帽”压制,心中积满了怨气。昔日,蔡家因商业资金周转不灵,将数亩田地抵押给徐家。待经济好转后,蔡家欲以当年徐家收购价的四分之一赎回这些田地。

徐孝文去世后,徐家由徐怀祖继承。蔡家提出以低价赎回田地,徐怀祖断然拒绝。蔡家因此对徐家更加怨恨,想要扳倒徐家,首先就要剥夺其“功名”。蔡家开始采取行动,具体做法暂且不表。

此时,徐怀祖为了彰显孝道,将先父遗作诗文编纂成集,取名为“一柱楼诗”。

乾隆年间,朝廷盛行文字狱,严禁任何有辱皇家颜面的文字出现,对文字管控极为严格。

蔡家决定从这部诗集中入手,查找徐家的失误之处。经过一番搜寻,蔡家最终在“一柱楼诗”中发现“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一句,认为其中隐含着对清朝的蔑视和不满,冒犯了皇家的威严。

因此,蔡家将徐家告上衙门。

初审官员了解案情后,确认此乃蔡家蓄意诬陷,遂未对徐家施以重罚。蔡家对这个审理结果极为不满,于是他们寻求刘墉的帮助,希望这位新任学政能为他们撑腰。

【为了升迁,夸大案情】

刘墉得知此事后,心中暗自盘算。皇帝调他任江苏学政,意在让他整顿教育,清正学风。因此,如果能将此事妥善处理,皇帝便能见证他在地方上的政绩,对他更加器重。

于是,刘墉在奏折中将“一柱楼诗案”的细节加以夸大,呈递给皇帝。他刻意渲染诗中的“反清”意味,将一个普通的文人纠纷,描绘成一场严重的政治事件。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并以此案为由,再次掀起禁书浪潮,加强对文字的管控。

此案相关人员均受到查处,徐家受到的惩处最为严厉,徐怀祖被处死,族人被流放或为奴。就连已故的徐孝文也未能幸免,遭到挖坟鞭尸之辱。

刘墉也因此案升职为户部右侍郎,后调任吏部右侍郎。1781年,他再次晋升,升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由此可见,刘墉身为读书人,却为了名利前程,不惜制造冤案,引发了一场致众多读书人丧命的“文字狱”。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墉的劣行远超贪腐成性的和珅。

【官至高位,屡屡犯错】

为何人们会称刘墉为好官?主要是因为他在任职期间,执法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1782年,刘墉受命审理和珅亲信国泰的贪腐案。面对和珅的阻挠,刘墉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查明真相,依法惩处了国泰。

史书记载,国泰在任山东巡抚期间,管理不善,导致库银亏空超过200万两,并且他还私吞白银8万余两。

刘墉因在案件审理中表现出的刚正不阿,获得了乾隆皇帝和百姓的赞誉。民间将他审理此案的事迹编成《刘公案》流传,他也因此得到皇帝的赏识,被提拔为工部尚书。

然而,自此以后,刘墉是否能始终维持其“好官”的形象,便成了一个疑问。

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绝对。升至高位后,刘墉逐渐显露出懒散懈怠之态。

1787年,刘墉在代皇帝祭孔的仪式中,参拜流程出错,失了礼仪。

1788年,在一场科考中,他收受了考生的贿赂,犯了考场纪律。

1793年,在另一场科考中,刘墉又出现失误,批阅了大量卷子有误,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

第一个错误或许影响不大,但第二、三个错误则会导致朝廷吸纳一些对社稷无益的学者,影响国家的人才选拔。

因此,这一阶段,刘墉的名誉再次受损,风评恶化。

1799年,刘墉再次成为世人敬仰的清官,因为他受命查办贪赃枉法、残害百姓的和珅,此举深得民心。

刘墉深知,一旦除去和珅,朝中再无势力能与之抗衡。因此,他对和珅的查处行动,也含有满足个人私欲的成分。

1805年,刘墉逝世,皇帝念其功绩,赐予太子太保封号。由此,刘墉成就了一代名臣的美誉。

实际上,这位名臣的晋升之路颇为艰辛,充满了令人心生寒意与怨恨的波折。他的行为,既有令人称道的刚正,也有令人不齿的卑劣,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