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时期盛行扶乩术,术士用朱红色的盘子盛着沙子,在沙子上面放置形状如同“丁”字的架子,在架子的顶端悬挂着锥子,左右两边让两个人扶着,焚烧符箓,神灵降临,以此来判断吉凶祸福,然后在沙子上书写文字,这种活动叫做扶乩,它和古代占卜紫姑神的习俗相类似。另一种说法是扶箕
明清时期盛行扶乩术,术士用朱红色的盘子盛着沙子,在沙子上面放置形状如同“丁”字的架子,在架子的顶端悬挂着锥子,左右两边让两个人扶着,焚烧符箓,神灵降临,以此来判断吉凶祸福,然后在沙子上书写文字,这种活动叫做扶乩,它和古代占卜紫姑神的习俗相类似。另一种说法是扶箕,就是用簸箕来代替盘子。还有人把它叫做飞鸾或者扶鸾,实际上飞鸾和扶乩原本是两件不同的事,把它们混为一谈是错误的。飞鸾这种活动耗费极大,手续也很繁琐,需要提前一年就筹备各种事务,进行飞鸾活动时也需要经过三四个月才能结束。
今天的人常常斥责扶乩这种法术是迷信,实际上,是人的精神作用与神灵相融合,自然而然就通了灵性,这并不值得奇怪。一开始也有文人舞文弄墨,假托是女鬼或者仙灵(借其口来表达),时间长了也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类似通灵的现象)。有一本叫做《仙坛花雨》的书,里面大多记载了降乩时仙鬼之间唱和的作品,《西青散记》里也有很多讲述这类事情的内容。
苏州乩仙预言科举题目
康熙乙酉年八月十日,苏州城热闹非凡,闾邱坊巷里人来人往。巷口的茶肆中,几位书生正高谈阔论,话题围绕着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其中一位姓李的书生满脸焦虑,说道:“这科举乃人生大事,可考题却如迷雾,真不知如何是好。听闻虎邱米仙楼有人请乩极为灵验,能预知未来之事,不如我们一同前往问问闱题?”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于是,一行人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来到了虎邱米仙楼。米仙楼内香烟袅袅,气氛神秘。一位身着道袍的乩手正闭目端坐,面前摆放着沙盘和乩笔。书生们上前说明来意,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
乩手缓缓睁开眼睛,口中念念有词,随后双手握住乩笔。只见那乩笔在沙盘上缓缓移动,写出了几行字:“春秋之际,善恶分明。”笔停了一下,似是在等待众人反应。李书生见状,急忙上前问道:“仙师,这可是暗示考题?还望明示。”乩手却未作答,继续挥动乩笔,又写了一句:“数皆前定,风水成文。”此时,一位姓王的书生突然想起家中之事,急切地问道:“仙师,不知我儿子此次能否考中?”乩手稍作停顿,再次书写:“数皆前定,风水成文。”众人皆不解其意,面面相觑。
过了一会儿,又有书生问道:“仙师,那北闱的题目又是什么呢?”乩手闭目沉思片刻,乩笔在沙盘上快速舞动,写出了一段文字:“闷恹恹独坐无聊,唱彻相思调。只为如玉人。儿行远道,强登高,停杯不饮,盼望佳音到。”众人看着这段文字,一头雾水,却又不敢多问。
接着,又有人询问浙江的考题,乩手再次挥笔:“韵取十一真,啼出富春鸟。”待乩仙显灵结束,书生们带着满心疑惑离开了米仙楼。
时光匆匆,科举考试结束后,答案揭晓,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江南的题目是“子谓子夏”一节,正应了“春秋之际”;“言前定”八句,“有为者辟若掘井”一节,与乩语丝丝入扣。北闱的题目“吾尝终日不食”一节,恰似那“闷恹恹相思调”;“君子之道辟如行远”一节,“禹恶旨酒”一节,对应着“停杯不饮”。而浙江的题目“观过知仁”一节,“思修身”六句,皆在“十一真韵”之中;“民事不可缓”一节,那富春鸟正是报春播谷之鸟,暗示着农事,与考题紧密相连。
乩语惊科场
康熙庚子年的秋闱前夕,江南贡院外车马喧阗,举子们怀揣着十年寒窗的期许,踏入这座决定命运的考场。在这群人中,有一位名叫冯咏的才子,他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此次赴考,志在必得。然而,在考试前,他却做出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请乩问卜。
那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冯咏在客栈中设下香案,虔诚地向乩仙叩拜,恳请其告知今科考题。片刻之后,乩笔在沙盘上缓缓移动,留下三句玄妙莫测的判语:“首题好似主考样,二题不在《四书》上,三题尔晓得也好,尔不晓得也好。”望着这如谜语般的话语,冯咏皱紧眉头,满心疑惑,与一同赴考的同窗们反复琢磨,却始终不得其解。但他心中却隐隐生出一丝期待,仿佛这乩语就是指引他高中的明灯。
考试当日,贡院内气氛庄严肃穆,号舍林立,考生们正襟危坐,等待考题揭晓。当主考官李之望、鄂尔奇缓步走上高台,宣读首题“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时,冯咏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乩仙的第一句判语。“礼乐”与主考官“李、鄂”读音相似,这不正是“首题好似主考样”吗?他心中大惊,手中的笔差点掉落,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同时又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兴奋,原来乩仙早已预示。
紧接着,第二题公布,竟是“在彼无恶”四句诗词。冯咏猛地一震,这果然如乩语所言,不在《四书》之中。此刻,他对乩仙的预言深信不疑,心跳如擂鼓,手中的笔在试卷上飞速书写,将自己的才学尽情展现,期盼着三题也能如乩语般应验。
最后,第三题“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终于揭晓。冯咏看着题目,心中感慨万千,这可不就是“尔晓得也好,尔不晓得也好”吗?他提笔作答,文思泉涌,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的自信与笃定。
放榜之日,贡院外人头攒动,冯咏在人群中焦急地寻找自己的名字。他找了半天,赫然发现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二名,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此次科考,乩仙的预言竟全部应验,这神奇的经历迅速在坊间传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周蓼圃之扶乩测数
清朝年间,京城之中有一位名叫周蓼圃的雅士,对于扶乩请仙这类的事情很是热衷。一日,周蓼圃闲来无事,与一众好友相聚于家中庭院。庭院之中,花香四溢,绿树成荫,石桌上摆满了新鲜的供果,其中西瓜子尤为显眼。众人谈天说地,兴致盎然,不知是谁突发奇想,提议来一场扶乩之戏,以探未知。周蓼圃本就对神秘之事饶有兴趣,当即欣然应允。
众人迅速布置好扶乩的器具,香烟袅袅升起,为这场未知的探索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周蓼圃心怀敬畏,虔诚地撮起一些西瓜子,向那冥冥之中的神灵发问:“此瓜子之数,几何?”只见那乩笔缓缓而动,在沙盘上写下了“三八之数”四个大字。众人皆感惊奇,周蓼圃小心翼翼地张开手掌,数了数手中的西瓜子,不多不少,恰好二十四枚,正应了“三八之数”。
众人兴致愈发高涨,觉得此乃神异之事。于是,周蓼圃再次撮起一把西瓜子添了进去,再次向神灵询问瓜子数目。乩笔依旧缓缓落下,竟还是“仍前数”三字。众人面面相觑,周蓼圃开始仔细数手中的瓜子,这一次,竟然是三十八枚,与之前的“三八之数”全然不同。众人皆惊得合不拢嘴,纷纷猜测这其中的奥秘,却始终不得其解。
然而,周蓼圃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他不肯就此罢休,他又从那把瓜子中撮起少许,第三次向神灵发问。那乩笔在沙盘上停顿片刻后,再次写出“仍前数”。周蓼圃觉得不太可能,可是待他数完手中的瓜子,不多不少正是十一枚,乩仙的回答正应验了这一数字。
来源:有智慧的故事