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兴安岭北麓的逊克县新鄂乡,曾经被当作农业 “包袱” 的秸秆,如今华丽转身,成为生态与农业协同发展的 “绿色宝藏”,勾勒出一幅农业绿色发展的崭新画卷。
在小兴安岭北麓的逊克县新鄂乡,曾经被当作农业 “包袱” 的秸秆,如今华丽转身,成为生态与农业协同发展的 “绿色宝藏”,勾勒出一幅农业绿色发展的崭新画卷。
一、“单打独斗”变“协同作战”,凝聚组织合力
新鄂乡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搭建乡、村两级联动的“作战指挥部”,明确各方职责,变“各自为政”为“协同作战”。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制定出详细周密的计划;以动员大会提升干部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视程度;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极大地激发了乡村两级推进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废弃秸秆”变“绿色资源”,创新利用模式
曾经被随意丢弃甚至焚烧的秸秆,在新鄂乡焕发新生。全乡 7.01 万亩耕地实施科学翻埋还田,精准把控翻埋深度和覆盖度,促使秸秆充分分解,成为改良土壤、提升肥力的 “天然营养师”,有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新春村更是独辟蹊径,将玉米秸秆打包收集后送往养殖圈舍,作为牲畜冬季的优质饲料。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养殖户的成本,还避免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了秸秆从农田到养殖户的高效循环利用。
三、“被动知晓”变“主动参与”,营造宣传氛围
以往村民对秸秆综合利用了解甚少,如今新鄂乡构建全方位宣传教育体系。乡广播、村喇叭定时播放宣传音频,街道、村口布满横幅标语。乡村干部入户一对一讲解,还举办培训班、现场会传授技术,让村民认识到秸秆综合利用的益处,主动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四、“粗放管理”变“精细保障”,强化技术支撑
过去秸秆处理粗放,如今新鄂乡组建技术指导小组,深入田间提供专业指导,从秸秆翻埋时机到打包储存方法,为农民提供“技术宝典”。借助“田长制”巡田体系,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台账,将责任细化到个人、机具和作业机手,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保障”的转变,精准管理全过程。
下一步,新鄂乡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探索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责编:陈靖琨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